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很美

評論時事,發表觀點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人在領土問題上永遠的迷思

(2022-06-12 00:24:21) 下一個

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人在領土問題上永遠的迷思   

        一提到領土問題,有一個套話“XXX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這句話外交部發言人說著順口,國民聽著順耳,就是那些國外的反華勢力聽不明白,或者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其實,是中國人自己沒有搞明白,掉進了自己設定的思維陷阱。很多事都是這樣,那些邏輯本來是錯的,由於重複的次數多了,我們自己就信了。很少有人跳出閉環思維,仔細琢磨這其中的邏輯關係。比如,“大河沒水小河幹”就是一個典型的謬誤例子。咱們還是回到主題。

         先說結論,“XXX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這句話根本不成立。它與當今世界上公認的“反對任何單方麵以武力改變地區現狀的企圖”的基本原則相抵觸,因而,隻要你還固守這個過時的信條,就不可能與鄰國搞好關係,被西方抓住把柄,就難免處處被動。

 

首先,你說“自古以來”,向後追溯到多久?總不能說自從盤古開天地吧?很多曆史問題可以研究,探討,但不能作為法律依據,因為即便是自1840年起,世界版圖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些土地可能被幾個民族反複輪流擁有過,假如大家都采用溯源法去界定領土問題,必須要再打一個第三次世界大戰去論勝負。二戰給人類的傷害太大了,人們也從中吸取了教訓,其中一個重要的教訓就是,為擴大疆域而不惜幾千萬人生靈塗炭,不值得。二戰後的國際新秩序,就是相互承認二戰後的領土現狀,避免以領土糾紛和爭端引發地區衝突,繼而導致其他國家卷入戰爭。對於領土(含領海)的界定,當今世界一個重要的準則就是,維護既定事實,不無限追溯曆史,時間點原則上定在二戰以後。如需改變,“和平協商,全民公決,鄰國無異議”是基本原則。

西方主要國家自己先做到消除潛在的領土爭端,對於尚存爭議地段,西方主要國家領導人或政府的表述是:

反對任何單方麵以武力改變地區現狀的企圖opposes ‘any provocative or unilateral attempt’ to change status quo in region.

這就是天條,誰違法了,就會遭到反對,遭受製裁。

假如上述原則為公理,那麽,“XXX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就不成立。即便你說的對,也隻能停留在嘴巴上,不能動手,否則後果很嚴重。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假如今天有一個人,他翻祖譜時,意外發現一個當年吳國的地契,證明今天上海徐匯區的一大塊土地都是他家的,“徐匯區自古以來都是我家的!”上海市政府會怎麽做?會把上麵的房子都拆了還給他嗎?不可能。

奧斯曼帝國當年也橫掃歐洲大陸,假如今天土耳其說德國是他的,德國人答應嗎?阿拉斯加自古以來就是俄羅斯的領土,1867年後易主了。

1990年11月12日,薩達姆對中國外長錢其琛說,科威特“自古以來”就是伊拉克的一部分,就如同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

反觀中國政府,天天翻出古書,滿世界到處跟別人講,這個是我的,那個原來也是我的,沒有人聽啊。

 

第二,領土爭端誰說了算?不是不要講道理,而是必須具備二個首要條件,公堂在哪裏?誰是法官?”二戰後製定的聯合國憲章,規定一些基本原則,其中包含普世價值。但這些都是文本,畢竟還是需要一個執法者,美國就擔當了這個角色,要不怎麽會叫“世界警察”呢。美國除了有這個硬實力之外,自己對別人的領土無訴求也是道德影響力的重要標誌。假如沒有美國,聯合國的文件早就成了廢紙了。

對於美國的這種戰略地位,國內一直在刻意誤導民眾,說“真理永遠在大炮的射程內”,把美國比喻成莽漢,看誰不順眼就開炮,忽視了美國維護國際秩序的實力和公信力。這種錯誤觀念誤導中國人,一旦哪天有錢了,也有炮了,輪到老子說話了,到處炫耀武力,結果反而降低了公信力,事與願違,四處樹敵。

中國還是低估了西方世界基於普世價值和軟實力所構架的話語權,低估了二戰以來國際新秩序的嚴謹性和嚴肅性,平時不太注重自身形象建設,遇事玩橫的,久而久之,喪失了話語權,遇到問題,“和者蓋寡”。看到周圍沒有朋友,反而更加暴躁,撒潑打滾。

中國的誤判就在於,在自身還遠遠實力不及時,出手過早了。遇到別人的批評,不善於反思自己,反而怨天尤人,更遭別人不待見。不善於製定遊戲規則,也不屑遵守和維護規則,總是想打擦邊球,搞彎道超車,結果四處碰壁,這是中國人在聰明之外的思維誤區。

第三,對於不合理的既定事實,就不能改變嗎?如何改變?

答案是肯定會變,法國作家說,“世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 “The only thing that never changes is that everything changes.”

