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記憶 五
在村裏讀小學的時候,參加過一次校外公益勞動。這是現在的說辭,那時候沒有這個說法,就是老師帶著學生去幫別人家做事。那時候老師會帶著學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校外勞動。比如到山裏給學校背柴,或者幫老師秋天收獲灰灰白菜等。
有一次是給供銷社踩曲。那應該是1960年代初的事了。當時供銷社做酒(就是通常人們說的釀酒),酒坊就在後來周二栓家的院子裏。西房是發酵酒曲的地方,正房是酒坊。記得正房裏靠西邊地下有兩個池子,是發酵酒糟用的,正方形的,一人多深,上邊蓋著木板。東邊有個大灶,燒火在院子裏。灶上安著一口大鍋,鍋上有一個圓柱體形的木製大蒸籠,蒸籠上有個尖底的開口大鐵鍋。這個特別樣式的鐵鍋淺淺的,和蒸籠之間有個環形的布袋子墊著,起密封的作用。這個尖底的淺鍋底部,安放著一個特別的器具,是個漏鬥。這個漏鬥很特別,特別之處是這個漏鬥的漏管是歪嘴嘴,斜的,而且很長很長。這個漏鬥的口有大海碗那麽大,,正對著尖底大鐵鍋的尖。漏鬥的管差不多呈30度,斜斜的穿過蒸籠壁延申到外麵。操作是這樣的:下邊的灶加火,大鐵鍋裏加水,大蒸籠裏裝發酵好的酒糟,蒸籠上蓋著尖底大鐵鍋,裏邊裝滿‘冷水’(在出酒過程中,要時不時攪拌鍋裏的水,如果水熱了,就要換冷水,要保持水始終是冷的)。灶火燒開大鐵鍋裏的水,蒸汽蒸大蒸籠裏的酒糟,蒸汽就把酒糟裏的酒分子蒸出來,帶了酒分子的蒸汽上升到尖底鐵鍋,尖底鐵鍋是冷的,酒分子蒸汽遇到冷就凝聚成水,這水慢慢沿冷鍋壁流下去,正好流到漏鬥裏,再從漏鬥管流出去,注入一個磁壇子裏,這就是酒了。
做酒首先要發酵酒糟,酒糟的原料由兩部分組成,穀糠和酒曲。酒曲由糧食和麩皮做成,糧食一般用高粱。穀糠一般用蓧麥、穀子等的細皮。穀糠和酒曲摻和起來在池子裏發酵成酒糟,把酒糟上蒸籠蒸,就可以出酒了。
做酒的關鍵是釀製酒曲。釀製酒曲要先做曲胚。西房就是做曲胚的地方。記得那個西房不怎麽高,窗戶密封著,有一盤幾乎鋪滿整個房間的大炕,燒著火,裏邊很熱,充滿濃烈的酒氣。製曲胚的過程是這樣的:把糧食磨碎,和麩皮加發酵引子,加水攪拌,然後放到一個木製的模子裏踩踏得磁磁實實,立在溫室裏慢慢發酵。由於量大,供銷社就把我們小學生叫去幫助踩曲。
木頭模子是長方形的,比瓦窯上的磚模子大。把模子一字排開,裏邊裝滿拌好的料。學生也一字排開,每人負責踩一個模子。踩的時候有一個大人指揮,學生們踩幾下就填點料,再踩。一直把模子踩平,把料踩的十分磁實,就要把模子翻過來。翻得時候指揮的大人有個口號:“一起貓腰一起翻,小心打了狗腳板”。我們和指揮的大人一起喊這個口號,邊喊邊把模子一翻,然後把模子慢慢的提起來,就有了一排差不多和城牆磚大小的曲胚。然後再踩,一排一排直到曲胚擺滿炕。踩完後,我們的報酬是每人給兩個糖蛋蛋。
那時候我的父親也在供銷社供職,有時也參與酒坊的事情。我常跟著父親去酒坊。剛出來的酒很釅,濃度很高,要勾兌一定量的蒸餾水,或者涼開水才可飲用。每次出了新酒,他們都要舀一碗品嚐。一次大師傅老喜厚也逗著我喝,嗆得我鼻涕直流。
2022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