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三駕馬車”說法的質疑
如果說“三駕馬車“害了中國,或者說,“三駕馬車”的提法與認知,是今天中國經濟衰退的根源,可能有人不以為然。但是,假如我們認真分析,結果令人意外。
先看數字,2021年全國GDP為114.37萬億,其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金額為55.29萬億,占比48.3%,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1萬億,占比38.5%,全國出口總額21.73萬億,占比19%。
2022年,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2326.8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6.3%(折合1891.3億美元,增長8%)。2010年中國實現實際利用外資1000億美元,從此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每年有所增長。因為這個數字可以累加,這些年來,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的總額相當可觀。
問題恰恰出在這組數字。我們說三駕馬車,意思是它們構成了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甚至是基礎運行的原動力,或者是主要支柱。從以上數字看,投資,消費與出口,其重要性按比例大致為5:4:2,出口並沒有那麽重要。但事實上,假如按以上權重去製訂國策,這結果必然是災難性的。倒不是說一定要咬文嚼字,死摳字眼,而是說,有些基本問題必須首先搞清楚。假如一個國家,帶著一個錯誤的觀點去運行,乃至作為政府決策的主要依據,出問題是遲早的事。
其實,今天中國經濟出現的所有問題,都跟三駕馬車這個錯誤提法有直接的關係。三駕馬車的提法錯在哪裏?錯在把不是動力的消費當作經濟發展引擎,而把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出口,放在了最後一個位置,而且有一個數量級的誤導,誤認為出口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隻有消費的一半。這也是劉鶴提出國際國內雙循環的主要理論根據。總有一天,劉鶴會感到內疚,正是他的這個理論,毀掉了中國經濟。假如中國經濟增長有一個密碼的話,就是二個字:出口。別無它策。中國經濟的根本出路在於單循環,從來也沒有雙循環。
搞戰狼外交,他們的底氣在哪裏?就是這組數字。他們誤認為,中國今天強大了,出口可有可無了,可以挺直腰杆說話了,把全世界都得罪光了,單靠內循環,中國就可以過的很好,但是,經濟突然不行了,內需拉不起來了,投資沒錢了,才想到去搶訂單,晚了!
雙循環理論害死人。其主要依據是,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是出口的一倍,隻要我們狠抓內需,穩住大盤,出口跌一點沒有關係。甚至還認為,內需拉動經濟比出口對中國更有利,起碼不讓國外去占中國人的便宜,中國出口幾億件襯衫,方可換來一架飛機。總感覺這些年來中國人實際上是在被西方剝削。這種認識大錯特錯,因為被經濟數據給迷惑了,忽略了數字背後的支撐力量,以及數字的動力因素。
必須指出,在中國特定的生活習慣以及經濟結構的前提下,消費不可能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更不能拿2:1的數字去製訂經濟政策。一句話,在中國,出口是唯一的,而且是最重要的經濟增長動力,其重要性,比投資與消費加在一起還要大十倍。
道理很簡單,隻有出口才是實實在在換來真金白銀,換來的是流動性,那些投資,都是在堆砌鋼筋水泥。高樓大廈看起來的確光鮮亮麗,但它必須有現金流來支撐,否則你連物業費都交不起。這是常識,好像中國人都忘了。把美國惹惱了,沒有訂單了,芯片也禁運了,你就斷了現金流,明天的房租你都拿不出來,這就是現實。
對於出口的重要性,可以這樣表達:
所謂消費,是去年出口業績在經濟領域的映射,它不是動力,隻是結果;
所謂投資,是過去數年出口受益的積累,加上政府惡搞債務模式的瘋狂操作,麵子工程的效果大於經濟收益,更不能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
所以,三駕馬車的說法是不成立的,消費肯定不能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中國人隻有賺到了錢,才敢去花錢,哪裏可以賺錢?隻有外貿可以賺錢,投資(比如高鐵)都是虧的,不可能賺錢。作為反例,一旦出口下滑,消費必然疲軟。一旦工廠關門,周邊的配套行業倒一大片。而且,出口增長對消費的拉動是滯後的,人們錢到手了,而且後麵訂單陸續排單,這時方敢放開消費。但出口下滑對消費的抑製是提前的,換句話說,隻要有人感覺到訂單不足,還沒等工廠倒閉,消費就立即停止了,誰都知道手裏要留點錢以備不時之需。
還可以這樣推理,假如內需可以拉動經濟,壓根兒從頭開始就不需要改革開放,直接鼓勵老百姓消費,大家都拚命購物,經濟不就繁榮了嗎?
同樣道理,假如投資能夠拉動經濟,中央政府直接修鐵路不就完了嗎?火車一響,黃金萬兩,中國人個個富的流油。實際上不是那麽回事。
單說消費,即便是在中國最繁榮的時期,消費也是畸形的,這種畸形,是極度分配不公的表現。中國不到1%的人,占據了50%以上的財富,直接突破了猶太人的二八定律,令世人瞠目。他們的過度奢侈的變態消費,又成了中國人揮金如土的幻象,與李克強將的六億人月收入不到1000元形成鮮明的反差。如此這樣的消費結構,當經濟衰退時,注定不能拉動複蘇,很簡單,其結果必然是富有階層理性消費,貧窮階層回到基本的生活開支,哪來的消費拉動力?
