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博文《要不要學孟母? 》裏,博友沉香的留言【在隨便養中讓孩子有了自信和快樂,對社會有了正確的認知】觸動了我。一邊感謝沉香的鼓勵和肯定,一邊覺得羞愧,遵循「隨便養」的彈性,我自己很快樂,但是,我從來沒有問過孩子快不快樂。
有句話,有開心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小孩。被我奉為圭臬。所以我隻能假設,他們大概、也許,快樂吧?
追求快樂,The pursuit of happiness,被鄭重地寫在獨立宣言裏,是美國立國的初衷之一。我把它所代表的完整意義,單一化了,甚至有點曲解,隻想拿來與我受過的教育做個對比: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在這種文化中長大,淺意識裏是不是已經認定人生一定要吃苦?早點吃完,未來可能是甜的;反之,小時候不吃苦,成年就會加倍的苦?
到了美國,可以堂而皇之的追求快樂,還沒玩夠,虎媽突起。她的種種「豐功偉業」,都讓我冷汗直流。
為什麽虎媽偏偏是個亞洲人?
亞洲人身上背的刻板印象還不夠嗎?
她這是火上添油,讓亞洲媽媽百口莫辯,亞洲孩子更是受害不輕,不論天生是圓的還是方的,都被扔到一個名為「優秀」的模子裏搓磨著。
幾個家有學齡兒的同事,討論著暑期營有多難找,我心有戚戚焉。父母孩子都不容易,父母必須上班,孩子也失去了暑假以及一部份的童年。
另一個同事在紐約上州長大,他回憶他們那個年代,放學後總是在外麵野,隻有吃飯的時候才回家。暑假就更別提了,那是沒有手機,沒有電子遊戲的時代。他帶著一些幹糧、水和一張地圖,跨上他的自行車,消失在山野間,天黑了才回家。就這樣,他摸清了鄉裏的山路、地形,自學會看地圖、辯方向,看鳥、看花、看樹,找蟲子。
那是羅大佑的童年。
生活富裕了,好處多多,享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與消費。
我們拿了什麽做交換?
我不知道,因為,已經失去了。
碼農的係列文讓人有很多的反思。
碼農提到羅大佑的童年讓我想起,我先生跟我聊過,他上國中時,暑假跟一群男同學一起,騎自行車從台北到台中,身上沒帶多少錢,可以開心得很:)
碼農不必改我的名字,“沈香”與“沉香”一樣的意思,我都喜歡。
謝謝碼農好文分享。周末愉快!
別擔心,隻要不是被逼著學,在孩子學有所長的過程中,一定總會有屬於他的樂趣。如果不是發自心底的熱愛,也不會學以致遠的。
最後的問題真好,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