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之丘

《詩經》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個人資料
梧桐之丘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孔子連環畫》- 中國兩個半完人

(2025-11-20 08:25:51) 下一個

孔子

文案:梧桐之丘  圖案:AI生成

孔子被尊為“聖人”,是文化界的共識,集立德、立功、立言於一身。?他創立的儒家學說流傳千古,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論語》這部匯編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基本、最可靠的文獻,也是儒家學派的重要經典。他編撰的“六經”是理解孔子生平與思想最權威的來源。“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也反映了他的基本政治思想。

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戰亂紛起,禮崩樂壞。
在魯國曲阜,一個貧寒人家的孩子孔丘,立下了用學問和德行拯救社會的誌向。他一生奔波,講學授徒,周遊列國,雖壯誌屢屢受挫,卻從未放棄“仁愛”“禮義”的信念。他的理想不隻是為當時,更是為後世,為整個人類文明的和諧。今日,世界各地都有紀念孔子的廟堂與雕像。孔子,已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孔子的一生,是“求道”的一生。他曾饑餓困厄,卻能撫琴自若;他曾屢遭冷遇,卻仍滿懷仁愛。他的思想穿越時空,影響了後世千百代人的價值觀。他告訴我們: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仁者愛人,以禮立身。這部連環畫,隻是一個簡短的縮影。願讀者在翻閱的過程中,能看到一個不僅是曆史人物的孔子,更是一個有血有肉、堅守信念、教化後世的“萬世師表”。

為什麽今天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孔子的雕像與講堂?因為他的思想跨越兩千五百年,仍照亮我們。通過十二個畫麵,您將看到一個不隻是“聖人”的孔子——從卑微少年,到萬世師表,從孤身遠行,到思想長明。他也有困境與孤獨,卻始終守道不移。

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孔子的形象常常被莊嚴化、抽象化,似乎隻剩下一句句格言。但我希望用一種更輕鬆、更直觀的方式,讓大家走近他。

連環畫的優勢就在於“圖像+故事”:它能讓文字變得具體,能讓人物更有血肉。通過畫麵,我們可以看到少年孔子如何仰望星空、如何在杏壇下講學、如何在列國奔走;通過畫麵,我們也能體會到他在弟子離散時的哀傷、在生命盡頭時的安然。

兩千五百年過去,他的聲音仍在課堂上回響。

我誠摯邀請您,跟隨這一套連環畫,一起走近孔子,一起尋找“仁”的力量。

卷一《少年孔子》在卑微中仰望星辰,少年心誌已向大道。

春秋亂世,魯國曲阜,一個貧寒的少年在孤燈下立誌。他就是孔丘,字仲尼。母親告訴他:“唯有勤學與仁德,才能改變命運。” 他立誌:要用學識與德行,為亂世尋找一條正道。他喜愛禮樂,在樂聲中尋找和諧與秩序。禮,不隻是儀式,
更是心中敬畏與秩序的象征。

家境清寒,卻從未放棄讀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從此,他走上了求學與探問之路。未來的道路,艱險而漫長。但理想的火種,已在心中燃燒。在您的人生經曆中,有沒有一段“少年時的堅持”,後來影響了您的人生?

卷二《杏壇講學》一株杏樹下,播下仁義禮樂的種子。

青年孔子學識漸豐,開始在魯國傳授禮樂與學問。孔子席地而坐,十餘弟子環繞,杏花飄落。在曲阜杏壇下,一場跨越身份的教育開始了。孔子說:“有教無類。”教育,不分貴賤,不限出身。他講仁義,講禮樂,也講做人之道。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杏壇下,逐漸匯聚成學派的雛形。

孔子手勢生動,弟子凝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講學,不止是聆聽,更是思辨。風塵仆仆的青年,跨國前來求學。他的聲望漸遠,吸引各地學子慕名而來。簡陋田埂邊,孔子仍對農夫講述仁義。在宮廷,在市井,在田間地頭,孔子都樂於傳道授業。從這裏開始,教育不再是權貴的特權,而成為天下人的權利。孔子在杏壇提出“有教無類”。在您的求學經曆中,有沒有遇到過“不分高低,平等對待”的老師?

卷三《周遊列國》縱然屢遭冷遇,他仍以言行喚醒諸侯之心。

孔子衣衫簡樸,帶十幾位弟子離開曲阜,母親與鄉人送別。理想不能困於一隅。
孔子帶弟子們,踏上周遊列國的征途。大雨滂沱,弟子們衣衫濕透,仍緊隨孔子。風雨兼程,饑寒交迫。但心中的信念,從未動搖。弟子們圍火煮粗粥,孔子安慰大家。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風餐露宿,四處奔走,宣傳仁政。

孔子在諸侯殿前陳述仁政,君主傲慢冷漠。他勸君行仁政,興禮樂,重民本。卻屢屢遭到冷遇。子路捏緊劍柄,顏回卻勸其冷靜。弟子憤慨,孔子卻堅定: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胸懷天下,然其理想屢遭冷落。

孔子與弟子被困荒野,無糧斷炊,形容憔悴。在陳國與蔡國之間,他們曾七日無糧,幾近絕境。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政治就是端正,如果君主自己端正,誰還敢不正?強調領導者的品行影響國家。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有誌者必須剛毅堅強,才能承擔重任,走遠大的道路。在困境中勉勵自己與弟子。

