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做自己 VS 任性—這個度該如何拿捏

(2025-05-20 05:36:10) 下一個

養孩子真的是不容易啊,說,孩子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指的是,如果沒有他,我或許更任性更懶散了。但我知道我不可以,因為我對他的成長負有責任。所以,我要感謝我的孩子,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小兒周末和同學去紐約玩了。我也間或跟進了他的 location,一切都安排得很好。昨晚 9 點就到家了,同行的孩子對我說,M 是個相當棒的 driver。我自然是為他的穩健靠譜開心的。

晨起,同住的那個孩子說頭疼,今天不去上學了,我的小兒也說不去了。別人的孩子我管不了,但我對我的小兒說,你要去。自小兒 18 歲以來,我極少對他的作息或是考勤發言的。他也說了,高四了,啥啥都不重要了,那我為啥還說 NO 呢?

我的邏輯是,既然你成年了,你需要管理好自己。正如同既然你成家了,你需要管理好你的家庭,一個道理。什麽叫管理好自己呢?比如,你應該知道需要合理作息,或是合理安排時間,既然你計劃了要出去玩,你自然就要預留時間來休息。如果晨起你覺得累或是其他,就不去上學和工作,在我看來,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不符合你成年的標誌。

身體是屬於我們自己的。身心靈都是需要我們自己去嗬護的。管理好自己,就是,你能照顧好你的身心靈,確保它不會影響你的 Function。這一課,今天正好補上。再累也要去上學。和學分無關,和責任有關。

我自然沒有機會說這麽多話,但我的堅持他聽進去了。以他的個性,我不以為他是在服從我,而是,他有自己的頭腦,他知道我說的有道理。告別的時候,我說,謝謝你,尊重了我的想法。

我一直鼓勵孩子做自己,但做自己不是不負責任地任性。就好比,我的大兒,我也希望他對自己的承諾負責任。不能前一分鍾說我愛你,後一分鍾,因為這個或是那個,改變了自己的主張。

我雖然有個性,也有脾氣,但我以為,我的家人都是信任我的,因為我有我的內核。我經常和我的客戶提及,雖然你三十了,或是四十了,但你似乎不是很清楚你是誰。如果你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是誰,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麽,他人自然無法滿足到你。

那麽,我們如何可以擁有我們的內核呢?除了自身的個性外,為人父母一定要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足夠尊重孩子的選擇,給他們機會去犯錯,給他們機會去了解自己。但同時,也該要率先垂範,你的內核/價值觀,且身心合一。

簡言之,不應管細,但核心的東西要堅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曉青 回複 悄悄話 支持你的想法!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