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之流

探討世界格局的演變,文明發展的趨勢
正文

認識中國崛起的深層原因是西方停止衰退的第一步

(2025-11-08 10:49:34) 下一個

  中國的快速崛起對全球地緣政治包括經濟秩序與軍事平衡的衝擊,令西方錯愕。西方國家從四十年前對中國的不屑,到三十年前的利用,二十年前的懷疑,十年前的威脅感,再到現在的恐慌。表麵的原因是西方對中國的實力與目標的一再誤判,而誤判的深層原因則是西方文明因長期的領先所產生的對東方文明的傲慢與偏見。

  近代西方文明源自於希臘文明。從公元前490年的馬拉鬆戰役,希臘城邦戰勝波斯帝國開始,歐洲文明作為埃及與兩河流域文明的直接繼承者,沿地中海向西歐發展,占盡了天時地利。 2500年來,歐洲的文明進程經曆了希臘,羅馬,日耳曼人主宰的中世紀,文藝複興,大航海,工業革命,開發美洲與殖民全球,列強爭霸及單極世界。如果將歐洲文明稱為廣義的西方文明,那麽,西方文明相對於其他文明,幾乎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世界的曆史由西方書寫,歐亞大陸根據與西方的距離,被分為近東,中東,遠東。現有的世界秩序由西方建立,西方建立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全球霸權。所以從西方的觀點看世界,世界是由西方主導的,她也必然按西方的意願走向未來。

  而在遙遠的東方,以儒教為核心的中華文明,其影響範圍包括現今的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從地理位置來看,中華文明與古文明的中心兩河流域,遠隔千山萬水。她的曆史與西方文明截然不同。對於西方國家來說,理解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根本差異,才能認識中國崛起的深層原因。

 

一 地理環境造成的單一民族主導的國家及強大的凝聚力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的東部。東麵和南麵是太平洋。西麵是青藏高原及塔裏木盆地的沙漠。北麵是蒙古高原。從遠古到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中國的地理環境阻礙了東西文明的直接碰撞與交流。在幾千年的人類文明進程中,中華文明自成一體,是一種以獨立發展為主,外來影響為輔的文明。隻有一條脆弱的絲綢之路,維持著東西方兩大文明的有限交流。這種地理上的相對封閉,一方麵極大地限製了其他文明直接衝擊中華文明的進程,同時造就了其他文明所不具有的以下特殊性。

(1) 中國的地理造就了統一的國家環境。中國的主要富裕地域華北平原與長江中下遊平原連成一片,中間沒有大的山脈,隻有一條長江。如果南北分治,北方的政權沒有南方的錢糧則難以長存,南方的政權僅靠長江則無法抵擋北方遊牧民族的反複衝擊。因此,隻有統一治理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政權,才能維持持久的統治。

  而西方文明從古希臘開始,與中亞的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等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其間還有來自中華文明的間接衝擊-匈奴的西遷與蒙古的西征。不同文明之間的戰爭對西方文明造成了巨大衝擊和影響。匈奴的西遷導致了羅馬的衰落;阿拉伯人給中世紀的歐洲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文化與藝術;奧斯曼帝國的歐洲擴張導致了歐洲的文藝複興,而文藝複興觸發了工業革命。

  簡單的比較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不難看出相對封閉與獨立發展是中華文明的特征,而開放及在其他文明的衝擊下發展則是西方文明的特征。這種差異造成了國家形態的根本差異。中國自秦朝開始建立了統一的封建王朝,與之相應的是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士大夫對朝廷的忠誠,人民對皇權的服從。中國自秦朝以來的二千二百多年曆史中,超過一千八百年是統一的國家政權。即使在國家分裂的時期,例如十六國南北朝及五代十國期間,實際上是民族融合-北方少數民族融入漢族主體,外來文化及宗教融入本土文化的時期。而國家分裂的狀態也造成了生產力大幅下滑及人口銳減,使渴望統一及安定成為民心所向。即非統一的狀態形成了統一的需求,造就了下一次統一,而不是造成了永久的分離。總之,中國由於與中東及歐洲相距遙遠,其他文明無法衝擊或中斷中國的文明進程。而中國地理的封閉特征,造就了統一的國家環境。

