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很美

評論時事,發表觀點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當今世界的大趨勢是全球化回歸Globalization而非Sinolization

(2023-11-19 17:57:36) 下一個

本文摘要:

----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非贏家。但這個利好是一個橡皮筋,抻過勁會斷裂;

----貿易有一個發達程度差,匯率與關稅是調節器,但中國把好處都吃盡了,WinWin贏了二次。

----中國幾百年內不可能成為世界霸主,受幾個明顯的短板製約,消費觀念,政治體製,發展模式,認知水平。

            近40年來,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沒有之一。中國在正確的時機,實行了正確的改革開放政策,讓中國成功地搭上了Globalization這趟順風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高速發展成就,在西方人覺醒之前,中國已經悄悄借力把 Globalization整成了Sinolization, 發展勢頭似乎不可限量。

            甚至有人,特別是中國的吹鼓手們,硬是總結出來所謂的“中國模式”,單方麵以GDP論英雄,一個數字指標看終生,這種虛幻的概念是完全不存在的。縱觀曆史,不要說太遠,就是“亞洲四小龍”,在六十年代經濟起飛時,也都創造出了經濟連續高速增長的奇跡,所以,經濟高速發展,不是中國的專利,唯一不同的是中國的體量巨大,連續增長的時間相對較長,但是,這種體量的虛胖,即便是剔除政治因素,也是不可持續的。

            無疑,中國的發展完全是依靠西方的資金,技術和市場。西方世界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經濟的排頭兵,他們也同樣有過經濟發展的高速成長與積累期,否則他們也不會有今天這樣的領先地位。

            在重大機遇麵前,一個國家隻要搭上了時代的順風車,僅僅需要做好必要的內部調整,去努力適應,而且盡量去除或暫時遏製一些與潮流不符的東西,就能夠乘風破浪,一飛衝天。曆史給了中國一個機會,中國也抓住了這次機會。如果單單計算獲利絕對值,中國這40年的成就無疑令其它國家難以望其項背。

            誠言,過去的40年,整個世界都在進步,但就單看數據,乃至勢頭而言,再也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受益更多,基本上可以說,Globalization就是為中國量身定做的,隻不過連全球化的倡導者也萬萬沒有料到,這場重大的曆史變革,逐漸演變成了與其初衷相悖的結果,簡稱為 Sinolization。為什麽說相悖呢?因為顧名思義,全球化的結果理應是利益均沾,世界有那麽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過億的就有十多個,假如偏偏隻有中國暴富,顯然是哪裏出了偏差,結果是不合理的。

            讓我們回首40年前,當時發生了什麽。還記得一本當時的必讀書目,叫《第三次浪潮》,1980年出版,由美國作家 Alvin Toffler所著,根據托夫勒的定義,發達國家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這是第二個浪潮。而從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轉變,就稱之為“第三次浪潮”。正是這股浪潮,把中國推上去了,因為西方都去玩信息了,剩下的低端產業隻能是向外轉移,主要是向欠發達國家轉移。對中國來講,正好一個大餡餅砸在頭上。

            這股洶湧的經濟發展浪潮,具體的實踐模式就是經濟全球化。德裔美國經濟學家Theodore Levitt於1983年提出了“The Globalization of Markets.” 的概念。他認為世界經濟將會進一步融合,而會逐漸淡化疆域的隔離。作者的本意是經濟的活躍度將由發達國家向欠發達國家擴散,從而帶動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恐怕連作者自己也未曾料到,推動全球化的結果不是機會發散,而是更加集中,機會都跑到中國了。當然,這種機會聚焦中國的現象自然有其曆史原因,這是資本的貪婪與趨利避害的自然結果。假如中國不是在習近平上台後昏招頻頻,似乎今天中國的優勢依然十分明顯。

