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印控克什米爾發生恐怖襲擊事件,有武裝分子向遊客開火,已造成26人死亡,另有20多人受傷。克什米爾地方民族主義組織“抵抗陣線”宣布對此事負責。印度官方立即發表聲明譴責,並派遣軍警追捕槍手。印度官方還指責參與者包括巴基斯坦人,並誓言報複,南亞局勢驟然緊張。
那麽,本次事件發生的背景是什麽?製造襲擊的“抵抗陣線(The Resistance Front (TRF))”是什麽組織、受誰支持?近年克什米爾發生了什麽相關事件?執政的莫迪及印度人民黨政府及其政策又對克什米爾局勢、全印民族關係產生了何種影響?
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的克什米爾地區,曆史上屬莫臥兒王朝及之後的英屬印度管轄,但其保持了相當獨立性。二戰後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從英屬印度獨立、分治,穆斯林占多數的區域歸巴基斯坦、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占多數區域歸印度。但克什米爾是例外,其人口有80%是穆斯林,印度教徒不足20%,但統治克什米爾的土邦王公是印度教徒,宣布加入印度。
這就導致之後印度和巴基斯坦對克什米爾歸屬的激烈爭議,以及多次戰爭和數百次小規模武裝衝突。根據1948年停火協議,印度占據克什米爾五分之三區域(包括首府斯利那加)和四分之三人口,巴基斯坦得到剩餘區域和人口。
巴控克什米爾基本都是穆斯林,與巴基斯坦本土沒有衝突,相對平靜。而印控克什米爾仍然是穆斯林占多數,印度本土則是印度教徒主導的國家。所以印控克什米爾居民反抗印度統治的和平抗議和武裝暴動時有發生。
而巴基斯坦方麵通過各種渠道,為印控克什米爾反印勢力提供軍事、情報、經濟、外交支持,也讓克什米爾局勢往往牽動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大國的博弈。另外,中國、美國、前蘇聯等勢力也都不同程度加入到印巴及南亞的博弈,讓克什米爾這一“南亞火藥桶”牽動世界。
麵對棘手的克什米爾,印度政府長期以“胡蘿卜加大棒”方式對待。一方麵,印度政府給予克什米爾高度自治權,設立“查謨與克什米爾邦”,在印度憲法中加入對克什米爾特殊地位的確認和保障(“第370條”)。另一方麵,又派遣安全部隊嚴厲打擊反叛分子、鎮壓抗議活動、清洗親巴人士。就印控克什米爾幾十年的情況看,印度中央政府的政策雖整體維持了印控克區的統治,但反印非暴力抵抗仍一直存在,暴力事件也時有發生。許多克什米爾人仍然希望脫離印度獨立,或加入巴基斯坦。
當持印度教民族主義立場的印度人民黨,取代世俗主義、較強調民族平等的國民大會黨,成為印度執政勢力後,強化了印度中央對地方的控製,並強力打壓穆斯林、錫克教徒等非印度教勢力。這導致一些反抗,有和平抗議,也有恐怖襲擊。2019年2月發生在克什米爾的恐怖襲擊事件,造成40名安全人員死亡。這反而給了莫迪及印人黨政府以鎮壓和剝奪自治權的口實。
2019年8月,印度國會通過決議、總統頒布總統令,撤銷了憲法370條對於克什米爾特殊地位和權利的規定,終結了其長達67年的高度自治,將克什米爾地區直轄於印度中央政府。
這引發了穆斯林占多數、希望維持自治、厭惡印人黨政府的許多克什米爾民眾的強烈反對。但印度已提前布置軍警戒備、部分切斷通訊,壓製了反抗聲音。雖然在高壓下人們無法反抗,但部分克什米爾人也更加怨恨印度中央政府。
莫迪的印人黨政府不僅取消了克什米爾自治權,還通過向當地移入大量來自其他邦的印度教徒方式,擴大印度教徒及印人黨政府在克什米爾的控製力,並削弱當地反印穆斯林的影響力。而這些新移民與舊移民因為宗教信仰、語言文化、現實利益,多有衝突。
