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世界的孤獨,不在於你做了什麽或者做些什麽,而是在於:你是誰;時間的孤獨,不在於你在哪裏或者怎樣的生活,而是在於:誰是你。
正文

死亡,讓我思考永生

(2022-08-26 22:25:05) 下一個

死亡,讓我思考永生

--寫在四旬期的隨筆

    最近在修一門課,課中教授推薦的一本書著實讓我著迷和陷入沉思,書名譯為《死亡的奴隸》,筆者不知是否有中文版本,倒是值得推薦給各位去閱讀。其中,書中講述的一個值得讓人深思的問題便是:死亡來至於罪惡還是罪惡來至於對死亡的恐懼?我想這應該是一個哲學的問題,或者準確的說是一個神學範疇的思考問題,但是作者卻從聖經的角度結合心理學的認知去辯證這一個問題。至於答案是什麽,取決於你閱讀之後的理解。

    那麽,究竟是死亡來至於罪惡,還是罪惡來至於對死亡的恐懼?我想這一個問題值得每一位基督徒去思考,特別在這四旬齋期,當我們思考耶穌基督的生命的時候,我們應該有一個堅定的答案:耶穌基督打破了死亡的枷鎖,戰勝了罪惡的羈絆。我想這便是一個可以說的過去的答案,畢竟我們對基督的追尋是那份十字架上複活的希望,而不是那跌入深淵的呼喊。如若我們去深究這個問題,那麽我們就首先需要明白一些基本的概念。

    作者清楚的指出,愛是沒有任何恐懼的,哪怕死亡都不會是愛的阻礙。可是,不自由的愛依然會受到恐懼死亡的威脅。當人類把神想象成為反對人類自由的時候,如此假想的神便成為了我們的奴隸且“束縛”著我們的生活。愛會讓人自由,但是不自由的愛會讓人成為奴隸,而這個奴隸會讓我們恐懼死亡和親近罪惡。我想這便是作者深奧卻又簡單清晰的表達,用心理學最基本的認知去看透人類情感的矛盾,不夾帶任何信仰的色彩,卻直視人類偶像崇拜的複雜。因為愛隻有在完全對死亡不具有恐懼的時候才可以是完全自由的愛,也隻有這個情況才是真正的愛。生命來至於無條件的愛和對死亡的接納,如此這般,才可以讓愛幫助生命得到延續。

    死亡並不是天主創造計劃中的部分,換言之,天主並沒有創造死亡。當天主創造亞當和厄娃的時候,生活在地堂的他們並沒有死亡的概念和死亡的恐懼,就連死亡是什麽都不知道。因為天主按照自己的肖像創造原祖父母去分享祂的光榮,與祂同在和協助祂管理世間萬物。那麽究竟死亡是如何來到世界,作者明確指出死亡來至於魔鬼的嫉妒。當原祖父母受到魔鬼的誘惑和欺騙去吃知善惡樹上果實的時候,死亡便來到了世界。天主曾對原祖父母說過:“樂園中各樹上的果子,你都可吃,隻有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那一天你吃了,必定要死。”(創 2:16-17)麵對如此的警告,原祖父母在麵對蛇的誘騙時,並沒有堅守天主的誡命,而是為了想要與天主般知善惡才忽略了“死亡”的後果。如此這般,天主並沒有創造死亡,也沒有任何所謂的“誡命”來約束原祖父母的生命,而是一個先知先覺的警告,“當你吃了那棵樹上果子,必定要死。”這其中的“死”是指人會開始進入生老病死的狀態,那時候的人也終將不會直麵見天主,也會失去永生的“特權”。天主知道魔鬼帶來的是死亡和毀滅,也知道吃了果子會產生死亡的後果。麵對如此的結果,天主從地堂驅離了原祖父母因為他們沒有選擇吃那生命樹上的果實。生命樹上的果實便是那個可以讓人生活到永遠的果實,那個果實是沒有死亡的威脅和恐懼。從那時起,死亡便來到了世界,當加音殺死自己的弟弟亞伯爾的時候,罪惡便永遠的與死亡相伴。因此,死亡的確導致了罪惡,而人類對死亡的恐懼導致人類產生了更多的罪惡。

    麵對這一切的悲劇,無論是“幸運的墮落”還是“不幸的萬幸”,耶穌基督來到了世界,為我們戰勝了死亡和打開了再次進入永生的大門。那天主的獨生子為了我們受盡了一切的屈辱和疼痛,用祂寶貴的生命為我們贖來了進入永生的希望。這便是基督徒麵對死亡時應該懷有的態度,憎恨魔鬼、棄絕魔鬼的誘惑、期待永生的生命。四旬期正是我們實踐棄絕魔鬼誘惑的時刻,每一刻的誘惑和跌倒都與受苦受難的耶穌基督合一,將祂的愛和慈悲化為我們戰神魔鬼的力量。特別是經曆了大劫難的我們,從病毒中堅強的我們,死亡並不是阻礙我們去愛近人的原因,也不是我們失去希望的理由,而是從死亡的舊我中去活出基督的召叫。正如聖保祿宗徒的呼聲,“如果你們真聽過他,按照在耶穌內的真理,在他內受過教,就該脫去你們照從前生活的舊人,就是因順從享樂的欲念而敗壞的舊人,應在心思念慮上改換一新,穿上新人,就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具有真實的正義和聖善的新人。”(弗4:21-24)擺脫舊我的束縛、自我欲望的墮落、以及無能為力的罪惡感,讓我們在基督的光榮中重塑生命的意義。

    在基督內重生,每一次的四旬期都是召叫我們更新我們的生命,從死亡中回歸永生。不要害怕,不要猶豫,也不要羞愧,而是鼓起勇氣在基督麵前永遠的承認自己的卑微和祂的偉大。願將要複活的基督更新世界萬物,更新你我的生命,永生。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