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鍋
周日燜了一鍋紅棗糯米粥,小朋友問是什麽飯,我隨口說是千人糕。因為我突然想起了童年時學過的一篇課文,就叫千人糕。小朋友眨巴著眼睛:千人糕?於是我就像課文裏的大人一樣,說開了做這個飯需要一千個人才能完成。其中談到鐵鍋,談到笨碗,還說到鍋破了要有釘鍋的,碗破了要有釘碗的。
和小朋友聊完這些,他似懂非懂,不再理會,我卻一下子陷入了在故鄉生活的記憶之中,想起了一件事,釘鍋。
故鄉人的釘鍋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一種遊戲。那時鄉親們閑下來就在街邊地頭十字八道畫一個正方形的棋盤,裏邊有許多格子,雙方隨手就地各找一些柴棍棍,土塊塊,或者羊糞蛋蛋,在棋盤上落籽玩了起來,這個遊戲叫釘鍋。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做飯的鐵鍋破了,就要釘鉚釘修補,我們叫釘鍋。我這裏說的是後者。
我在故鄉的那些年月,家家用的都是大鐵鍋,我們叫生鐵鍋,簡稱鐵鍋。人少的人家一般用牛頭鍋,或者三燒鍋,人多的用五燒、七燒鍋,為什麽這麽叫,標準是什麽,我至今不得而知。三燒鍋鍋口直徑約有二尺,七燒鍋鍋口直徑約有三尺,這是個大概數。這些生鐵鍋一見火很容易裂口子,我們把這種情況叫做炸鍋。蒸飯炒菜時總能聽到尖細的炸鍋聲,屬於常態,並不在意。隨著時日,這些裂口越來越多,縫隙越來越明顯,這時就會發生鍋漏,熬一次小米粥就不漏了。記得母親一聽到鍋裂的聲音就有些緊張,有時炒菜火大水少時炸鍋的聲音會連續幾次,聲音也比較大,甚至立刻就鍋漏。時日再久一些,鍋裏的裂縫就多了,寬了,有時能看到灶膛裏的火。這時就的要釘鍋了。
“鍋漏灶火煙,一輩子的大熬煎”,這是鄉親們,特別是媽媽們常說的一句話。你想媽媽們天天做飯,和鍋打交道,鍋子不爭氣總是發脾氣,不是喊叫,就是哭,媽媽們好不心煩。幸好有釘鍋的可以幫組把鍋釘好。
那時經常有釘鍋的到村子裏來,一般都是師徒兩個人,挑著兩副擔子。徒弟挑的擔子重,一頭是工具箱,一頭是火爐子和風箱,沉甸甸的,扁擔顫悠悠的,挑擔人額頭汗津津的,不時用搭在肩頭的毛巾擦汗。師傅挑的擔子輕一些,都是些簡單的行李等生活必須品。兩個人穿的衣服都是黑油黑油的,手臉都是淡褐色,油膩膩的。他們都是外鄉人,說話細聲軟氣,許多話語聽不大懂。他們來了就在街邊選個合適的地方停下,師傅支攤子,徒弟就去吆喝攬活。手裏拿著一個小巧的長把鐵錘錘,走街串巷,邊走邊喊:“釘---鍋一一糊碌鍋”,每一句‘釘鍋’兩個字聲音高亮,耍著彎子,像唱山歌,‘鍋’子尾音拖得很長,‘糊碌鍋’三個字音量漸小,突然刹住。這句吆喝有兩個意思,釘鍋就是給鍋打鉚釘,糊碌鍋是糊鍋的裂縫。徒弟吆喝攬活,師傅也不閑著,支起爐灶在拳頭大小的一個小鐵砧上打鉚釘。拉風箱,燒鐵棍,燒紅的鐵棍在鐵砧子上碾細了,在一個模子上敲打幾下,一顆鉚釘就成了。
不一會徒弟就回來了,肩頭扣著一口鍋,身後跟著鍋主,他們有生意做了。
師傅要和鍋主確定釘幾顆釘。那時候鄉親們的錢是很少很少的,在鍋底釘一顆釘要一毛錢,很貴的。一九五、六十年代一毛錢是很值錢的,可以在供銷社買10個糖蛋蛋,過年的時候8分錢可以買到一掛百響鞭炮,2分錢可以買一個普通兩響炮,或者兩個一聲炮。壓歲錢如果給一毛錢就是很多了,許多人家根本就沒有現錢。在我在的生產隊好勞力勞動一天能掙10分工,到年底能分到三毛多錢,扣掉口糧錢大部分人家沒有餘錢,有的還的倒貼。許多家庭用雞蛋去供銷社換煤油和鹹鹽這些生活必須品,向鄰居借煤油鹹鹽的事也是常有的,有的人家沒有錢買煤油,晚上就不點燈。即使到了七十年代初期我在村裏做了民辦教師,每個月有12塊錢的現金工資,這已經是很牛的事了,母親打理起家務來就順心多了。到了七十年代中期,我在外地有了正式的工作,月薪36.75元,參加一次婚禮也就一塊錢,也有出五毛或幾毛的。