另外,印度中央積極扶植克什米爾旅遊業,引導更多遊客(主要來自印度其他地區)前往旅行。印度中央政府也加大對當地資源的開發,發展經濟。這增加了當地居民收入,但也被反對者視為破壞克什米爾獨立性及當地環境、強製其融入印度的舉措。一部分克什米爾人對印度中央的政策歡迎或接受,也有一些人克什米爾人則更加怨恨,隻是在莫迪政府高壓下“敢怒不敢言”。
而4月23日這場恐怖襲擊,則是沉寂已久後的爆發。製造該事件的組織“抵抗陣線”,正是高舉反對外來移民“入侵”、保護克什米爾本土居民利益的旗幟,從2019年克什米爾被取消自治權後成立、日益壯大。它不同於過去活躍在克什米爾等地的以伊斯蘭教為號召的宗教極端組織,而更多是本土主義、民族主義組織。
該組織之前以進行過較小規模的襲擊,主要針對在克什米爾的印度安全部隊、印度教徒新移民、克什米爾本地人中的“叛徒(與政府合作者)”等。其目的旨在驅逐“外來者”,並打擊印度中央政府對克什米爾的控製力。而“抵抗陣線”之所以在印度軍警打壓下仍然得以壯大,也說明了其在克什米爾當地有一定民意基礎,才能頑強生存。
而本次襲擊引發區域和國際震蕩,還在於此事或涉及印度的“老對頭”巴基斯坦。印度官方指責其受巴基斯坦支持,雖暫無證據支撐,但據以往印度境內一些激進組織接受巴方支援情況,這樣的指控也非空穴來風。4月24日,襲擊發生僅一天後,印度已宣布暫停《印巴河水協定》、停止向巴國發放簽證並令巴國人士離開印度。而巴方也采取中斷對印貿易、禁止印度飛機過境等措施。緊張局勢還有進一步加劇的可能。(25日,已傳出印巴雙方在邊境交火、跨境攻擊的消息)
而美國總統特朗普、法國總統馬克龍等第一時間表達慰問,也反映了該事件已引發國際矚目,各國都頗重視與印度的關係,以及南亞的安全穩定。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核大國,也有各種高精尖武器和龐大軍隊,若衝突失控頗為可怕。
根據以往情況及本次襲擊後印度官方的強硬表態,印度軍警部門幾乎必定在克什米爾展開大規模和殘酷的軍事行動,不僅追捕恐怖襲擊直接參與者,還將掃蕩與之相關、提供過支持庇護、同情該組織的人士。而且印方若確認巴基斯坦人有參與,很可能會跨境攻擊巴基斯坦以報複。近期印巴關係將極其緊張,克什米爾也將迎來血雨腥風。而近年國際局勢頗不安定,傳統秩序日益崩塌、叢林化再顯,也易加劇印巴及南亞的緊張和局勢不可控。而本次事件就可能成為惡化的節點。
對於恐怖襲擊尤其針對平民的恐怖襲擊,當然應受到譴責。但若無視事件發生的複雜原因,僅僅依靠暴力,是治標不治本的,隻會導致暴力循環。
莫迪及印度人民黨政府執政已十年,印度經濟迅速發展、國民生活改善、國力增強,在國際上也實現了國父尼赫魯所說的“成為有聲有色的大國”。但印人黨政府推行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路線、印度教徒優先的政策,雖凝聚了占印度人口多數的印度教徒、激勵了多數國民進取,但同時一定程度傷害了穆斯林、錫克教徒、各少數族群的權利和利益,讓少數族群頗有怨恨。本次克什米爾襲擊就是這種怨恨的反應。
印度國內各族群之間、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南亞各國內部及相互之間,因宗教信仰、民族、地域差別,長期存在隔閡對立,以及時有發生的族群衝突、戰爭、恐怖襲擊。本次克什米爾遊客遭襲遇害事件,是曆史的又一次重演。筆者深知印度及南亞局勢的複雜性及曆史恩怨之深,並非簡單的講“愛與和平”就可化解,但各方勢力都應努力避免局勢惡化,讓這塊人口稠密、多災多難的區域少些暴力,多些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