孔子仍撫琴吟《詩經》,弟子們感動落淚。即使絕境,也不忘以詩樂安慰人心。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即使在窮困中也守住節操,小人一旦困窘就會放縱自己。陳蔡絕糧時的精神堅守。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如果有人願意用我,不出幾個月就能見效。這是孔子對理想政治的自信。孔子登高遠望,眼神堅毅。他始終相信:仁義之道,終將感化天下。弟子們圍繞孔子,重申要共同堅持。有弟子說:夫子之道,不可棄也!” 孔子曆盡顛沛,未能實現理想。但這段經曆,鍛造了一個思想巨人。孔子在周遊列國時,常常道不行,身受困,卻依然堅持。

卷四《歸國修文》以竹簡為舟,讓古聖之典駛向未來。

年長的孔子與弟子一同返魯,山川漸熟,故土在望。曆盡風雨,孔子終歸魯國。雖未能施政,卻愈發篤信教育與文化之力。

孔子手持毛筆,案前堆滿竹簡。他傾心整理《詩》《書》《禮》《樂》《易》《春秋》。以文字保存曆史,以經典傳承文明。弟子們幫忙謄寫,室內燭光搖曳。在簡陋的屋舍裏,千年的文化種子正在孕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隻是整理古代典籍,不去自創;因為我相信並喜愛古人智慧。孔子自謙,表明自己是繼承者與傳播者。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從詩歌中受到啟發,以禮立身,在音樂中得到完善。強調詩禮樂在教育與人格養成中的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能讓我學習。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之處。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習從不厭煩,教人從不疲倦。孔子教育精神的寫照。孔子再次在杏壇講學,弟子更多。他依舊誨人不倦,杏壇下的弟子們,越來越多。子貢背書卷遠行,孔子目送。弟子們走向四方,將仁義之道播撒天下。孔子微抬手,神態從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顏回目光溫和。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暮年孔子,凝視窗外,杏花凋零。經曆過理想的破滅,他更加堅信文化與教育的力量。在這段時光裏,孔子思想漸趨成熟,仁者愛人成為其核心信念。《春秋》一書,筆削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他以文字,鑄造曆史的評判。

卷五《萬世師表》弟子三千,悲欣交集,皆是師心的延伸。

年邁的孔子拄杖行走,須發已白,神情依舊堅毅。歲月流逝,孔子已至暮年。
世事滄桑,唯教育未改。顏回執簡侍立,眼神恭敬而溫和。孔子最愛的弟子顏回,
清貧如洗,卻心性最善。然而,顏回英年早逝,孔子扶棺而泣,弟子們垂淚,孔子哀歎:“天喪予!天喪予!”天要奪走我了!天要奪走我了!暮年撫琴,感歎:“知我者其天乎”。弟子紛紛離去。子路披甲執劍,豪邁無畏。子路勇武,然一生直率,終以武夫殉道。子貢策馬在路,書卷在鞍旁。子貢善辯,周遊列國,為孔子學說傳播遠方。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每個人,都是孔子心血的延伸。孔子眼神寧靜,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臨河獨坐,望流水而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與弟子談笑,溫和慈祥。師與徒,情深如父子,溫暖如春。孔子背影走向餘暉,弟子們凝望。他未能見理想大治,卻留下思想火種,在弟子心中,生生不息。

孔子臥病,幾位弟子侍立,神色凝重。晚年的孔子,已日漸衰弱。但他依然惦念天下與弟子。孔子握住弟子之手,神情慈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他把堅守之誌,傳遞給弟子。弟子們痛哭失聲,子貢伏地長跪。公元前479年,
孔子在曲阜辭世。簡素的葬禮,弟子們步行送喪。葬於泗水河畔,山河為碑,弟子為哀。子貢在墓旁搭廬守三年。

卷六 《聖人千古》肉身雖逝,思想卻如燈火,照耀千古。

萬世師表,千古流芳。孔子思想跨越古今,照耀世界。知我者其天乎。真正了解我的,恐怕隻有天吧。孔子表達理想無人理解時的孤獨。知我者,其《春秋》乎。真正了解我的,大概隻有《春秋》了。把自己的思想寄托在史書中。弟子們共抄言行,竹簡堆疊。弟子們整理《論語》,讓孔子之言,流傳千古。後世學派林立,皆尊孔子為師。儒家由此而生,春秋之後,思想百家,皆繞不過孔子的身影。

孔廟大成殿畫麵,香火繚繞。千年之後,廟宇林立,香火不斷。孔子,被尊為萬世師表。古今學子在不同場景中讀書講學。從竹簡到紙書,從書院到課堂,孔子的聲音,未曾斷絕。現代教室,孩子們讀書學習,牆上有孔子畫像。兩千五百年過去,他的思想依舊照耀人心。孔子離開了,但仁義、禮樂、教育的思想卻流傳至今。這就是現代人心中的聖人千古。 聖人不朽,千古長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習和教育是孔子永恒的精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紫若藍 回複 悄悄話 讚梧桐的創意!想起來之前把自己民族的聖人貶低為孔老二,現在又有外交官要砍頭別國首相,這難道是民族的宿命?
林向田 回複 悄悄話 AI生成的圖案很好,你的文案更好。
水沫 回複 悄悄話 梧桐有大才又花大功夫,這是真正的精品~~~“思想卻如燈火,照耀千古”,說得好~~~

我讓AI生圖,生出的圖總是不盡人意,你的圖和文卻是非常相配~~~
海邊紅樹 回複 悄悄話 跟著學習了,受益不淺。圖文並茂的講解通俗易懂。博主有才。欣賞了,平安是福。
曉青 回複 悄悄話 超級喜歡你的漫畫故事!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讚大招。跟著梧桐兄學了好幾部經典著作。能把經典講得親切易懂,是對傳統文化最好的推廣,梧桐兄可以申請專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