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停了“不要”的,卻沒有得到“想要”的
----簡評白紙抗爭運動
結論:
這場白紙抗爭運動暫時告一段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全國解封了。任何的進步都非常可喜,難能可貴。這些都是拿百姓的困難與進步人士的無畏抗爭換來的。
如何評價這場運動?在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同時,還有哪些進步的空間?假如我們認真思考一下,進行得失評估,感覺還是政府贏了。共產黨總是雙贏,贏了二次,封城是它贏,“是共產黨的宗旨決定的”。解封也是它贏,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順應了民意。而百姓呢,純粹是“偉大”的犧牲品,因為沒有人為他們的損失負責或賠償。
這場運動的特點是原子化,好處是沒有明確的組織者,相對安全。但缺點是主題不明確,而且缺乏後勁。簡單來講,把彭立發先生的四通橋壯舉簡單分為“不要”和“要”的,“不要“的成功了,實現了解封。但“要”的不成功,比如“要吃飯“。吃飯本來不是問題,但今天實現起來難度極大。站在百姓的角度上,解封後馬上麵臨二大難題,一個是疫情爆發可能會帶來的生命損失,因為疫情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突然放開,這其實是“躺平”的表現,是政府的不作為。第二是生計困難。解封後馬上麵臨百廢待興,恢複生產,找回生計的大問題。這十年的倒退,本來就是百業凋零,加上疫情,更是雪上加霜。老百姓嘛,被解封了可以緩一口氣,但是,找飯吃將會更加艱難。
如果說政府用解封成功“瓦解“了這場本來勢頭洶湧的運動,那麽,值得反思的一個問題就是運動初期目標不夠精準,簡練,長久,以及製約政府的要求的可衡量與可操作性。白紙運動很有創意,寓意深遠,對政府的打擊主要是形象上的破壞,但也正因為是白紙,也有缺乏具體訴求的問題。
回顧曆史,一場大的抗爭運動最忌諱目標太籠統,與缺乏民意基礎。比如,不易提出像“要民主,要自由,反獨裁“這類口號,因為即便是獨裁政府,也早已占領了”全過程民主“這塊高地。最好是具體目標,這個目標要逼迫政府立即付諸行動,比如,解封,拆除防火牆,開放報禁,釋放政治犯等。製訂政治口號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基於以上原理,可以考慮提出以下抗爭目標。
這些口號都具有明顯的實施界定,一旦實現,對政府的打擊極大。假如政府置之不理,或不滿足,抗爭便可持續開展。中國的自由民主道路從此便拉開了序幕。不易提出像“XXX下台“這樣的口號,雖然這是終極目標,但兌現難度極大,直接與當權者對立,容易招致他們的窮凶極惡,瘋狂報複,引起鎮壓。
假如白紙運動到此結束,政府不算輸家,人民不算贏家。百姓的苦日子才剛剛開始。即便是解封,還要看近期是否出現疫情爆發,假如太嚴重,如習主席所言,“結果就不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