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很有經驗的心理醫生在接待每一位新病人時總會提出一個同樣的問題:“你媽媽在得知懷上你的時候,心裏想的是什麽?”
按常理說,媽媽剛得知懷孕時,孩子還蠶豆大小,怎麽能知道媽媽當時的心裏所想呢?!但回頭仔細想想,這個問題的確擊中要害。
去看心理醫生的人,應該都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大的困惑,需要專業人員的幫助。心理醫生為了找到困惑的根源,問這個問題,就說明其對每個人的重要性。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清楚地回答這個問題。答案不是從當時的媽媽得到的,而是在我們童年生活的日日夜夜中得到的。也許大人們口中不斷講述期待和愛,但孩子的親身體驗,日子裏的點點滴滴才是他們答案的來源,才是他們確信的。
一個在生活中被忽視,沒有得到細心嗬護和疼愛,沒有得到關注的孩子,在心底裏,潛意識裏都能感覺到,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被期待的,不是被盼望的,有時甚至會覺得自己沒有存在的理由和權力。
這樣一個對自己存在的理由和權力有懷疑的孩子,因得不到愛而不懂得愛和自愛,因懷疑自己的價值而無法自信自強,從而產生極大的心理扭曲。很簡單,我們自己有的,才可能給別人。沒有得到過愛,沒有體會過被愛的滋味的人,拿什麽去愛自己和別人?心裏不能平和地看待自己的人,又如何能平和地與別人相處呢?
在這種心理狀態中長大的人,自然性格有很大缺陷。他的為人處事,行事作為,經常給自己和周圍造成困惑,影響工作和生活,以至於要看醫生。這種比較嚴重和極端的例子,也隻能讓專業的醫生來幫助了。
現在流行一種說法,每個人都有心理疾病。是不是心理疾病不敢講,但心理欠缺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有的。每個人的生長經曆不同,但或多或少都會經曆一些影響我們性格形成的負麵因素,造成性格上的缺點。當然,因為性格,我們是不會去看醫生的。
雖然不會被定成是病而去看醫生,但我們經常會因自己性格上的欠缺而有困擾。如果做一些有意識的觀察就不難發現其根源,再做一些相對的調整,就會改善狀態,讓自己的生活輕鬆很多。
例如,如果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也許是一句話,也許是一種情形,讓我們會一反常態,做出與事態不符的強烈反應:情緒激動,言語極端,這種無原無由的反應讓周圍人大惑不解,讓自己事後也懊惱反悔,但是卻時有反複發生。那就該細心觀察一下,是否可以發現其規律,知道自己在什麽樣的情況下會失控,什麽話是讓我們爆發的按鈕。這種情形和話語便是觸及我們心裏那塊禁區的鑰匙,使無意間壓抑已久的情緒爆發出來。
發現了這個“爆發按鈕”,每到再發生這種情況時,就不會再把情緒嫁禍於事情和說話的人,而是明白自己過度反應的根源,也就可以與事態保持距離,不再被爆發的情緒所控,從而比較容易地走出這種極端的狀態,不為之所困了。
童年時期的哪些經曆造成了這個性格欠缺,我們也許已經找不到確切的答案了,但這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了自己行為的根源,可以跟自己的行為拉開距離,冷靜對待,理智處理。這樣哪怕永遠都無法避免再發生,它也不再是困惑,而是一個尷尬的客觀存在,是我們生活中的暗色之一。雖無法抹掉,卻可以泰然處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