宇中一塵

................................................................................................................................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愛恨交加的堂兄弟:曆史上日本人對漢人的理解與同情

(2024-09-10 10:30:46) 下一個

愛恨交加的堂兄弟:曆史上日本人對漢人的理解與同情

談起日本人,很多中國人容易流於偏頗,產生仇日言論。其實,漢和兩民族在文化曆史上的緊密聯係,賦予很多日本人對中國文化(漢文化)深刻而全麵的了解,在此基礎上相當一部分日本人進而對漢文化和漢人產生深厚的親近感,尤其是曆史上漢人麵對第三民族入侵時,和人對漢人表現出鮮明的 同情,這種情況在日本曆史上長期存在。本文僅舉兩例:1. 《華夷變態》,明末滿清入侵中原,對漢人實行民族同化和壓迫,日本知識人撰寫書籍,旗幟鮮明地支持漢人、鞭撻野蠻的滿人。2. 東亞文明中心移動論,十九世紀後期西方列強入侵中國,部分日本人提出脫亞入歐,不願與亞洲落後國家(中國)為伍,與此同時,一部分日本人以東亞(中國)文明正統繼承者自居,體現出強烈的文化認同感。

《華夷變態》

作者林鵞峰父子,編纂於1732年。林鵞峰(1618-1680,日語發音hayashi gahou),江戶時期儒學集大成者林羅山 的三子,精通儒學思想,深受孔子“華夷之辨”學說影響。鵞峰與兒子鳳岡根據來往於中國福建和日本長崎之間的中日商人帶來的消息,撰寫出明末清初中華大地上發生的巨變,從崇禎去世到三藩之亂。在作者看來,漢人的明王朝被滿人的清王朝打倒,意味著中華文明被夷狄滅亡,非常令人痛心。他們的思想,和當時日本知識人當中普遍存在的蔑視滿人、希望漢人王朝複興的思想如出一轍。同時,作者還指出,如果夷狄滿人能夠轉化成華人(文明人),那也是令人欣慰的。在這個思想的的背後,是作者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

全書共35卷,最初隻有寫本,在林家幕府禦用儒學代表流派)內部世代相傳,鵞峰去世一百多年後,此書獻給幕府,在日本廣泛流傳。1906年, 留日中國學生在東京翻譯出版漢文本,借此激勵漢人推翻滿清統治。也就是說,當年漢人先進分子利用和人學者的著作來發動漢人,這一點現在恐怕很多人不知道。

東亞文明中心的南遷東移

提出這個理論的是著名漢學家內藤湖南(1866-1934,日語發音naitou konan), 在日本漢學界和國際漢學界有廣泛影響。順便說一句,湖南本名虎次郎,湖南是他的號,僅從日本學者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漢文化的影響)。他對中國和東亞曆史的基本看法是,東亞文明的核心是中國文明,東亞文明的曆史就是中國文明在東亞這個區域怎樣傳播的過程。

湖南認為,東亞文明的核心最初在黃河流域,一直到唐朝為止。唐宋之交,伴隨契丹、女真崛起和入侵,宋朝南遷,東亞文明中心轉移到江南地區。唐宋之間,中國社會發生廣泛的變化,宋朝標誌著中國近代的開始。這個學說被中國學界批判,但是被國際漢學界廣泛接受。美國漢學奠基人費正清1950年代采納這個說法,在他的影響下,後代漢學家認為元明清三代持續發生的變化,造就了中國的近代社會。

湖南進一步認為,十九世紀中期以後,中國麵對西方壓力,逐漸衰落,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強盛起來,東亞文明中心於是轉移到日本。中國曆史學家批判這個說法,認為替日本後來侵華鳴鑼開道。無論讚成還是反對,這個思想至少認為日本屬於中華文明圈,並且把日本看作中國文明的直接繼承者,和華夷變態的作者一脈相承。這種思想在當代日本不多見,現在流行的觀點強調日本文化的獨特性。

結語

不僅日本人對漢文化抱有親近感,漢人對日本文化也持有同樣的感情,特別是和第三文化相比時。下一篇介紹清末漢人留學生在日本對日本文化的認同感、對滿人文化的蔑視與排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