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回國,好像沒怎麽買菜做飯;這次母親身體不好,一個月裏大都是我安排飲食,有挺多發現。總體感覺太原人碳水化合物攝取多,果蔬肉類偏少。
我先生是南方人,家裏幾乎天天米飯炒菜。偶爾蒸個饅頭包子,隻是主食變化,菜總要炒的。太原有各種餅子,鹹甜椒鹽,空口就可以吃下去。而且實實在在,一個餅子能頂一頓飯。山西有名的麵就更別提了,裏麵加些醬、煮幾片菠菜,就是一頓飯。碳水化物相對菜肉的比例相當高。
記得小時候,每年秋天做西紅柿醬是件大事。玻璃瓶要沸水煮過消毒,西紅柿要熬得稠稠的,灌瓶密封,是整個缺菜冬天的調劑補充。那時的鄰居張阿姨感慨城裏生活好,冬天也有西紅柿雞蛋做麵的澆頭。她老家的村民們,哪有什麽菜啊,就是一碗麵上澆一股子醋。現在和三十年前相比,生活更是好多了;但和南方相比,太原人飲食還是簡單的。
回國的一個月,我每天中午炒兩個菜,一葷一素。晚餐母親隻要一碗湯,煮一把掛麵、中午的剩菜倒進去,正好搞定。我跟著如此吃,喝個水飽,到晚上九十點鍾就餓了。碳水化合物攝取最高、蔬菜水果偏少、蛋白質更少,這是我對太原飲食的一個觀察。當然,家裏有十幾歲孩子的肯定不同,這隻是對中老年人飲食的感受。
於是買水果補充吧。什麽沃柑、醜柑、小桔子,都很甜。我特別喜歡一種小芒果,半個手掌大,香甜綿軟,裏麵的核薄得像一個硬紙片。在美國從未見過這樣的芒果,美式大芒果就甭提了,亞洲腰子形的小芒果也是鼓鼓的核。柑橘類三五元一斤,小芒果八元一斤,性價比挺高。
價格較貴的水果讓我非常懷疑。買過兩次甜瓜,有菜市場的,也有美特好超市的。聞著很香,一剖兩半,裏麵的籽極甜。但瓜肉入口,明顯發苦。奇怪的是,多吃兩口就感覺不到苦味了。不同品種的瓜,不同來源,卻是一樣的現象。還買過一次小西瓜,瓤粉白,滋味卻是不相稱的甜,讓我吃得心裏犯嘀咕。國內賣得很貴的提子,即美國的大櫻桃,也有幸嚐了一下。美國的櫻桃有汁,飽滿熟透的可以滴下來。國內的提子果肉是濕潤的,但沒有汁水,像個解凍過程中的柿子。味道嘛,不酸也不太甜,沒有櫻桃味。我學生物的,知道福爾馬林固定組織的功效,嚴重懷疑是處理過的。
對於香菇,已經不是懷疑了。某天想炒個香菇油菜,在超市挑。香菇菌柄膨大的底端有些髒髒的黑東西,我想把髒的部分掰下來,結果掰不斷!我進而試著讓傘柄分離,居然分不開!疫情期間我加入一個蘑菇群,在野外采過很多種蘑菇,有的非常容易傘柄分離,專業名為free gill。即便傘柄結合緊密的雞油菌,也可以揪斷。大多數食用蘑菇,都很容易被碰撞導致傘柄分離,所以美國超市蘑菇都是裝盒出售。國內蘑菇的金剛不壞之身,讓我驚訝兼恐懼,最後一朵都沒買。相比之下,速凍的熱帶水果,反而放心些。美特好四十元一盒的冷凍榴蓮,我們非常滿意。
最後說說主食,一種紅糖油餅。天氣涼,沒放冰箱,隔了兩三天吃,入口一股黴味。我裏外都仔細看看,沒有任何黴點。後來挑一點糖嚐嚐,黴味是糖裏的。紅糖哪能那麽濃稠,一定是摻了什麽粉。發黴的便是那個什麽粉了。表弟送的梅菜扣肉,自帶調料。我把剩下的調料包放在薑蒜上麵,第二天發現薑蒜被染得金黃。
這還是自己買菜做飯,已有諸多擔憂了。一天買了一把茼蒿,老媽說,上麵全是農藥,得好好泡泡。過一會兒老媽又說,泡太久就沒營養了,三十分鍾後得撈出來。還有一次老媽說,香椿和海鮮不能一起吃,會中毒的。我哭笑不得,想起以前網上的一句話,“百度看病、微信養生、專家薦股,是當代三大慢性自殺行為”。這些亂七八糟的講解,轉移了公眾對食品安全本身的關注,轉向繁多的禁忌和虛假的自我安慰,歎息、無語。
很多南方水果還沒有長熟就被摘下來讓後運到北方去賣,當然口味不會好。
智利和美國的櫻桃長途運輸到中國,如何保鮮肯定是個問題,口味當然不能和美國本地的比較。
再過一兩個月大連的櫻桃下來後,你直接從大連空運當天到太原的話,口味不是一般的好吃。
食品安全還真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