經濟問題,有一個非常通俗的,也是非常有哲理的說法,叫第一桶金。從中國改革開放40年走過的路,回頭想,什麽是第一桶金?唯有出口,加上外商投資。沒有其它,內需,政府基建,那都是胡扯。這麽簡單的道理,到了今天,還在喊三駕馬車,隻能是自欺欺人,害死中國。
出口對於中國經濟的重要性,怎麽估計都不會過分。它有二個重要的作用,提供原始動力與不斷補充現金流。假如對中國經濟有任何樂觀的預判,都應該是建立在現金流源源不斷的基礎上。以中國現有的體量,加上充足的現金流,前途原本不可限量。但,今天偏偏是現金流斷了。凡是做過生意的的人,都應該明白,資金鏈斷裂意味著什麽。
假如硬要說有三駕馬車,那這三駕馬車應該是:出口,外資,債務經濟;
政府投資,消費,等下一輪有了錢再說吧。
所以,假如中國人明白了這個道理,假如中央政府看到了問題的實質,對策非常簡單,停止與世界對抗,趕緊抓出口,一白遮百醜。
有人說了,不是在組團搶訂單嗎?那都是糊弄鬼。你上麵還在搞戰狼外交,呲牙咧嘴,下麵派人去討好別人,那副二皮臉別人看不慣。供應鏈外移,訂單流失,已經成為一個趨勢,它是過去十年惡政的結果,不是你換個總理,講幾句漂亮話就能夠扭轉的。作為老百姓,對未來繼續頹廢下去要有足夠的心裏準備和預判,以免厄運臨頭,措手不及。
留給中國的隻有一條路,那就是立即停止對外敵視的態度,立即叫停三駕馬車的提法,能夠拉動中國經濟複蘇的 ,隻有一匹馬,那就是出口。假如有三駕馬車,那就是出口,出口,出口。
投資是為政治服務的,多虧錢。
出口是農民工唯一手段。
美國問題,窮人不工作,富人不花錢,中產不生娃。
中國問題,窮人不花錢,富人不工作,中產不生娃。
irisin2021 發表評論於 2023-04-09 11:59:44
中國經濟起飛不是政治製度改革帶來的,也不是工業革命,技術突破帶來的,而是迫於經濟壓力,不得不接受資本主義經濟方式,恢複私有製和市場經濟,這和共產黨的政治理論信仰背道而馳,是非常不情願而做的。現在經濟好了,不但不總結這兩條經驗,而是不敢承認這兩條是經濟起飛的根本原因,還有意淡化它。沒有完整的市場經濟,不大力發展私有經濟。自然就倒退過去。
所謂經濟,主要看資金循環的速度,循環速度快,經濟發展快,並不依賴是國內還是國外,美國在二戰後擁有世界最大的財富,經濟主要依賴內循環和進口,而不是出口。
從市場角度講,出口與不出口,差別是對世界資源的利用可能不同,利用的角度不同。比如美國資本如今主要是從中國掙錢,製造業大量部署在中國,尤其是汽車業,難道美國資本不掙錢了。
這類事情上有一個基本概念需要清楚,就是資本是世界的,而不是某一個國家的,因從在哪兒國家使用才是要關注的,而不在於是否是出口。
有些國家不得不依賴出口,是因為經濟資源不完善或者不夠,比如島國類型的國家,日本什麽的。
台灣也是類似,需要維持平均每年對大陸的1500億的貿易順差才能維持貿易水平。
但具有相對大資源的國家,中美俄國什麽的,或者巴西這種國家,出口相對低對經濟的影響有限。美國在實現門羅主義的過程中,主要是依賴內循環,因為當時還算是農業國家,但不妨礙成為世界最大經濟。
說到底,中國人去年儲蓄了26萬億人民幣,因為不能出國,沒地方花錢。疫情的前兩年的儲蓄也差不多,中國整體的儲蓄率在40%,也就是中國社會不缺錢,IMF把中國列為如今世界上財富最多的國家,超過美國。
那麽就是如何把這些錢進入經濟循環的問題。而人們不花錢,除了沒地方花,也是對經濟的疑慮,畢竟全世界經濟狀態都不好。但這屬於心理因素,而不是真的沒錢。
讓人們願意花錢,需要一個過程,美國人如今也不願意花錢,也是同樣的因素,導致美國人儲蓄率提高到2%(原來基本是負值)。
讓錢轉起來,不論在哪裏轉,因為隻有轉起來的錢才是資本,可以創造價值,而不僅僅是鈔票。
今年世界經濟發展,IMF和世界銀行和華爾街的預測美國是1.2%,歐盟是負值,中國是6%。這個預測說明原來世界主要經濟市場的美國和歐盟都不具備經濟發展,也就意味這些國家的訂單會大量降低,這不是中國可以做什麽的。美國現在是希望中國借給美國錢讓美國花,維持市場,這是耶倫希望訪華的原因,你覺得中國會借嗎?
因此中國經濟就不得不轉型,或者內卷,類似美國在二戰後,或者資本貸款出去,比如一代一路,在哪兒掙錢不是錢?目前中國對世界其他國家的貸款數量已經超過了IMF,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債主。
也就是中國的經濟至少有一部分不再依賴進出口貿易,而是國際金融運作,就像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那樣。
中國經濟占世界經濟引擎作用38%(對比美國隻有16%),這是中國經濟對世界的貢獻的概念,更是資本擴張的概念。因為你的經濟隻能養活自己不是本事,隻有能夠帶動其他國家的經濟才是厲害,而這是資本擴張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