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感,英文叫 Boundary,是我學習過程中,常碰見的詞,足以可見它的重要性。
我縱觀中西文化,尤其是中美文化,美國也有缺乏邊界感的人,但比例要比國人少很多很多。以至於,有邊界感,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而缺乏邊界感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即,大多數人有的品質或遵循的文化,必然成為這個國度或文化的主流。
要聊清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確一下,什麽是邊界感。CHATGPT 說,邊界感指的是,一個人能清楚地分辨,哪些是“我”的責任、感受和需求;哪些是“他人”的責任、感受和需求。
有邊界感的人,能在“親密”與“獨立”之間,找到平衡,而缺乏邊界感的人,則容易被別人情緒裹挾,或越界幹涉別人。如我的先生,邊界感相對於我就比較弱,他也更容易受我的情緒的影響。他比較不容易厘清,我的情緒,更多的屬於我,和他的關係不大。我花了很多的事情,才讓他貌似明白了這個道理。
接下來再說說,人為何最終成為了,缺乏邊界感的自己?
首先,和童年時期,包括青春期的經曆,肯定有關係的。當父母過度幹預孩子,比如,控製孩子的飲食、情緒、交友及各類選擇,孩子長大後,就難以分清,自己是誰,自己想要什麽,和別人希望我怎樣,之間的關係。或是呢,孩子是被情感忽略長大的,他/她為了得到更多關注,而去迎合他人,繼而形成自己的討好型人格。
因為這樣的童年經曆,這樣的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會比較低。再加上一些父母,很擅長於“教育”孩子,要求和指責孩子,孩子始終覺得自己不夠好,或是不夠愛,於是通過取悅、控製、乃至犧牲自己來維係關係。這樣的孩子會在心底深處相信,隻有幫了別人,自己才值得被愛。
還有就是,情感依附關係失衡。在親密關係中,尤其是在戀愛、婚姻、親子關係中,容易合體化,即,把對方的情緒、決定當做自己的。比如,他/她不開心,我也不能開心。他/她悲傷了,我也需要悲傷。
多年前,我在國內喜歡讀一本“讀者文摘”的刊物。讀到過這樣一篇文章,即,兩對夫妻,都是妻子得了重病,長大在醫院陪護。丈夫 A 的做法,就是上述的合體式。妻子痛苦,他也痛苦,整日感同身受,不離不棄。最終,妻子離去,不到一個月,本來很健康的丈夫,也跟著去了。而且有意思的是,中國文化是很肯定或是讚美,這樣的衷腸 的。
另一個丈夫 B,對妻子也是盡心盡責,但他會抽身。比如,有朋友來醫院探望妻子,他不是陪坐,而是趁這個時機,出去洗個澡,或理個發;有親戚來探望妻子,他就約定個時間,自己去看場電影。回來後,他的心情很靚,會和妻子分享,自己的見聞和心得。最終,妻子痊愈出院了。
這個故事給我深刻印象。如今來看,就是夫妻B,就有健康的情感依附關係。而夫妻 A,彼此無法真正給與能量,最後的結果,也比較遺憾。
再有原因就是文化和教育因素了。比如,中國的文化如此,弘揚集體主義,肯定“孝順”“犧牲”的價值。如果太有個人邊界,就會被定義為,自私,不懂事。我自小就是被親友們被如此定義的,但最後,我活成了他們渴望成為的樣子,即,自由自在地活著。
我是自小抗拒這樣的文化,就是,必須把他人的需要,放在我的需要的前麵。可這明明不是我的真實想法啊,這人,必須要帶麵具生活,會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我可以大膽地假定一下,大多數不能有很好睡眠的同學,多半都是把他人的需求,置於自己的需求之上的。我說過,我的睡眠一直好,我先生的還不錯,但很顯然,如今的他,也是需要借助“載體”,才能入睡的。他很難如我這般,倒頭不超過十分鍾,就會安靜睡去。
我的這個感悟,沒有調研依據,隻有自己的心得感悟。但心理學理論的確有,congruent,身心合一,對心理健康至關重要一說。什麽是身心合一,就是,心裏怎麽想的,身體怎麽行動。如果變成了一套或幾套係統,需要消耗的能量可想而知。長久以往,自然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最直接的體現,我以為就在睡眠上。
還有一個原因,如果童年有創傷性經曆,比如,被拋棄過,我們的文化裏,孩子有被親友領養的,什麽的。被忽視過,比如家裏兒女多,顧不過來的。被羞辱過,這多半在學校裏的遭遇。有過這些經曆的孩子,也會通過過度介入他人生活,來避免孤獨或是焦慮感。
缺乏邊界感的具體症狀會有,比如,害怕拒絕別人,他人情緒不好,會自責或焦慮;過度幹預他人決定,總是感到,我總是在付出。
在國人的圈子,缺乏邊界感的同學是很多的。我有個客戶就告訴我,她非常希望成為,她喜愛的老美同事那個樣子,就是,一到她身邊,自然而然有個界限,她不會輕易冒犯同事。她很欣賞同事的邊界或是“氣場”,但與此同時,她又覺得自己和這個同事的相處,令她沒有安全感。即,她既羨慕欣賞,渴望成為;但同時,又和這樣的同學沒有親近感。
我和她的診療,一直就圍繞在,明確自己是誰,自己要什麽,自己渴望的生活是個什麽樣子。哪些屬於自己的,哪些屬於他人期望自己的。漫長的路要走。所幸她悟性和行動力都很強。給她點讚。
具體到我身上,我一直是邊界感很清晰的人。但成長路上,受到過的孤立,或是不合群的傷害,也是不少的。好在我這個人能力強,性格也還不錯,所以一直不缺朋友。甚至成了大學夥伴中,眼中獨特的存在;或是被同伴說,國企裏難得一見的璀璨明珠。這些都是原話。但還是那句話說得好, the more slander you can endure, the more praise you deserve. 在昔日社區論壇,就有同學送給我這樣的肯定,你能承受多少的詆毀,就值得多少的讚美。
但我的確不是為了讚美而活的,我也不喜歡受到太多的詆毀。隻可惜這些不由我自由。正如來文學城寫貼,我也做好準備,一定會有不喜歡你的人存在,也會有人看不得你的“自我感覺好”。他們會以各種方式,顯性或隱性的,會令你不痛快。
所幸的是,目前一切剛剛好。博客裏,偶有不友善的聲音,已是足夠好。但論壇就不一樣了,還曾經因為我的一些觀影分享,有同學說我是 NPD。哈哈。也的確不知道,是她還是我,更了解這些,或是更了解我。但我也沒有反駁。你說我是什麽就是什麽吧。
想表達的是 ,在中國文化這片土壤,如果你是一個有邊界感的人,大抵是不招人喜歡的。甚至會被圍攻的。比如,我也偶爾會去“我愛我家”這個論壇去看看。我就能看見,一些同學被圍攻,為啥?因為他們自我感覺好啊,或是,不懂得討好他人啊。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道自己要什麽,知道自己所屬的文化,是個什麽情形。練就自己的金剛鑽,再去碰那個瓷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