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世界的孤獨,不在於你做了什麽或者做些什麽,而是在於:你是誰;時間的孤獨,不在於你在哪裏或者怎樣的生活,而是在於:誰是你。
正文

禰,就在那裏!

(2022-08-26 21:41:09) 下一個

禰,就在那裏!

   開始了五天的避靜,簡單卻又很溫馨,沒有太多的規矩和演講,卻更多的是團體生活的交融和個人的獨處時間。避靜帶領人是一個84歲高齡的老神父,擁有著禮儀神學的博士學位,也出版發行了不少關於禮儀方麵的文章;聽到他說這也許是他生命最後的一次帶領避靜,頗有種壯誌淩雲的風采,也讓我對此次的避靜感受到格外的珍惜。當然,不可忽略的是老神父在禮儀方麵的專長和自己福傳和靈修多年的經驗,足夠點燃我心中的稚火。

   避靜,本來就是一個祈禱的時刻,卻更是專注於祈禱的時期,那份與天主相遇的經驗,提點自己生命中與祂擦肩的瞬間,包括那些祂在與不在的時刻。並不是說一個祈禱的心就夠了,而是一份堅定的心和一個目標明確的狀態,因為隻有這樣,你的避靜經驗才會更加豐富和飽滿。此次避靜的主題是房子,老神父把聖經中關於房子的寓言提取出來,結合到我們這些現在的修生身上,去看並去品自己的感受和經驗,因為祂就在那裏。

   第一天,一個沒有祈禱的傳教士就像一座房子沒有地基。的確,每一個房子都需要一個堅實和不動搖的地基,隻有這樣的房子才能夠在久經自然災害之後,依然屹立不倒。就像耶穌提到的(瑪 7:26-27),那建在沙土上的房子,風來雨去,那房子也將不再存焉。而祈禱生活也依然如此這般對一個傳教士的生活起著絕對性的作用。老神父現身說法,很多那些離開和半途而廢的修道人,卻都敗於祈禱生活的忽視和懶惰。祈禱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關係,那份與祂的相惜相問,並不是祂的神恩加持,而是自己曆久不衰的堅持和繼續。如果祈禱生活能夠成為一個真實有效的靈修表達,那麽我才是一個真正屬於祈禱的居所,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聖神的宮殿和祈禱之所。當然,那些所謂的工作就是我的祈禱,因為很忙所以沒時間做祈禱,甚至於我年輕時做了很多的祈禱,這類的借口也都會在祂的麵前脆弱不堪。畢竟工作隻是工作,服務也隻能是服務,但是祈禱卻是你與祂之間的關係和聯係,哪怕單單的對話和聆聽。如果我連與祂在一起的時間都擠不出來,那麽我的追隨和我的服務又有何價值?

   第二天,一個沒有喜樂的傳教士就像一座房子沒有光。喜樂是基督徒最好的標誌,也是所有基督徒需要傳遞的福音。聖詠100篇為我們展示了最好的基督徒該有的生活:歡欣喜悅的走到上主麵前,興高采烈的侍奉上主。歡欣喜悅吧,隻有這般的生活才是最好的明認基督是主的福音,也如此這般才可以為我們展示基督為王的得勝意義。每一名追隨基督的人,每一位獻身為福傳事業的人而言,如果自身內在和外在的喜樂不夠展示自己的信仰,那麽如此這般的生活終將枯竭在自我的現實生活中。喜樂是發自內心的肯定和接納,並且清楚知道祂的召叫與使命,哪怕短暫的迷失和徘徊,但終將在基督的愛內成為喜樂。就好比一座房子,所有的光明都被緊閉的門窗所隔絕,那麽房子的希望和光明便永遠隔絕在房子之外的世界。基督徒的喜樂要求我們每一位都能夠做到謙卑與人性化,並在寬恕與接納中去預先品嚐天國的福樂。與此同時,能夠做到有價值和有意義的幽默也能夠幫助我們展示自身的喜樂,並在自己同理心中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因為基督的愛也在他們身上,讓喜樂成為福傳者的記號。