但是,他沒有說”when”什麽時間。就像一顆桃子,總是要摘的,但是,熟透了嗎?從曆史上看,中國出現過許多國家和朝代,但時間軸都很長,動輒幾百年。就說台灣問題,還不到100年,從盼望的心情出發,很久了,幾代人都過去了,最好明天就統一。但從曆史上看,又不算很久。當然,今天的世界時間都變短了,科技產品二三年一個周期,但就台灣問題,究竟多少年一個輪回,誰也說不清。還有,大陸“武統”台灣的軍事力量,麵臨國際上的維護勢力,也很難量化,比如,大陸GDP總量,超越台灣GDP的倍數,甚至是航母的數量,或者是用什麽飛機彈射方式,這些都很難構成必勝的硬性指標。連中共也明白,今天攻打台灣的時機比前幾年還更差了。

     有一點是清楚的,台灣問題的最大受益者是美國。台積電賣芯片賺的那點錢,美國人用幾架戰鬥機就又拿回去了。李敖講,“台灣是大陸的睾丸,現在被美國人捏在手裏,”此言精妙絕倫。中華民族要是真正有智慧,就應該盡快走出這個死局。也許對中國最有利的做法是二德模式。但這需要勇氣。台灣問題到了今天這個局麵,根本原因就是大陸缺少高人,用極大的智慧去破美國的局。所有那些唱高調的人,都是在為自己撈政治資本,結果是老百姓買單,美國偷著樂。

         《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二岸最終還是會統一的,但這個前提不是基於“自古以來”,而是幾個基本條件,此方麵的論述很多,這裏就不贅述了。

 

第四,領土越大越好嗎,越統一越好嗎?不能一概而論。

總的規律是,二戰後在國家“統一”問題上,分多合少,最典型的是蘇聯解體和前南斯拉夫分裂。南斯拉夫分解為六個國家和兩個自治省,分解前其領土麵積為26.6萬平方公裏(比雲南還小),人口2300萬(不如上海市人多)。這樣的小國還給拆成了六塊。拋開經濟不表,2022年足球世界杯,在強隊如林的歐洲,人家分出來的克羅地亞、塞爾維亞二隻球隊雙雙進入決賽。上海的足球隊估計連越南都踢不過。

再說蘇聯。解體前,1991年蘇聯的GDP是3萬億美元, 人均收入3490美元,解體後俄羅斯的GDP為13600億美元。到了2019年,俄羅斯GDP為 1.7萬億美元,最近好像被上海,廣東還甩出去了一大截。但就經濟發展速度排名,俄羅斯在15個前加盟共和國中排列第12位,91年到19年僅增長了1.24倍,很多其它小國都增長了2-3倍。從人均收入看,波羅地海三小國,達到人均2萬美元,而俄羅斯才1.1萬美元。簡單地講,解體對原來的小國有利,對俄羅斯不利。

當然也有加法,二德合並。這是另外一個問題。

 

第五,講統一為何不針對被俄羅斯侵占領土?假如“自古以來“是中國人民堅信的原則,對於任何的侵略都應以生命的代價去抵抗。那麽好,共產黨是中國的執政黨,它的信條應該代表了當今中國人準則。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碑文這樣寫,中國革命應該追溯到1840年。從這一年起,誰侵占中國的領土最多呢?俄羅斯!他們不僅吞並中國領土最多,而且性質也最惡劣。蘇軍進入東北是一個侵略者趕走了另一個侵略者。他們的區別是誰侵占的更多和更久。但中共在大喊”自古以來“這個口號時,似乎從來不包含這個最大的領土喪失。”自古以來“這個詞主要用來針對南海,台灣,釣魚島,偶爾中印邊境,但不適用於外興安嶺的大片國土,像是從未發生一樣。假如你在網上講“海參崴”,立即會被封號。多麽典型的雙標啊。

 

最近以來,中國在外交方麵相當的被動,孤立。陷入這種被動局麵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各種國際糾紛。目前中國經濟下行,首要問題是發展經濟,有必要爭取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放棄一些暫無現實利益的麵子爭端,比如與印度的糾紛。等到自身足夠強大了,到時別人排隊申請加入中華帝國,共產黨可以拿出自己的絕招:“搖號”。

再議台灣問題,中國人要反思一下是否自己陷入了一個時空錯位,它體現了一個民族對時局的認知和把握能力,簡單概括為時機與策略。具體一點,比如“美國是否會為包圍台灣而出兵”,這就是一個十分弱智的問題,它是美國政客留給中國人的世紀之問。換句話講,就等於在問,美國人掐睾丸時會掐一下還是二下?痛不痛?所謂智慧的思路,應該考慮如何把睾丸換成二棵核桃,讓美國人掐不著。 假如美國人掐一下,聽不到有人叫,台海局勢就徹底反轉了。

麵對當今複雜的國際局勢,尊重普世價值和現有的國際秩序,不失為明智之舉。重要的是改變自己固有的思維定式,不能簡單地把務實當作賣國,否則不僅得不到麵子,連裏子也賠進去了。為了國家好,首先必須廣開言路,不要動輒指責別人賣國。借用王亞軍的話,賣國這種生意,可不是誰想做就能做的,我想賣國,就是沒地方進貨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