(2) 中華文明造就了中國人民強大的凝聚力。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所表達的意思不會因為發音不同而改變。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郡縣製代替分封製,奠定了統一國家的基礎。實行書同文之後,方言不同的人群可通過同一文字來交流,朝廷的政令可直達天下。同時因為文字的統一形成了單一的語言。 經過秦漢兩朝四百多年的統一,共同的文字,單一的語言,以及儒家文化為核心的農耕文明造就了漢族占絕大多數的民族構成。這種絕大多數人對共同文化及生存方式的依賴是中國人民強大的凝聚力的根源。而歐洲在羅馬之後長期由分散的王國統治,各王國內又處於城邦自治,封建領主自我管理的狀態,直到近代形成數十個獨立國家。歐洲的文字從腓尼基字母開始,就奠定了西方表音文字的基礎。各地人民根據本地的發音來拚寫自己的文字,從而形成了不同的語言文字。不同的語言文字,沒有占人口多數的主體民族,以及分離的政權結構,無法培育人民對統一國家的凝聚力,這就是中華文明與歐洲文明的根本區別。

 

二 內卷造成的強大競爭力

  所謂內卷即內部競爭。在中華大地上,從傳說中的皇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到武王伐紂,戰國七雄爭霸,開創了內卷的先河。秦始皇統一中國,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編戶齊名,製定了統一的文字,道德規範及納稅標準。為平民百姓創造了較公平的內卷環境。長期的重農抑商政策,造成了中國人民極限利用土地資源的內卷。科舉製度的確立,是平民跨入官僚的單一內卷通道。

  中原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的關係,也呈現出內卷的特征。從匈奴,鮮卑,突厥,遼,金,到蒙古,滿清,大多數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的漢人共享中華文明甚至同一宗教-佛教。當他們入主中原時,繼承並實施了中原王朝的製度。因此,中原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的競爭,是同一文明下的內卷。

  雖然內卷也存在於其他文明,但是中國以儒教為文化核心的內卷則具有不同於其他文明的特征。

(1) 對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在漫長的農耕時代,耕地是中國人民賴以生存的主要資源。但是中國從秦朝到清朝中期(19世紀)的二千多年中,人口從約二千多萬增長到四億,人均耕地則從約10畝下降到約2畝。其間黃河流域農耕環境不斷退化,人口向長江流域遷徙,導致南方的人均耕地下降到1畝以下。與之相比,中國的糧食畝產在不斷提高,北方糧食產量從約50公斤/畝(粟米)提高到約150公斤/畝(高粱,小麥套種玉米),南方大米從約50公斤/畝提高到250公斤/市畝(兩季稻)。清朝時期馬鈴薯、紅薯的畝產可達1500-2000公斤。考慮到北方農耕環境的退化,全國人均耕地的大幅下降,以及南方從宋朝開始成為主要的糧食產地等因素,中國人民對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了約3倍。

  相比之下歐洲的糧食畝產,在古羅馬時代地中海地區約40-75公斤,低於漢朝的畝產約100公斤。歐洲在中世紀的畝產下降為20-40公斤,中國唐宋時代的畝產約為歐洲的5倍。歐洲文藝複興後的畝產約80-100公斤, 而明清時代中國的畝產約為歐洲的2至3倍。可以看出,中國人民對土地的利用效率,長期遠高於歐洲。

