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陪小兒西部旅行,來回裏程,讀完 Edith Eger- the Gift。其中有個章節, Would you like to be married to you?
是的,相愛之初,我們多看到配偶的可愛之處,我們自己也希望,多將自己可愛之處呈現出來,這是我們走入婚姻的初心。但走著走著,我們發現,挑剔/指責對方,乃至自己,似乎更加容易。如同我和我的先生,我經常說他,沒有盡到家庭 CEO 的職責。我為什麽不問一問自己,我最親愛的他,為了家庭,放棄了他賴以支柱的職業 CEO。我當初是那麽愛他,信任他,否則,不可能重新踏入婚姻的。他還是當初的那個他,我為什麽抱怨多了那麽多呢?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很值得肯定的,但走著走著,我們就忘了初心….
診療中,我也常提問準備離婚的夫妻,當初為什麽你會嫁他/娶她?他們常說,都還在,但沒想到後來他/她,會有這麽多不可接受的毛病。那是否,我們的重心放錯了位置,我們可否繼續關注,他/她曾經那麽吸引你以身相許的一、二、三?
Edith 說得對,隻有我們自己能決定,這段關係是令你更加脆弱,還是給予了你更多的力量。在我們沒有很好地了解自己,治愈自己童年創傷的時候,我們是很難回到好這個問題的。這個我下篇有空再寫。
我曾經問過我一個,不願意離婚的女性客戶,你想嫁給自己嗎?她說,我不想,我太焦慮了。然後,我們都笑了。因為,正是她,總是五個指頭對著她的先生的,她恨他出軌離開她。因為我們有很好的診療關係了,我說,你都不想嫁給自己了,你不更應該感謝他,不僅娶了你,還陪伴了你 近 20 年?
其實,不論是嫁是娶,婚姻的本質不是救命稻草。如果我們不會愛我們自己,沒有人會真正讓我們感受到愛,一時的激情不包括在內。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和自己相處,我們不太可能和他人長久相處。如果我們不想嫁自己娶自己,指望他人來拯救我們,這樣的故事,或許隻在童話裏有。
如何才是真正的愛自己呢?靜下心寫個清單,你愛自己的什麽?或許,寫著寫著,就寫不下去了,覺得自己不夠好,如我的那位女性客戶。我說,焦慮本身不是缺點啊,看你如何用好她。你看你,因為焦慮,擔心家園被親友吐槽,你用心園藝,家居整潔;同樣因為焦慮,你的作息安排有序,你的孩子家人,都各得其所。
當我們足夠感知自己的好,我們就會身心愉悅,覺得配偶找到我們,實在是他/她的大福氣,哈哈。同樣,當我們足夠接納我們的不足,我們就會感同身受,配偶的缺點也不再那麽刺眼。我們心理診療有個技巧,就是學會reframe。任何的缺點都可以換個角度再看,比如,你投訴愛人太懶,那是否是他很放鬆、很愜意、很從容?
願我們都愛自己,接納自己,願意嫁給自己。多看自己的好,對接納自己的不足,對他/她也是。我自己做得也很不夠,感謝此文,我今天休息,準備好好肯定一下我的先生。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