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很美

評論時事,發表觀點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個有道理嗎? ----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就是患了“增長依賴症”

(2023-01-28 20:54:26) 下一個

“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個有道理嗎?

----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就是患了“增長依賴症”

 

追求外延發展的後果

  • 隻要經濟高速增長,一白遮百醜
  • 一旦經濟下滑,問題開始暴露出來,好比飛機高空失速

 

“發展才是硬道理”,鄧小平當年給中國指明了100年不變的前進方向。鄧公話音猶在耳邊,中國的發展就出麻煩了,飛不快了。到底是此路不通,還是發展遇到天花板?

            其實,就這個口號本身,還是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這麽大一個國家,麵對如此複雜的國際形勢,作為長期的治國方略,簡單用“發展“一言以蔽之,未免太簡單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才剛剛走了30年(到2012年),發展就變成了發夢。

            這裏不是苛求老人,而是在進行思想探討與思辨。因為“變”是永恒的,鄧小平說,黨的基本路線,要管100年,不知道今天所發生的事,是否在鄧公製訂的大綱裏麵。大概是已經跑偏了,因為劉鶴對著世界大喊,絕不會重回計劃經濟。大家都明白,政府高喊什麽,就是什麽搞壞了。雖然說100年以後的事,誰也看不準,但是,一個國家的發展,大體的規劃框架應該有。發達國家經濟已經有效運行了幾百年,很多經驗可以借鑒,中國曆史也有幾千年,有些大趨勢還是有規律可循的。與硬道理配套的還有著名的“貓論和摸論”,現在看來,這些粗糙的治國理念,經不起時代的考驗,還沒走多遠,水變深了,摸不到石頭,就掉進了泥潭。從原來的訂單來不及做,到今天的工廠紛紛倒閉,工人失業,好像是一夜之間的事。突然間發展不是硬道理,反而清零是硬道理,而且一硬就是三年。

            有些事本應該預計到的,前麵西方發達國家給我們打了樣,更有“中等收入陷阱“警鍾長鳴,中國好像對這些不屑一顧,自持中國具有天生的免疫力,大國崛起,製度優勢,遇到問題脖子一揚,一跨而過。其實則不然。比如,“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二戰後國家發展的指導思想,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是1987年由布倫特蘭夫人擔任主席的世界環發委員會提出來的。1989年5月舉行的第15屆聯合國環境署理事會期間,經過反複磋商,通過了《關於可持續發展的聲明》。發達國家的經驗與搞砸的國家交叉證明,發展不是問題,可持續發展才是大問題。開放初期的領導人,估計沒有料到中國會發展那麽快,先把經濟搞上去再說,將來有了錢,辦法自然會有。大概沒料到,剛剛富起來,麻煩比錢多。

            中國以鄧時代難以想象的速度,一步進入了後發展時代,發展到了下一步不知道該如何發展的地步。今天中國麵臨最大的問題,就是經濟失速,連人口下降也來湊熱鬧,發展速度以無法扭轉的趨勢越來越慢,要不是統計局給力,這幾年的GDP數字根本沒法看。經濟從猛增到猛降轉換非常快,好比從動態清零轉到突然放開,幾乎沒有過渡期。而政府對出現的問題束手無策。俗話說,凡是用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但麻煩在於沒有錢,錢都去哪了?早就被透支了。這裏提出一個“高空失速危機”概念,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到一定高度,對未來產生軌跡依賴,和幸福期許,政府必須為這種發展持續提供內部與外部動力與保障,否則一旦增長乏力,會出現社會整體崩塌。年輕人以為馬雲的昨天,應該是自己的今天。然而他們突然發現,不但資源被馬雲耗盡了,連機會也被他完全帶走了。社會無法實現像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的改變經濟結構的“創造性破壞過程“。這種失速好比飛機空中停車,既不能繼續高飛,又無法平穩落地,隨時麵臨墜機風險,非常可怕。當人們產生了對未來的預期,又不能得到,那種失落比原來一無所有還痛苦。企業更新了設備,員工在月供房子,這些都是不能停的,絕不可退回原點。

            一個國家,要麽有能力保持高飛,要麽注重打基礎,寧可慢一點,注重內涵平衡,不要飛得那麽高。從這個意義上講,發展就不是硬道理,“不發展”並非一無是處,而是要講究平衡,均衡。拿房價為例,野蠻生長,顯然飛的太高了,掏空了家庭,掏空了銀行,更掏空了國家,它就像是一個斷了線的風箏,摔下來是必然的,剩下是哪一天崩的問題。現身說法,筆者當年擠在集體宿舍,非常快活,對比今天的房奴,一睜眼就要還房貸,碰到收入銳減,那種精神壓力,有時真讓人痛不欲生。這不叫發展,這叫發瘋。

            再推出一個事物的“三個支撐點”理論。任何一個事物,成功都需要諸多因素,根據三角形穩定原理,主要應該有三個要素,或稱為“三支點”。它有三個特點:

