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那些故事 (小說連載)
故事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前言
講述在美華人醫生的故事
第二季
(十三)
布魯克林總院急診室是全美最為繁忙的急診室之一。
布魯克林總院急診室是美國一級創傷急診室,規模很大,除了有前後相連的兩個常規診療大廳,還有單獨一個Critical Care(危重醫護)的搶救中心。
美國醫院的救護水平基本是按照醫院急診室的創傷處理等級而定。
美國急診室根據創傷處理能力分為三個等級,Trauma Center Level I,II,III(創傷中心,一級,二級,三級)。
Level I,一級是最高級別,表示此急診室有提供治療創傷的最高手術醫療能力。它要求醫院具有24小時所有專科值班而且每年有一定的嚴重創傷處理病例數量。一級創傷急診室一般都有配套急診及外科住院醫生培訓和教學科研基地,是當地和附近社區醫院的會診中心。Level II,二級創傷急診室具有24小時基本專科值班,一般與一級急診室有合作關係,往往不具備外科住院醫生培訓和科研能力。Level III, 三級創傷急診室,一般指社區或偏遠地區,可以處理基本的手術和心肺複蘇,與二級和一級急診室有固定的轉診協議應對複雜病例。
在紐約警局有一句廣為流傳的格言,如果哪個警察在執勤中受傷,請把他馬上送到布魯克林總院急診室。
伊萬這個月在急診室輪轉。
李建問伊萬,一直聽說美國急診室候診時間長,很多病人有埋怨,這是怎麽會事?
伊萬很高興為李建答疑,對美國急診室的誤解大致是,不在此山中,不知其中的規則。
美國急診室處理病人的先後是按照疾病嚴重程度來決定,而不是先來後到原則。
病人來急診室就診,首先填寫相應個人資料表格,然後經過預診護士(Triage)。預診護士是急診的第一道把關,一般需要有豐富經驗的護士擔當。 預診護士會根據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 急診嚴重程度指數)把病人分為1至5級。
Level 1(第一級):是急中之急,有生命危險的疾病,一般都是救護車進入,直接上搶救床位,比如昏迷病人需要氣管插管。
Level 2 (第二級): 常規急診,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高風險的疾病,需要收住入院進一步診療,如胸痛,腦中風。
Level 3 (第三級):相對穩定的病人,生命體征平穩,但要動用兩種急診資源,如孕婦待產。
Level 4 (第四級):需要處理但不緊急的病症,需要動用一種急診資源,如一般的骨折,需要X線拍片。
Level 5 (第五級):輕微疾病,無需動用急診資源,如發燒,感冒症狀。
所有病人的資料和ESI分級都會顯示在急診室醫生的電腦上。醫生按照疾病的嚴重程度叫病人,而不是大家認為的先來後到次序。這就不難理解,一個發燒咳嗽定位Level 5的病人有時要在急診室等上四五個小時才能看到醫生,因為在急診室總有比你更急的情況出現。很多急診室為加快疏通病人會成立一個Fast Track(快速通道),由醫生督導下的醫生助理(Physician Assistant)來處理Level 5 的病人以加快病人周轉。
美國的急診室是真正搶救病人挽救生命的地方,而不是診斷治療“非緊急”疾病。一般疾病的診治在門診都可以很好的處理。
伊萬告訴李建,一般的小毛小病沒有必要去急診,去急診室隻會增加急診室的負擔,也解決不了問題,還會給自己添堵。如果真的有需要處理的小傷小口或者發熱腹瀉,建議去就近的緊急護理中心(Urgent Care),這是一種不需要預約可以直接掛號看病的緊急門診。而且這些緊急門診營業時間長,一般都開到晚上八九點鍾,可以滿足上班族的就醫要求。
李建對伊萬的詳細解釋很滿意,連連誇口:“沒想到,老弟把急診室的規矩都掌握的這般深透,你的講解讓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哪裏,哪裏,” 伊萬謙虛的說:“希望大眾能更多了解美國醫療製度,合理有效利用,讓製度為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