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燒麥

(2023-02-09 08:35:15) 下一個

燒麥
 
    和朋友們聊到美食,又聊到燒麥,讓我油然記起兩位偉大的女士:我的母親,我的老姨姨。在她們
身上蘊含著一種清雅慧撲之風,極具民國女性的範兒。她們對我一生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
    和她們的相處是多方麵的,今天隻談一件事:她們做的燒麥。
    我吃過她們做的燒麥,也參與其間,故對燒麥有些了解。
    燒麥又稱燒梅,有的人給它起了一個很不友好的名字,叫它鬼蓬頭,是形容頂端蓬鬆束折如花的
形狀。燒麥是一種以燙麵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美食,形如石榴,亦若花瓶,玉體晶瑩,餡多皮薄,清
香可口,兼有小籠包與鍋貼之優點,且又優於其。故鄉人常作為宴席佳肴,招待尊貴賓客。
    我隻吃過屈指可數的幾次燒麥。離開故鄉後也吃過“燒麥”,但總覺得不像,感覺就是餃子改了個
形狀,換了個名字。
    燒麥的餡可根據自己的口味搭配,家鄉的是現殺的山羯羊羊肉搭配新鮮的胡蘿卜,或新鮮小茴香菜,
調料用的都是自製的大醬,還有花椒、小茴香、幹薑粉,小茴香粉是主料。
    燒麥的皮兒用粉麵,家鄉用的是自製的山藥粉麵(就是土豆粉麵),或摻對半的麵粉。山藥粉打成
芡汁,和幹粉麵,因為溫度太高,先用撲麵筷子攪拌,再手蘸涼水揉。和麵是燒麥成功的關鍵,要軟
硬適當,宜軟不宜硬。和好的麵要餳至少半個鍾頭,和好的麵還要一直處在保溫狀態。
    做燒麥用專門的工具:燒麥軲轆轆。這個工具是一個大人拳頭大小的橢圓木球,中間有一個直徑大
拇指般粗細的圓孔,孔中穿一木軸,軸的一頭有手柄,單手操作。
    溫麵團約一兩,揉圓壓扁,手持燒麥軲轆轆在麵餅上轉圈戳滾,切記是戳滾,不是杆壓。把麵餅
戳滾成很薄很薄的麵皮兒。這是一個經驗活,不是一時半會能學成的。這麵皮兒的特點是,一、很薄,
青灰色,有些像毛玻璃,半透明;二、皮兒的周邊毛毛的,樣子很是活潑頑皮。
    麵皮兒裏放一大勺餡(燒麥包的餡比較多,因為燒麥是有口的,能直接看到餡。),雙手輕輕沿皮
兒的邊往上收,到呈杯狀,然後一隻手的拇指和食指在杯的頸部輕輕收緊,一勒,到呈花瓶狀,輕輕
抖掉多餘的餡料,就成了。
    上籠蒸約20分鍾就可以享用了。吃的時候,從瓶口處滴幾滴醋,口感尤佳。
    熟的燒麥,顏色如灰玉,半透明,仿佛能看到裏邊的餡,形狀如初開的鬱金香,亦如含苞欲放的蒲
公英花蕾,又亦如觀世音手中的淨瓶,美觀大方,泰然自若,高貴無言。
    熟的燒麥,皮兒特別薄,但很是筋道,且滑糯,兼涼皮與粉皮之口感,又有別於其,優於其。是一
道獨特的美味佳肴,招待希賓貴客應該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世界在我心中 回複 悄悄話 分享了,知道燒麥是怎麽做的了
寒墨 回複 悄悄話 不知道你是哪裏人?對燒麥介紹得挺詳細。我是北京人,北京賣燒麥最有名的就是前門的都一處。乾隆禦賜的店名。傳統的燒麥是豬肉大蔥餡,現在有挺多種的餡了。都一處門簾不大,基本都是小桌,趕上飯點經常需要排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