(2) 能源的高效利用。中國的人均資源遠低於除東亞之外的其他國家,能利用的能源資源更少於其他地區。為了減少能源的消耗,中國農村的房子多為磚木結構,比較低矮,正麵朝南。北方房子窗戶較小,多燒炕取暖。很多家庭炕與灶台相連,既做飯又取暖。為了提高糧食產量,中國農民使用各種方法積肥。例如,使用做飯取暖燒禾杆之後的稻灰與收集的動物糞便製作堆肥,再用堆肥提高農作物產量。這種能源的循環利用,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根據統計研究,中國人均蛋白質攝入量,長期低於歐洲人均蛋白質攝入量。從古代到20世紀中期,僅有歐洲人均的一半或稍多。這是因為中國是農耕為主的社會,而歐洲則是農耕和畜牧並行的社會。但中國人的勤勞與耐力並不差於其他民族,在同樣技術條件下的勞動生產率也不低於其他民族。這也從另一角度證明了中國人較高的能源效率。

(3) 強大的人均競爭力。我們評價人的競爭力,限於人的勞動價值,即一個人的工作效率,勞動產出,社會貢獻,等等。不難看出,個人的勞動價值不僅與聰明才智,受教育程度及勞動積極性有關,而且與其所處的科技環境,所使用的工具及管理水平有關。當我們比較不同國家的人均競爭力時,有一個數據即人均GDP(PPP)(購買力平價的人均GDP)可以作為參考。三十年前,中國的人均GDP(PPP)隻有美國的十五分之一。2025年的今天,中國的人均GDP(PPP)大約是美國的三分之一。即使按人均GDP(PPP) 估計的中國的人均勞動價值,也大大低估了中國的實際人均勞動價值。例如,特斯拉上海工廠占特斯拉全球產能的四分之一,但生產了特斯拉一半的電動車。即特斯拉上海工廠的生產效率,相當於特斯拉其他工廠生產效率的三倍。保守估計,一個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工人的勞動價值,至少是特斯拉其他工廠工人的勞動價值的兩倍。

  在科學研究與創新方麵,中國的自然指數排名在2024年首次超過美國為世界第一,2025年自然指數排名繼續保持第一,且領先優勢持續擴大。根據2024年的數據,中國科研人員發表的國際論文總數,在各學科最具影響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均排在世界第一位。中國的高被引論文數排在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

  再看看最近兩年中國IT和高端製造業例如華為,比亞迪,宇數科技,深度求索,阿裏巴巴,抖音,小米,寧德時代等公司的高速成長,可以看出中國高端科研人員的人均產出正迅速逼近美國的水平。

  中國的人均競爭力長期被低估。有很多繆論與偏見,例如中國人隻會複製,做低端產業,產品粗製濫造,缺乏創新。這些繆論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即人的勞動價值與所處的科技環境及管理水平有重大關聯。當中國的製造業與科研條件接近西方國家的水平時,我們看到了中國人均競爭力的大幅增長。無論是在製造業還是在科學研究與創新,中國已經從三十年前的低端及量的優勢過渡到高端及質的優勢。而人均競爭力的快速增長,不僅得益於製造業與科研條件的改善,更深層的原因是中華文明所培育的中國人的潛力。中國二千多年以來的儒家信條“學而優則仕”及獨特的科舉製度,培養了中國人通過教育與學習來改變命運的堅強信念。現代中國以高考應試為核心的教育體係,固然存在很多缺點,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教育體係為中國的現代化培養了龐大的工程及社科人材,包括絕大多數高端科技人材。因此,中國的教育體係是中國人均競爭力不斷上升的重要因素。而中國政府鼓勵競爭及培育公平競爭環境的政策,以及製造業及科研環境的的現代化,共同促進了中國人均競爭力的提升。

 

  以上論述了中國特殊的地理環境及曆史造就了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差異。這種差異將是今後幾十年中國影響世界的深層原因。理解這些深層原因,走出對中國的偏見,從以下要點重新認識中國的現在和將來,是西方停止衰退的第一步。

(1) 沒有最好的製度,隻有不斷進化的製度。人類曆史上從來沒有實行同樣的製度,也不會走向同樣的製度,這是文明的多樣性決定的。一個符合國情的好的製度至少應該調動大多數人的積極性,挖掘該國的潛力,符合該國人民的長遠利益。西方與其指責中國的製度,不如檢討並調整自己的製度,使之能解決國內的主要問題並能勝任新興國家的挑戰。

