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比,就是每年夏天農閑時滄州一帶的民間散打比賽,據說源自滿清乾隆年間。但是自從民國以後,軍閥混戰,然後八年抗日,三年內戰,解放後政治運動接連不斷,老百姓一直吃不飽肚子,這個賽事停了七十餘年。直到80年代以後,老百姓溫飽問題解決了,這個賽事又逐漸恢複起來。
大比的預賽在各村裏,然後推舉出最好的選手參加村鎮之間的比賽,選手們年齡一般都設在25歲以下。正因為滄州一帶民間武術水平高,到處藏龍臥虎,這幾年在大比奪冠的人經常會被來自北京的特殊部門看中,從此走上一條完全不同的人生路。
“這一次,誰最可能在族裏奪冠?還是四響家的那個小子?”爺爺道。
“對。都這麽說呢。”二嫂笑道,“四響叔的兒子,腦袋瓜子不太好使的那個。說他武藝最高。”
“他叫啥來著?小名二瓜。大名是啥?”爺爺記不起來了。
“叫韓一青。”二嫂道,“青春的青。大名倒不差。”
“腦袋不好使,就別去了。”韓一邁思忖道,“對手差還好說。越往上比,水平越高。但是高手比武,差在分毫。反應差了點兒,難免要出什麽意外。”
爺爺點了點頭。“這愣小子,不去最好。”
“四響叔也不願意二瓜去。”二嫂道,“可他現在長得跟個巨人似的,誰也勸不住呢。”
韓一青的爺爺韓德伍,當過八路軍和解放軍,膝下三子一女。韓一青的父親在家排行老四,小名四響。韓一青的大伯二伯,小名分別叫大響和雙響,而姑姑的小名叫三槍。韓一青小時候得過小兒麻痹,但發現得早,痊愈得也快,所以基本上沒有留下什麽後遺症,走路完全正常。至於腦袋不太靈光,很難說與小時候得過小兒麻痹有什麽關係,盡管他爹韓四響願意這麽說。
韓家的家譜可以一直追溯到宋遼時期。北宋時代,文治遠高於武功,因此隻占據了中原和南方。京津一帶是遼國的地盤。遼國本是契丹人所建,皇族姓耶律,後族姓蕭,而韓氏在遼國世代為官,最高曾做到樞密使或丞相。後來北方女真興起,建立金朝,滅遼,隨即滅北宋。韓氏的一支在滄州一帶定居下來。明初燕王朱棣為了跟侄子爭皇位,與大明中央政府開戰,最後成功篡位,成了明成祖,史稱“靖難之變”。河北生靈塗炭,十室九空。韓氏一族雖然勇武彪悍,保衛家園,卻也因此人丁驟減。此後明朝政府先後三次從山西向河北移民。韓氏一族做為河北原住民,已經擁有了大量土地,是當地豪族。以後600多年,韓氏和其他姓氏在滄州一帶混居起來。
韓氏一族,實際上是中國北方漢人原住民的一個縮影。自從公元3世紀五胡亂華之後,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南下和漢民族融合,到了近代,秦淮以南基本上沒有血統純正的漢人了。
韓一邁的曾祖父兄弟四人,各自有三到四個兒子。所以韓一邁爺爺一輩,叔伯兄弟一共十四個。這十四支,自然有大量子弟離開祖業謀生,比如韓一邁的父親韓興國,二叔韓興邦就是例子。盡管如此,韓家在當地仍是大族。而韓一青的父親,並不是韓興國的親叔伯兄弟,也就是說,他們分別屬於這十四支中的兩支。其他韓氏支脈,雖然也人丁興旺,且在附近居住,但是在血緣上已經出了五服,與這十四支離得比較遠了。
韓家自明清以來就有造爆竹的家族產業,在當地很有名。韓一青從小說話不利索,很多大孩子們就故意逗他。
“二瓜,二瓜。你家造的二踢腳,有四響的麽?”
“沒有!”韓一青怒道。他再傻也知道人家在取笑自己的父親,不免又氣又急。可是他人小,嘴又笨,光生氣卻也沒辦法。
“二瓜,二瓜。韓四響是誰呀?”
韓一青非常敬愛自己的父親,再也忍不住了。四響是小名,前麵加個姓,絕對是取笑!爺爺當年怎麽取了這樣的小名?大響,雙響,四響。這像話嗎?
“俺爹叫,叫韓興宇。以後,以後不許你們,不許你們叫韓四響。”
“韓四響!!!”
韓一青氣得拚命去打那幾個渾小子,卻打不過,每次都吃了大虧。從那以後他開始拚命練武了。想練武,在滄州得天獨厚。韓興宇也是他們那一輩人裏數一數二的高手。韓一青在父親指導下苦練了三年後,誰也不再敢拿他父親的小名開涮了。從此以後,韓一青迷上了武功,一發不可收拾,終於成為韓家年輕一代的佼佼者。
“我得去會會這個韓一青。”韓一邁聽了二嫂和爺爺的介紹,不免對韓一青有了興趣。
“那明天你跟你哥一起去,就在打麥場。”二嫂道,“你哥有兩套武術服。你們倆身量差不多,俺明天早上給你準備好一套。你真的想上場,也成。”
“那就謝謝嫂子了。”
“又說見外的話。”二嫂忽然道,“兄弟,俺看你這內家拳練得不差,韓一青不一定勝得了你。爺爺,你說呢?”
“不好說呀。”爺爺抽了口旱煙,“小邁這兩年功課緊,沒時間好好練武,體力肯定有差了。我看他們倆是半斤八兩。明天去看看吧。哥倆可以趁這個機會切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