            令投資者難以抗拒的外商投資環境與政策。很多政策包括優惠,在今天看來似乎是鏡花水月,但當初的確是真的,特別是台商,切實體驗到了其中大大的利好,幾乎所有的台商,隻要到大陸發展,閉著眼睛都發財,遍地都是機會。假如《反間諜法》於1978年發布,結果就沒有結果了。

            一句話,當時的中國,具備一個國家經濟起飛的所有條件,人口紅利,政策傾斜,地域廣闊,加上中國人的勤勞,迅速形成了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供應鏈。中國供應鏈的整合程度,估計今後世界其它地方再也不會有了。

            同時,中國還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令國際資本垂涎欲滴。哪個品牌尚未在中國運營,都不好意思叫跨國企業了。當初擠破頭進入比今天撤離的速度還快,生怕遲了一步會措施大把利潤。

            還可以舉出很多。下麵該輪到枯燥的數據說話了。

            我們來看看中國經濟從1978年,到2020年左右的變化。

            幾個現象:

            第一個講增速,中國最快。從1977年到2022年,中國的GDP從1700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近18萬億美元,增長了100倍!而同期,美國的GDP從2萬億美元,到2022年的25萬億美元,僅增長了12倍。再看財富增量,中國從1977年到2022年,GDP的“增量”總和為18萬億美元,而美國以其原來就有的巨大體量,增量總和也隻有23萬億美元。換句話講,就財富增加而言,40下來,中國的財富總量增加與美國差不多,想想一個窮漢一夜之間賺了那麽多的錢,那種“暴富”的快感有多麽爽!讓這個人不頭腦膨脹也難。這也解釋了一個現象,就是中國城市麵貌日新月異,高速公路與高鐵四通八達,而美國看上去總是那麽破破爛爛。當然,中國失控的巨額債務也誇大了這種泡沫繁榮的景象。

            第二點就是,地球上的生意都讓中國人做了。2021年,中國超越了美國,成為全球第一貿易大國,全球貿易總額中國6萬億美元,美國4.7萬億美元全球占比中國為13.5%,美國僅占10%,其它的國家根本就不在這個數量級上。1978年,中國進出口總額才區區206億美元,占全球份額為0.8%,列第29位,同年,美國,西德與日本,分別占世界貿易的17%,10% 和7%。考慮到世界經濟的總體量在增長,今天中國獨占13%,體量相當可觀。

            說到第三點,地球上的錢,都讓中國人賺了。由於總量封頂以及零和效應,錢都讓進了中國人的口袋。自1978年來,中國外貿總出口達38萬億美元,順差6萬億美元,而同期,美國的進口總額近60萬億美元,貿易逆差近20萬億美元。加上外商投資,中國的外匯儲備應該是10萬億,而不是3萬億美元,這件事單說。

            讀到這裏,好像是在為中國唱讚歌,非也!下麵要說But!

            本文的重點是要說明,中國的這種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無論2012上台的那個人是否習近平,中國經濟都不可能按照以前的增速持續增長。

            為什麽說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特別要指出的是,最近中國經濟上的所有麻煩,都源自於,就是中國對經濟發展的幾個最根本的問題認知出了差錯,甚至可以說是無知。一個領導人的出現隻會加速或延緩這種危機的爆發,而不可能根除之。

            首先,中國對於貿易的平衡有根本性的認知錯誤,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天經地義,永不停息,理所應當的。中國的富裕是人民勤勞致富的結果。大錯特錯!