(2) 正確看待中國的挑戰。雖然中國可能是終結西方文明幾百年的統治地位的主要力量,但這不是西方文明的終結而可能是西方文明的新生。因為人類社會在經曆了西方主導的工業革命,全球殖民及單極世界之後,必然走向一個使大多數國家受惠於現代文明並實現現代化的更公平的世界秩序。就像鐵器的使用始於兩河流域,而後遍及世界並推動人類社會的整體發展一樣。少數國家占據人類社會的高端隻會是人類曆史的一頁,不是人類曆史的必然。

  另一方麵,中國的國力即使超過美國,也不會建立像美國一樣的世界霸權。首先是中國從來就不是一個以武力統治周邊鄰國的國家,更不用說建立以武力為基礎的世界性霸權。中國人的哲學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能強加於別人。中國人民曾經長期承受列強的欺淩,不會在強大後像列強一樣欺淩他國。其次是時代已經變了,西方的霸權建立在壟斷高端科技(包括軍事科技)及占據優越的地理位置之上。中國的崛起打破了西方的壟斷,同時也消除了產生新的霸權的環境。一個新的東西方文明的融合與發展的時代已經開啟,不會有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能夠重複西方霸權的曆史。

(3) 中國的崛起對世界的影響將是長期且廣泛的,不會因各種所謂的危機而中斷。回顧中國的曆史,中國政權的更迭僅發生在下列情形:內部矛盾導致反政府力量強大到足以推翻政府;內部矛盾疊加外族入侵推翻政府。而在國家實力不斷增長的年代,不僅沒有來自內部的分裂,更能抵禦外部侵略。因此今天的中國在今後幾十年不會走向上述任一種局麵。中國曆史上一個穩定的朝代通常維持3百年左右的周期。有三個重要的因素將導致目前的中國政權成為一個穩定朝代:第一是中國現今的政權,是在經曆了自鴉片戰爭後一百多年的深重災難而建立的。在建國後又經曆了三十年的動亂,直到1979年的改革開放標誌著中國社會形成了治理共識,恢複了民族自信與凝聚力。這符合中國曆史上多次從大亂到大治的規律。第二是現代中國通過吸收西方文明的科學技術及政治經濟製度的優勢,並與中華文明的優勢有機結合,正在形成一種超越中國曆史的發展動力。這意味著中國首次突破了自身文明與地理的局限,其發展必然超越中國曆史上的任何朝代。第三是根植於中國人血脈的和為貴及與人為善的儒家精神,推動中國融入世界並以自身成就幫助世界各國,從而為中國的持續發展提供空間。以上三因素將推動中國克服各種危機,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

  無論西方如何看待中國的崛起,改變不了單極世界已成為過去,多級世界正成為現實的事實。但是理性地看待中國的發展,可以避免惡性競爭給雙方帶來的巨大損耗。而良性競爭則會給雙方留下發展空間。良性競爭的要點是自我檢討,互相學習。中國一直在向西方學習,而西方也到了向中國學習的拐點。西方麵臨的最大的挑戰,是中國在生產力和科學技術上的更強競爭力。這種競爭力源自於最有韌性的中華文明,因此挑戰將是長期且廣泛的。西方要贏得一場長期的競爭,不能靠少數科技精英爭奪AI高點來實現,而應該正視對手的優勢並認清自己的劣勢,布局長遠,通過政治,金融,教育的改革來提高國家的競爭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人的平均競爭力。這就需要投資基礎教育,改變快樂型教育為競爭型教育,培養年青一代的競爭意識及敬業精神。總之,人類的曆史在不同文明的競爭與融合中前進。我們可以慶幸的是,因為西方文明帶來的全球化,使不同文明及不同國家的人民的利益相聯。在全球化不可逆轉的今天,我們可以預期不同文明之間的競爭並非零和博弈,而會相互成就。

[ 打印 ]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