一.凡欲成功三個支點必須齊備,缺一不可,隻要一個點斷裂,整體就會倒塌。比如做生意,需要產品,市場和資金。隻要資金鏈斷裂,企業就會倒閉;

二.支點分顯性的和隱形的。比如在婚姻中,男才女貌屬於顯性的,愛情忠貞屬於隱形,當一方出現外遇,婚姻就有可能解體。忠貞是隱形的,碰到外遇會顯形,事先很難預見;

三.支點會隨著發展過程發生變化。比如,創業初期,創新產品最重要,定型後,保持產品質量就成了首要問題,而且必須在不同階段,不斷推出新產品。

 

“發展“本身也是一個事物,必然也受到“三支點”的製約。試圖用理論分析一下中國的發展如何在三個支點上都出了問題。

先談支點齊備。領導人的更替失序。改革開放之初,由於文革的儲備,國家領導人可以說是人才濟濟,而且後備人才齊備,從鄧這一代,到江胡,國家治理能力可圈可點。後來,領導人的推舉出了問題,不是選最好的,而是選最“老實”的,逆向淘汰。領導人選錯了,全盤皆輸。一個爛尾就就夠鬧心了,人家全部爛尾,實屬不易。

當初鄧設計的改革開放,強調發展,不搞意識形態化。對於姓資姓社,鄧小平提出不爭論,一心一意搞經濟。但習近平一上台,就提出東升西降,狹大國之威,以意識形態劃線,搞戰狼外交。在習眼裏,發展不重要,打嘴炮更爽,而且以蠻不講理,潑婦罵街的態度在輿論界占上風,其代價就是違背了中國“悶聲發大財”的唯一可行的發展路徑,圖口快而實不至。

隻要一個要素出錯就足以毀掉一盤棋,出現嚴重的短板,現在是幾個支點都有問題。

再談顯性與隱性支點的崩塌。良好的國際環境是發展的必要條件。當年的鄧小平,萬萬沒料到今天中國如此孤立,那時國際形勢一片大好。當時胡耀邦一口氣邀請日本3000人的龐大代表團訪華,後來呢?仇日浪潮一浪高過一浪。鄧小平還講,跟美國搞好關係的都富了。這些原來都不是問題的發展要素,今天都成了問題。戴著德州牛仔帽的鄧小平絕對不會把天天懟美國當作主要工作。鄧小平沒有料到中國的國民心態也不對,富裕以後的表現和暴露出來的劣根性,尾巴翹的太早。還有,比如疫情,烏克蘭戰爭,改變了中國對世界的看法以及世界對中國的看法,當中國不受世界待見時,外部環境急劇惡化,這些隱形的支點潰爛,對中國發展相當不利。現在發展不是硬道理,NB才是硬道理。

然後是過程中支點的轉移。是指在不同階段的策略調整。比如房地產,起初,住房極度短缺,後來是嚴重過剩,伴隨著嚴重的債務危機。恒大危機,從本質上講,就是支點轉移的適應與政策調整問題。恒大發展沒有錯,錯在一直用“增量”去解決一切問題,而不是像李嘉誠那樣,不賺最後一個銅板。當然許家印與李嘉誠有許多不可比之處,但是原理是通的,李及時退出中國市場,是支點調整的典範,許的後期的確有盲目擴張的錯誤,人家李嘉誠就沒有去搞足球隊和礦泉水。

            這裏不是批評許家印,而是說政府嚴重依賴土地財政,以賣地為生,一邊喊房住不炒,一邊自己是最大的炒家,直到把土地紅利吃盡為止,而且把未來幾十年的Future都吃了。這種造孽子孫的負債模式,為中國經濟的發展,甚至調整都帶來了巨大的困難。資金鏈斷裂,加上房奴斷供,會帶來一係列社會問題,堵窟窿都來不及,枉談發展。政府沒有調整發展的支點,到了今天還在喊房地產為支柱產業。政府早就把未來的紅胭脂,塗在了過去高速發展的臉上,未來就是一張死人般的臘黃麵孔。

            圍繞著“發展才是硬道理”,思考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發展“指的是是內涵,還是外延?有人問,有區別嗎?當然有區別!

            了解中國的人都懂,它指的是外延,也就是速度。所謂的唯GDP論,不顧一切把經濟搞上去,其它都不管了。今天顯現的很多問題,都是早年高速的結果,人口,環境,房地產,金融危機,地方債,低效的基建,等等,問題不斷積累,無限向後拖。這種做法,留給後人的不僅是債務,更有內部的嚴重失衡,後患無窮。

            中國早已患病 “增長依賴症”,所有的問題必須依靠增長方可掩蓋,否則就會恒大式爆雷。一味地用高增長去掩蓋問題,試圖讓問題自生自滅,不是好的政府。不能盲目自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既然都能解決,就沒有“走投無路”一詞,不會有人跳樓了。

習近平上台後,不是著手解決問題,而是在製造問題,A trouble maker,加重了危機。坐在習的位置上,他應該看到中國臉上的“白”是靠塗粉,厚厚的粉底霜,下麵全是粗糙的褶子。但他沒有去試圖解決問題,反而把政府粉飾出來的麵孔當真了,並以此征服世界,剛一出手,自己臉上的厚粉劈裏啪啦往下掉。本來,中國的發展一直存在諸多固有問題,他視而不見,盲目地製度自信,滿口製度優勢,氣勢如虹,還為世界指明方向,以為資本主義,或民主國家發生的教訓,中國天然免疫,殊不知,麻煩一個都不能少。

第二個問題,中國最高可以發展到什麽程度?中國發展的速度與高度的天花板在哪裏?