            讓我們來理清一個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貿易的平衡問題。假如地球上隻有二個國家,一個富國,一個窮國,富國的富裕程度是窮國的8倍,二國的貨幣匯率是8:1。有一項低端工作,比如掃廁所,假設二國的工資絕對值都一樣,富國的工人每天掙100元,窮國的工人也是掙100元。由於清潔工作必須在本地完成,不能交換,那麽,二國相安無事。但是,假如這份工作是製造業,比如生產鞋子,情況就複雜起來。假如二個國家的生產成本都是每雙鞋20元,如果鞋子供應本國市場,沒有貿易,那也沒有問題。假如鞋子是做出口的,麻煩就來了。富國的鞋子到了窮國,就會變成160元,窮國的人根本穿不起。但是,窮國的鞋子到了富國,成本隻有2.50元,富國的消費者爽歪了。

            麻煩就在這裏。當富國的消費者享受低價鞋子的同時,富國的所有鞋廠都倒閉了,工人失業了,人們都沒錢了,市場也會萎縮,人們反而買不起鞋子了。

            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富國必須同時做這二件事,關稅保護和出口高端產品,即對窮國的廉價進口商品征收關稅,提高富國自產商品的競爭力。所以,那些指責川普對中國追加關稅是增加了美國消費者的支出的說法是錯誤的,增加關稅直接打擊的是窮國的利益,因為他們的商品立刻失去了“廉價”這個唯一的優勢,一旦窮國失去海外市場,他們的出口導向型經濟便會遭到重創。對富國來講,關稅收進了國庫,最終會以其它形式還財富與民。

富國還必須同時做一件事,就是增加自己的高端產品出口,包括服務,比如出口飛機和軟件。隻有這樣,富國才能夠把向窮國購買廉價商品而支出的大筆外匯給掙回來,否則,富國長期貿易逆差,最後就沒有錢再進口了,窮國再也拿不到訂單。這就要求窮國必須向富國開放市場。

這裏不是說富國是雷鋒,幫助窮國發展,富國的利益是,把窮國納入自己的市場,等於擴大了經濟規模,拉動了自身的增長。但是,入世20年下來,中國隻是享受了西方給予的國民待遇,向西方傾銷廉價產品,而西方的高端產品卻仍然被中國課一高關稅,比如汽車。這是嚴重的貿易不平等,也是川普發動貿易戰的動因之一。

以上示例說明了二個問題,

第一是發展動力。中國的經濟發展是西方開放市場的結果,而非人民勤勞。一個簡單的推理,假如一個民族隻要勤勞勇敢便可致富,文革期間中國人民照樣是勤勞勇敢呀,為何沒有發財呢?自古以來中華民族都是勤勞勇敢,為什麽直到改革開放後才富裕起來呢?簡單的答案就是,西方向中國開放市場是充分必要前提。

這個結論的意義還在於其“反之亦然”,就是你跟西方對著幹,人家向外轉移打單,你的經濟就會收縮,還有可能返貧。

第二是貿易平衡。它有二層含義,第一,窮國必須向富國開放市場,以便富國回籠外匯。這方麵中國做的非常差,沒有認真履行入世協議,比如美國的軟件不能自由進入中國,中國沒有采購足量的美國農產品,總之不對等。導致美國長期巨額貿易逆差,不堪重負,每年幾千億美元的貿易逆差,沒有哪個國家吃得消。

第二是要有足夠的貿易天花板意識,即外貿增長走到盡頭之前,及時調整自己的經濟發展模式,適應新的局麵。重要的是,這種調整必須首先搞清楚西方發達國家的利益點,盡量做到平穩過渡,雙方共贏。假如自己實力上不占優勢,還必須做出必要的讓步,以維持自己的現實利益。中國恰恰在這個重要的轉型期出了問題。

所有問題的根源,中國是“受益者”,而非“贏家”。中國不是世界經濟的主導者,將來也不會是。

            這樣講絕對不是文字遊戲,這種心態上的微妙變化會影響一個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形象,帶來觀眾對其反作用。你驕傲了,翹尾巴了,得意忘形了,別人就會聯合起來抵製你,這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因為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西方國家隻要略施小計,減少對中國低端產品的進口,同時限製對中國高端技術的出口,中國經濟會立即進入衰退,不跟你玩了,道義上和規則上完全沒有毛病。

