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8年。從佛羅倫薩重返米蘭後的某個秋天,達芬奇步入聖瑪利亞修道院的道明食堂。在這裏他花了五年時間繪製《最後的晚餐》,可是他自己發明的顏料並不成功,在1498年完成時壁畫已經開始出現裂痕;10年過去了,他想看看怎麽樣了。
情況果然更糟了:當初明亮的色彩已經變的暗淡無光,那些裂痕也越來越大了。
在佛羅倫薩的挫折已經讓達芬奇沮喪不堪,眼前的情景顯然讓它更糟了。
達芬奇搖了搖頭,準備轉身離去,但是出現在他眼前的讓平日喜怒不形於色的達芬奇也驚呆了:
小小的飯堂布滿了畫架,大概有一百多架,內容卻隻有一個:「最後的晚餐」。臨摹的從整個壁畫、到五組人物的局部、到聖多默Apostle Thomas高舉的手指。 “竟然這麽多人要學這個不成功的實驗”,達芬奇微笑著自言自語、心情顯然好多了。 這時老輔祭提著一筐麵包走進來。他們是老相識了;作畫時老輔祭幾乎每天跟達芬奇抱怨說他“害的僧侶們沒有地方吃飯”。這時老輔祭抬眼看到達芬奇,“你畫畫時我們隻是沒地方吃飯,現在倒好,我們連禱告的地方都沒了!”,老輔祭一邊向餐桌上放麵包、一邊忿忿地向達芬奇大聲說著。 達芬奇回以微笑,腦子裏浮現出年輕的自己初來米蘭的情景: |
布滿臨摹畫架的小食堂 |
“我能夠製造如下軍事裝備:坦克和雲梯用以攻城拔寨、便攜式橋梁用以運送士兵、重艦及火炮用以海上作戰;我能營造公共建築、民用房屋、疏導水源。此外,我還可以雕塑和作畫。”。 在自薦信《致米蘭大公書》中,達芬奇這樣描述自己的技能。顯然,達芬奇認為自己首先是軍事工程師和城建設計師,其次才是藝術家。
《致米蘭大公書》 |
那是26年前了,才華橫溢的他為世人所妒,兩次幾乎身陷囹圄;為擺脫糾纏不清的煩惱、也為新的開始,達芬奇決意來北部邊陲,在那裏米蘭大公盧多維科·斯福爾紮 Ludovico Sforza 正在召集能人誌士,以抵禦北部強大的法蘭西以及讓米蘭成為能與佛羅倫薩一爭高下的藝術中心。
年屆而立躊躇滿誌的達芬奇提議鑄一匹青銅駿馬,以象征米蘭大公能征善戰驍勇無敵;這匹七米高的巨馬將是前所未有的,達芬奇為此繪製了不同的素描和設計草圖、同時做了大量試驗,終於在1493年其泥塑原型在米蘭公展,萬人空巷。
就在銅塑準備開工的時候,前線告急,大公將鑄馬需要的一百噸青銅挪去鑄造武器,達芬奇十一年的心血付諸東流。
音樂家肖像,1485 |
撫貂的女子,1497 |
哺乳聖母,1490 |
費隆妮葉夫人,1495 |
心懷歉疚的米蘭大公轉而提議達芬奇在他的私人禱告堂 - 聖瑪利亞修道院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 繪製一幅以“最後的晚餐”為主題的巨型壁畫。
關於這幅畫何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已經有成千上萬的分析、自是無需我這個外行贅言;不過以一幅畫而成為世遺的,除了《最後的晚餐》,世界上沒有先例、後麵也不會有來者。
也是這個時期,達芬奇研究了古羅馬設計師維特魯威的《建築十章》、並進行了大量的屍體和動物解剖,之後把研究結果放進《維特魯威人》中。《維特魯威人》以比例精準的男性為藍本,因此後世也常以“完美比例”來形容男性【注1】。
《維特魯威人》收藏於威尼斯美術學院,偶爾才展出;牧人2012年遊覽威尼斯時有幸看到這份研究筆記,驚歎不已。
1499年,攻克米蘭的法軍搗毀了泥塑戰馬,達芬奇的巨馬夢永久地破滅了。
幾經輾轉後達芬奇回到故鄉佛羅倫薩。
兒時的達芬奇缺乏母愛(他的生母從未被家庭認可),八歲時被父親送到韋羅基奧Andrea del Verrocchio 的工作室做學徒,並在這裏結識了好友洛倫佐·迪·克雷迪Lorenzo di Credi。1475年,韋羅基奧受托創作《耶穌受洗》時,讓達芬奇繪製背景和左麵的天使(隻有最優秀的學徒才能享受這一榮耀);畫作接近完成時,洛倫佐有一次在達芬奇潤色時和他在一起,隨口說了一句“萊昂納多,你畫的比師傅好太多了,至少好一百倍”;這句話恰好被路過的韋羅基奧聽到,大發雷霆;把兩個學徒嚇跑以後,他自己端詳了半晌;有沒有處置冒犯的學徒不得而知,我們隻知道《耶穌受洗》是韋羅基奧的最後一幅畫作 - 他再也不繪畫了!
