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擺:美國大選的結構性製約因素
眼下美國大選的競選活動正在進行,兩黨候選人的造勢活動和媒體的傾向性報導,給人一種印象,似乎哪個候選人獲勝,關乎美國今後的命運。其實,不管誰當選總統,最後製定的政策雖然有所不同, 但都是圍繞中間路線擺動, 不可能走極端,就像鍾擺雖然左右擺動,但總是圍繞中間點,這就是美國政治學中的鍾擺(Pendulum)理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至少包括四個方麵:聯邦製,政府結構中的三權分立,兩黨製衡,和言論自由。
聯邦製在實踐中的含義
在聯邦製(federalism)下,聯邦政府和地方(州)政府管轄範圍在理論上有明確分工:聯邦政府管理涉及整個國家的事務(外交,軍事等),地方政府管理地方具體事務,因此,聯邦政府的權力受到製約,不能幹預地方事務。例如,在COVID期間,在涉及政府機構、學校關門等問題上,聯邦政府都沒有做出部署,而是由各州具體負責,根據當地情況製定本州政策,而州政府通常又讓各個城市、County製定本地政策,體現了聯邦製精神。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不管誰做總統,對大眾的影響都是有限度的。
三權分立中的總統地位
美國聯邦政府又分為三個部門:行政(Administration)、立法(legislation) 和司法(Jurisdiction)。在這個架構下,行政部門負責政府的日常運作,立法部門就重大的社會問題製定法律,而司法部門負責解釋法律和行政政策。這種安排是為了防止某一個部門權力過大,從而侵害公民個人利益。
總統作為行政部門的首腦,雖然有一定權力,可以就一些具體問題發布行政命令(administrative order),但是這受到限製。行政命令不是法律, 可以被下任總統取消,或者由司法機構裁決暫時停止執行。例如,Trump在上個任期內,曾經 頒布禁止穆斯林來美國的命令,但是多個州的公民和組織提起訴訟,地方法庭也作出了暫停執行的判決。
政黨政治: 兩黨製衡
兩黨製衡是美國政治的一個特色,兩黨勢均力敵,不存在一黨獨大的現象(例如日本),這就決定了在立法機構(國會)中,兩黨必須協商、妥協,達成一致。就總統而言,他是某個政黨推選出來的代表,他必須和本黨合作,也必須和反對黨合作,才能說服國會,就重大問題製定法律。在財政方麵,總統每年提出的財政預算,必須得到國會批準,如果遇到臨時重大開支,也必須得到國會批準。沒有錢,什麽事也辦不成,這都是對總統的製約。
舉一個實際例子,Trump曾經在南方邊境修牆,當時國會沒有批準這筆預算,他於是挪用軍費,修了一段,結果被媒體大批特批。Harris現在承諾,上台後將給中小企業財政補貼、給第一次購房者2萬5千美元補貼,等等。很多人問她,錢從哪來?她回答向富人征稅,結果大家一片質疑,能否得到共和黨、國會批準?
言論自由
媒體享有出版自由,個人和團體享有言論、集會、遊行的自由。關於媒體自由,隻要看看對政府和政治人物的批判,就可以明白。僅舉一例,Trump在上個任期內,為了批評他的對手、巴爾的摩的一個政治人物而發表評論,巴爾的摩在這個人的治理下,犯罪率高、老鼠多,結果《巴爾的摩太陽報》大罵Trump是流氓、騙子、還有一連串負麵詞匯,最後說,寧願和幾個老鼠住在一起,也好過和Trump在一起。
至於個人的言論自由,也舉一個例子。2016年Trump競選獲勝時,百萬女性在首都華盛頓遊行,口號是Not My President。給他一個下馬威。最近,Trump競選造勢聲稱他是女性的保護者,很多女性公開回應 I Don’t Need A Protector。
言論自由對任何政治人物都是巨大的壓力,在公眾監督下,他不可能成為完美的、神話般的領袖。Trump深知這一點,所以幾年前他曾經引用斯大林的話,媒體是人民的敵人。結果招致媒體群起而攻之,包括支持他的FOX NEWS。
結語
隻要回顧美國近期曆史,任何總統都沒有作出重大舉措,也許有人說,美國政治架構造成政府效率低下,這當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另一方麵,任何人都不能輕易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生活安定、可預見,所以,我不擔心誰上台,那隻是鍾擺的略微移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