師傅和鍋主談好了釘釘的個數,分別在釘釘的地方畫上記號,就開始釘鍋了。釘鍋大體上有這麽幾個步驟:鑽眼,鉚釘,糊縫。鑽眼是個力氣活,用兩件工具,扁擔和搖把。他們挑擔的那條扁擔有特別之處,一端鉚著一個厚鐵片,長出扁擔兩三寸,扁擔中間釘著一塊薄鐵板,鐵板上有幾個圓圓的淺凹。搖把,鐵質的,有大拇指般粗細,中間有個U形的彎,上頭圓頂,下頭有眼,可以按鑽頭。鑽眼的時候把鍋扣在地上,扁擔一端的鐵片插入工具箱上的一個特製的縫,搖把上頭的圓頂頂在扁擔的鐵板淺凹裏,下頭按一個鑽頭對準畫好的位置,點上一滴油,徒弟壓扁擔,師傅轉搖把,發出呲呲呲的聲音,鑽頭下就有鐵銷湧出來,轉一轉,點一滴油,直到把鍋鑽穿。每一個釘兩個眼,分別在裂縫的兩邊。鑽好眼,徒弟繼續去吆喝攬活,師傅給鍋上鉚釘。鉚釘長約二厘米多,寬約半厘米,厚約兩三毫米,形如訂書針,手工製成。師傅拿著一個小巧精致的小錘錘,把鉚釘輕輕的敲入鑽好的眼,把鍋翻過來,鉚釘墊在那個拳頭大小的鐵砧上,師傅一手拿一個鐵鏨,一手拿小鐵錘輕輕的擊打鐵鏨,把多餘出來的鉚釘頭鏨掉,要留出約兩毫米的餘頭,然後用那個小錘錘輕輕的敲打鉚釘的餘頭,敲成傘狀,直到和鍋底一樣平。把所有的鉚釘都錘平,就用一種油灰在鍋底擦,為的是糊那些縫隙。至此釘鍋工作完成。鍋主要付錢,沒有錢的可以給雞蛋,有時候也可以給師徒二人吃一頓飯。如果釘鍋的需要,也可以給一些煤碳,可以免去幾顆鉚釘錢。
鍋是老百姓一天也離不開的炊具,天天要用, 用久了鍋底變得很薄,就會有洞,或者掉了一塊,這時候就得補鍋,就是在鍋底打個補丁。不過這是一種實在沒錢的權宜之計,不可長久,因為鍋底打了補丁實在不好用,這時就必須得花錢買一口新鍋了。
買新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你得有錢,一口新鍋多少錢,我不知道,隻知道一般人家買不起。其次,供銷社得賣鍋。那時候供銷社很少有鍋賣,即使有也不一定正好適合需要的人。所以要和供銷社說好,給你從縣城裏的物資公司進貨。有時候物資公司也沒有,就得等。
一旦買了新鍋,就得先要磨鍋。那時候的鑄造工藝比現在落後很多,新鍋裏麵不光,有許多小丁丁,有一道一道的環棱,鍋沿周邊都是尖碎的齒,這些都要把它們打磨掉才能使用。磨鍋時找幾塊砂石頭,用勁去磨擦。磨鍋發出的聲音特別高,特別難聽,尖煞鑽心刺耳,像鈍刀拉心,那殺豬般的聲音傳透半村,一家磨鍋四鄰煩心,但鄉親們都能諒解,畢竟添置一口新鍋也是一件喜事。磨鍋人自己用棉花把耳朵堵上,一手抓著鍋沿一手拿著砂石使勁磨擦,擦幾下胳膊就沒勁了,要休息一下。磨鍋是一件辛苦事,看起來簡單,其實不然,磨一會兒不但胳膊酸疼,肩架子,脖子,腰,甚至肚皮都酸疼,站著蹲著跪著都不得勁,因為是全身用勁。磨好一口鍋得幾天時間,因為磨一陣人就沒勁了,那刺耳的聲音也會使人心疲意厭,不想再磨。
那時的新鍋是滲水的,因為有許多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砂眼,首先要熬一鍋小米粥,鍋就不漏了。
新鍋開始使用,就有細微的炸裂聲出來,如此日子一長,鍋就看見縫,再久縫就明顯,就多,就漏,就又得釘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