1500年的佛羅倫薩已經大為不同。年輕氣盛的米開朗基羅聲名鵲起,令達芬奇和對方爭奪一塊巨型大理石時敗北,後者用它創作了石雕《大衛》。
1503年,佛羅倫薩執政官皮耶羅·索德裏尼Piero Soderini 希望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在市政廳Palazzo Vecchio的五百人大廳繪製記錄佛羅倫薩輝煌戰史的《安吉裏之戰》和《卡辛那之戰》【注2】。很明顯,這是三場戰爭:安吉裏之戰、卡辛那之戰、還有達芬奇米開朗基羅之戰。
達芬奇接受了這場挑戰。為此達芬奇擱置了眾多興趣 - 飛行器flying machine、人體結構、潛水艇(可以下沉和上浮的船)、… - 專心作畫。
這一次達芬奇有希望戰勝米開朗基羅,他的底稿已經完成、隻待著色,而米開朗基羅還在自己的畫坊打草稿。
達芬奇的偉大和悲劇都源於一個東西:他不斷探索。這一次他試驗的是快幹顏料,不過跟最後的晚餐一樣,他又失敗了,而且更慘:蠟質顏料在加溫幹燥時融化、變成了一抹抹“淚水”!
和米蘭的“巨馬”一樣,佛羅倫薩的“安吉裏之戰”被永久擱置了。像是呼應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的“卡辛那之戰”隻是停留在草稿階段。
但是這段清淨卻讓達芬奇給世界留下了一幅小小的巨作。1505年的某天,他學徒時的朋友佩魯吉諾Pietro Perugino 來到他的工作室,向達芬奇介紹了自己的徒弟 拉斐爾;老友相見,異常興奮,達芬奇帶佩魯吉諾看他那些得意的“小玩意兒”:飛行翼、升降機,直到佩魯吉諾離開時,才發現拉斐爾一直站在一幅肖像畫作前、滿臉的淚水。 那是一幅一尺半乘兩尺的半身肖像,畫麵裏的夫人神秘地微笑著、背景卻是米蘭的Lombardia北方田園風光。這幅小畫一直跟隨著達芬奇,從佛羅倫薩到米蘭,從梵蒂岡到法國,從未完成、從未命名,直到他死後藝術史大師喬爾喬·瓦薩裏Giorgio Vasari 將其命名為《蒙娜麗莎》。 |
Flying Machine
再次回到米蘭的達芬奇依舊雄心勃勃,米蘭新的統治者、法王路易十二對達芬奇的器重甚至超過前米蘭大公斯福爾紮,他成了皇家禦用畫家和設計師,基本上生計無憂、想做什麽做什麽。達芬奇為米蘭設計了運河係統、進一步完善了其解剖、生理學研究,繪畫已經是他的副業了。
胚胎研究,1510 |
手臂, 1510 |
米蘭運河水閘設計圖 |
聖安娜,1513 |
岩間聖母,1483,盧浮宮 |
岩間聖母,1508,倫敦國家美術館 |
1512年,米蘭再度混亂。達芬奇顛沛於羅馬、佛羅倫薩和法國;1919年,67歲的達芬奇辭世於其法國最後的居所、克洛•呂斯城堡。
【注1】《維特魯威人》研究筆記
建築學家維特魯威在他的建築學著作中之處,大自然把人體的尺寸安排如下:四指為一掌,四掌為一足,六掌為一腕尺,四腕尺為人的身高,四腕尺為一步,二十四掌為為全身。他在建築裏也用過這些測量方法。如果你叉開雙腿,使身高降低十四分之一,分別舉起雙臂使中指指尖與頭齊平,連結身體伸展四肢的末端組成一個外接圓,肚臍恰好在整個圓的圓心處。兩腿之間的空間恰好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 人平展雙臂時的寬度等於他的高度(即臂展等於身高)。 從發際線 到 下頜 的距離為人身高的 十分之一, 從下巴底 到 頭頂 的距離為身高的 八分之一, 從胸部(應該是鎖骨處)的到 頭頂 的距離為身高的 七分之一。 乳頭到頭頂 的距離為身體的 四分之一, 肩膀 的最大 寬度 為身體的 四分之一。 手肘 到 中指指尖 的距離是身高的 五分之一,手肘 到 腋窩 的距離為身高的 八分之一,手掌 的全長是身高的 十分之一。 陰莖 開始於人的正中。 腳的長度是身高的 七分之一,足踵(腳後跟) 到 下膝 的距離為身高的 四分之一, 膝蓋 到 陰莖根部 的距離為身高的 四分之一。 下頜 到 鼻子 的距離,以及 眉毛 到 發際線 的距離 ,等於耳朵的長度 ,並且是臉的 三分之一。 |
《維特魯威人》研究筆記 |
【注2】卡辛那之戰 Battle of Cascina 和 安吉裏之戰 Battle of Anghiari 是十四世紀和十五世紀佛羅倫薩和比薩、米蘭之間的兩場大戰,這兩場戰爭奠定了佛羅倫薩在意大利的強勢地位。
【注3】部分故事和截圖來自1971年意大利國家電視台的5集文獻劇《The Life of Leonardo Da Vinci 萊昂納多達芬奇的一生》。這個微型係列劇在1972年獲金球獎。
似乎整個梵蒂岡城是世遺,不獨為「創世紀」專享。
西斯廷教堂的的創世紀和最後的審判確實令人震撼,特別是後者,我看過兩次;下次去羅馬還會看。
謝謝。
我很少寫遊記,基本上是看到特別感觸的才寫。難的是找到story line,要查閱很多資料,正史、野史都讀,最後才能找到切入點;有的寫不下去就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