            這方麵日本早已給了中國正反二個方麵的經驗教訓,可惜呀,中國一點也沒有汲取,日本的錯誤,照樣重複一遍,好的一樣也沒有學會,比如日本在國際舞台上相對收斂,沒有動不動就給別人“指明方向”。日本從來都是把自己定義為受益者,包括二戰的戰敗也看成是民族長期受益的開始。有了這種心態,美國才有可能真心幫助你。再看中國,好家夥,地球都裝不你了。不自量力的說,“太平洋足夠大,可以容得下中美二個大國”,一個人要多麽無知與無恥才能說出這句話呀。美國從來也不能容忍與你共治太平洋,日本當年的慘敗就是因為動了這條念想。太平洋隻有在美國獨家監管的前提下方可太平,南至澳大利亞,菲律賓,中心是夏威夷,北麵是日本,韓國,這是美國精心編織的利益版圖,別人不得染指,否則就會有麻煩,隻有在“安全”上完全合拍,才會有發展經濟的基礎。就連日本也不敢在太平洋造次,除非接受美老大派活兒。

            說回貿易。窮國在經濟發展時,必須時刻保持自律,即不能輕易觸動富國的高端利益。比如,汪洋主導的“騰籠換鳥”,這裏麵有一個操作細節,不能觸碰西方的核心利益,比如芯片,否則一定會招致報複。換什麽鳥,搞什麽新籠子,都必須萬分小心。最近中國的汽車出口超越了德國,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出口大國,要小心了,隨時可能會招致西方的強烈製裁,他們的理由足夠多。汽車產業是西方傳統的支柱產業,這個奶酪碰不得。

            中國麵臨一個二難問題,即低端與高端不兼容。比如,中國要想出口一億件襯衫,就必須允許美國有出口一架飛機就能實現貿易平衡的優勢。假如中國自己造了飛機,那一億件襯衫就賣不動了。中國有巨大的人口基數,都要吃飯,必須出口一億件襯衫才能維持政治穩定。但是,中國又羨慕別人的高端優勢,也想搞高附加值的東西。就是沒有人去認真評估,西方世界對中國染指高端產品的忍耐極限在哪裏。

            國際貿易的上限在哪裏?假如你以為是直到消費者不再需要產品,或者出口國產能飽和了,那就理解錯了。真正的貿易上限是,富國能夠生產幾架飛機,同時窮國能夠買得起,這個交易額就是國際貿易上限。換句話講,這個上限是一個受雙向支付能力製約的一個折中值。

            注意,這裏的時間順序非常重要,它的發力點必須出自富國,先由富國向窮國采購一億件襯衫,然後窮國用創匯額度去購買飛機,富國實現貿易平衡,再去買一個億件襯衫,這個順序絕對不能顛倒,比如,不可能指望窮國先去買一架飛機,它沒錢。也可以這麽理解,窮國買飛機的錢是富國給的。由於這種順序,實際上窮國對富國有一種依存需求,富國是窮國的附著體。

            中國的最佳國策是,永遠安心於低端產品的國家利益定位,確保大基數人口有飯吃,然後,小心翼翼地在不惹惱西方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展高端產業。要明確一個天條:在真正掌握世界命運之前,任何的摧毀西方高端產業的嚐試都是在自我摧毀。

            中國今天有錢了,可以啟動內需呀。錯!中國人隻有在出口旺盛時才有消費能力,它自身不可能產生消費。關於這個問題,另文論述。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很容易理解什麽叫“中等收入陷阱”。簡單來講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國民進入中等收入,成本提高了,商品賣不動了,跨上發達國家,底蘊不足,一時上不去。再退回窮國,人民心不甘。原來供樓的一個高端住宅,麵臨斷供,麻煩就大了。