從長期來看,由於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為2%左右,中國經濟增長率大概也隻能是2-3%,因為中國依賴外貿。中國必須著力內部結構的優化,可惜,由於政治架構的局限性,官員習慣了政績工程,沒有人願意沉下心來優化結構。假如“發展才是硬道理”,擦屁股就沒有道理。

2021年世界貿易總量44萬億美元,中國是6萬億美元,占比14%。中國GDP為17萬億美元,為占世界比重達到18.5%。同期美國的GDP占全世界的25%, 美國貿易4.6萬億。占世界貿易的10%。這組數字說明,中國的貿易比重比美國高,說明中國更依賴外貿。

考慮到貿易是一進一出,占比更高,跟中國有關的世界貿易已經占到了總量的30%。中國對外貿的依存度相當高。

外貿的空間,成為決定中國經濟天花板的重要因素。

一,能夠生存底層空間,中國幾乎全部占領了。沒有原材料,技術的優勢,沒有大宗商品,比如石油,和高技術支撐,像芯片,飛機,已經沒有大的增長空間;

二,缺乏品牌,核心技術,缺乏高附加值商品;

三,外貿的整體大蛋糕增長有限,全世界年平均增長2-3%。

由於世界貿易總量是一個大盤子,增量有限,中國的外貿就會有一個天花板。過去,中國是靠不斷提高切蛋糕的比例實現外貿增長,現在占有的部分已經夠大了,外國也沒有更多的錢買中國貨了。有人說,那就維持現狀也可以。不行,別忘了中國有“增長依賴症”,不增長就會出麻煩。從國內看,該修的路都修了,沒有項目,也沒錢了。消費乏力,因為外貿低迷,產業蕭條,人們就不花錢,靠外延發展的路子遇到天花板。

既然外貿如此重要,還敢跟全世界鬧翻?簡直是吃了豹子膽。這幾年,千錯萬錯,不該與美國鬧翻。假如要發展,就必須確保領導人把維係國際關係看做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事,而不是去耍酷,給世界指明方向,把客戶都得罪光了。

簡單來講,三架馬車,外貿到頭了,維持不下降就不容易。第二項,投資,路都修了,而且政府投資效率低下,隨著沒錢,投入的比重降低。第三項,消費,中國人必須先有收入才消費,自己對自己拉動消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曹德旺講,一日三餐,那不叫消費,非生活必須品才叫消費。隻要經濟不好,首先被壓縮的就是消費。

中國政治的結構性問題,導致官員不願意做結構調整,做費力不討好的事。中國官場的潛規則是,“工資不高全靠撈”,社會默認把貪腐作為做官的補償。錢從哪來?一定要發展,而且是外延發展。

回望中國的基礎產業,到處是產能過剩,許多產業都是以世界需求10倍以上的規模一窩蜂上馬的,比如鞋子,服裝,家電等。一旦下滑,不僅資源浪費,而且許多工人失業,帶來社會問題。對此,政府負有責任,沒有對產業做出規劃,引導,指導,導致盲目發展,一窩蜂上,稀裏嘩啦倒閉。其實,原來的野蠻擴張,即便是好年景,也是價格拚的頭破血流,大部分企業沒有賺到錢。

            限於篇幅,本文僅就以上二個首要問題進行初探。另外還想到了許多有關“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方麵的問題。慢慢思考吧。

也許地球的資源,撐不起第二個像美國一樣的大國,那樣的生活方式,那樣的消耗資源,假如大家都點外賣,僅僅是快餐飯盒一項,就足以把全中國人都埋進去。看中央文件,一天到晚保這個,抓那個,要麽在堵窟窿,要麽在拆炸彈,疲於奔命。你看發達國家政府很少聲嘶力竭,人家是小政府,把問題都還給了社會。

政府深感自己背不動了,口頭上還是要喊一喊的。不管出現多大的麻煩,代價永遠是老百姓,政府一揚脖子,就過去了,你看,這次疫情死那麽多人,看上去好像沒死人,1949年,共產黨高喊四萬萬同胞,現在都14億人了,韭菜多著呢。

與發展才是硬道理同期的還有一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現在的年輕人還在幻想,這下該輪到自己發財了,就像一個癡情少女,不停地問:然後呢?

孩子呀,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水晶藍 回複 悄悄話 寫得這樣有條理的文章,還不被貼上城頭。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