    第三天,一個沒有界限的傳教士就像一座房子沒有圍牆。圍牆對於一座房子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部分,無論是為了保持與鄰居之間的和睦還是為了自身的安全保障,圍牆都是一座好房子的必要組成條件。德國諺語這樣講,“一個好的圍牆成就一個好的鄰居。”圍牆可以是樹木或者是圍欄,也可以是地理山脈或者水流河川,總之是可以區分和隔離的距離的安全地帶。每一個傳教士也應該時刻有這樣的意識和行為準則,因為一個清晰的界限不僅僅是對外的保護,更是自身內在的自我定位和肯定。老神父堅定的重複著,“所有的事情都有一個好的界限,但是所有罪惡的事情卻沒有任何界限。”這也直接插入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反問自己的界限是什麽,是如何保護自己或者保護他人。每一個文化、宗教、社會都有屬於自己的界限,哪怕音樂和藝術都在保持著屬於它們自身的界限,那麽我的界限又在哪裏?正如聖經《新約》中的耶穌,祂不斷挑戰和打破著猶太人的界限,甚至於文化帶來的界限,但是祂都能夠設定新的和屬神的界限為那些追隨祂的人。每一個界限都需要彼此的尊重,隻有我們在尊重這一界限的時候,界限才可以保護我們的生活,甚至於我們的三願生活,因為每一願帶給我們的界限也是一種自由。就像一名好的司鐸需要一個非常清晰的界限,因為牧羊人渴望好的羊群,與此同時,好的羊群渴望好的牧羊人。那便需要一個界限來保護彼此之間的生活,並在安全和健康的氛圍中為基督的國服務。

   第四天,一個沒有平安的傳教士就像一座房子在混亂中。平安是來至於內在和外在的,需要我們去尋找,更要求我們有一個合理的秩序。平安與喜樂本就是兄弟姐妹,兩者缺一不可。正如聖奧古斯定所言,“平安是正確的秩序帶給人的寧靜。”新舊約裏也無數次的出現著“平安”一詞,特別是複活之後的耶穌,“願你們平安”、“我將我的平安留給你們”,以至於聖保祿的不同書信中也不斷提到“基督的平安”和自我的平安。那麽究竟什麽樣的平安,才是我們基督徒所需要的和尋找的。每一個國家和社會,甚至於宗教和團體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平安,任何形式的平安定義,都將是“身心靈”的平安。心靈的平安才是真正需要每一個人去尋求和維護的平安,因為隻有在平安中,我們才能夠去耐心的對待每一個人,去接受那些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以及原諒那些我們無法原諒的人。老神父堅定的告訴我們,“如果我們都無法原諒那些傷害自己的人,那些我們認識和熟悉的人,我們又怎麽能夠要求天主去原諒和寬恕我們自己呢?”任何一個爭論和衝突都在毀滅我們自己的平安,不僅僅對於他人平安的毀滅,更是自身平安的丟失。隻有我們能夠真正做到尋求寬恕和原諒,我們的平安才能夠回歸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願基督的平安,常常留在我們的心中!

   第五天,一個沒有記憶的傳教士就像一座被遺棄的房子。記憶,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無論是好的記憶還是壞的記憶,都是成就和塑造我們生活的因素。好的記憶就像一個導師,總能給我們力量和激情,帶領我們的生活走上正確的規矩;一個壞的記憶卻可以是影響我們情緒和生命的殺手,幹擾著我們的生活和使命,直到我們的生命枯萎。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學會去過濾自己的記憶,存儲最好的記憶,選擇性的保留那些對自己生命有益的記憶,包括那些不好的記憶,但是卻能夠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滿平安和喜樂。一個被遺棄的房子是沒有任何記憶的,因為是空的,而這個空卻可以是致命的,如果做不到去回憶那些記憶,那麽這便是死亡的標記。老神父著重為我們講訴了記憶跟我們的教會禮儀之間的聯係,宗教的記憶,就像耶穌在最後晚餐時說的,“你們要這樣做來紀念我。”於是乎,幾個世紀甚至幾個千年,教會團體一直在保留和延續著那份記憶,那些信眾團體的記憶才是我們延續到今天的禮儀。聽著老神父回憶他陪同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訪美時候的記憶,每一份記憶都是塑造他自己生活和聖召的良藥,也是能夠成為今天的強有力的助力。做一名有記憶的傳教士或者獻身者,把記憶留在團體中,成為彼此支持和肯定的標記,更是對聖召的最好回應。

   五天雖長不短的避靜之旅,收收心去去浮躁,整理自己的“房子”去迎接新的一年和未來,因為追尋基督的路永遠沒有盡頭和終點。與信仰同行、與召叫同馳,在成聖之旅的路上,為祂準備一所祈禱之所,建造一個自己的屬於祂的房子,才能在平安和喜樂中去分享祂的生命和福音。禰就在那裏,迎著向我,我向禰走去,此生不移。

August 14-19, 2022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