            中國最大的失誤是殺雞取卵。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Globalization是一隻會下金蛋的母雞。中國的戰狼叫囂,好比是揮舞菜刀斬向母雞,讓母雞感到了威脅,母雞給嚇跑了。說實在的,中國明顯感到自己不差錢時,並不在乎這隻母雞,因為中國自信這隻母雞必須呆在中國的籠子裏,否則會餓死,即便是母雞跑了,中國自己會孵化出產蛋更多的母雞。多麽嚴重的誤判。Globalization這隻母雞是匯聚了西方世界幾百年的文明科技進步的結晶,中國在短期內根本無法複製,母雞到別處去,條件暫時差一些,但避免了被宰殺。對中國而言,“蛋”沒了,馬上就麵臨吃飯的問題。

            看待中國問題,必須有一個基本假定,即中國自身不可能產生經濟動力。“內循環”就是一句鬼話,假如中國可以靠國民消費拉動經濟,1978年就不必搞改革開放了,直接號召人民天天下館子,吃完飯就去修馬路,GDP不就一下子竄上去了?

            有人會問,今天中國有錢了,怎麽還不能靠居民消費拉動經濟呢?答案是肯定不行,另文敘述。

            有人提出,給老百姓發錢,經濟就會被刺激起來。這要有多麽無知才會出如此餿主意呀。要是撒錢能夠救經濟,那還要經濟學家幹什麽?多開幾個造幣廠不就得了?說句絕對的話,一個非洲國家,隻要肯印鈔,三年後GDP就超過了美國,可能嗎?

            有人說了,西方國家在疫情期間都在給老百姓發錢,效果不是很好嗎?是的,不要忘了,西方國家沒有相當於GDP三倍的債務!!!

            所有的經濟問題都離不開一億件襯衫與一架飛機這個簡單的比喻。

            所謂Globalization,理想的情況應該是這樣,

            全球化分工,西方做高端,發展中國家做低端;

            生產基地相對分散,不能過分集中於個別國家;

            窮國發展的結果不會給西方國家帶來安全隱患。

            但結果卻出現了Sinolization,表現為:

            幾乎所有的低端產業都集中到了中國,而且中國形成了完整的供應鏈,任何產業,隻要拿到中國以外的國家生產,都會遇到配件不齊的短板。凡是熱銷的產品,中國貨便以極低的價格充斥市場,另其它國家寸草不生;

            中國在完成了低端產業整合後,開始逐漸擠壓西方的高端產業;

            中國在積累了一定的外匯儲備後,開始充當大國領袖的角色,挑起地緣政治衝突。

            這就是說,把橡皮筋給抻斷了。

            對於目前這個新局麵,中國顯然準備不足。中國經濟遇到的麻煩是人為製約與自然調整二個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所謂自然調整,就是中國把市場上的錢都賺走了,WinWin贏了二次。世界再也沒有更多的錢讓中國維係過去的高速增長了。俗話說,發展遇到了天花板。

            所謂人為製約,就是中國翹尾巴了,太狂了,別人不高興,連忙把低端產品向其它地區轉移,高端產品不讓你碰,發展勢頭強如中國,也承受不住這雙重打擊。

            而且,這個去Sinolization的過程是不可逆的,才剛剛開始。

            嗷,提一嘴中國的天量債務吧。中國到了巨額債務的償還期,任何中國的產品,都含有大比例的過去的債務,假如西方還像當年那樣屁顛屁顛往中國跑,等於直接或間接的替中國政府還債。洋人有那麽傻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半生淡 回複 悄悄話 很優秀的文章!
Unix1998 回複 悄悄話 這個文章有道理,同感,
就是感覺,中國的一帶一路,是否自己當美國,第三世界國家做當年的中國 。同時中美合作,把世界經濟分成三個世界:第三世界,中國(新第二世界) ,美國 第一世界。

個人覺得值得進一步研究,是否可以以此思路找到中美共存的方式,避免戰爭 ?
goodmum 回複 悄悄話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都是勤勞勇敢,為什麽直到改革開放後才富裕起來呢\",中國宋朝GDP占全球三分之一,中國的貧窮是清朝的沒落 西方工業革命興起,從鴉片戰爭開始,失落的2世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