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考大學時對新聞係很感興趣,在報誌願之前還特地去人大新聞係參觀取經。在交流會上係裏的教授介紹,新聞工作的性質是“黨的喉舌”,等等。
“等等”的內容我早已經忘記,隻有那四個字刻在的我的腦子裏。也正是這個原因我沒有報考新聞係,而是選擇了一個沒有任何政治色彩的專業。
自以為如果要做別人的喉舌,那自己的腦子也失去了作用。實在是無法想象,不去思考的生活,甚至是被別人的思想而強加的生活是何狀態,更不想去嚐試。
在國外生活了二十多年,剛開始還認為,民主國家的媒體大多是獨立的,沒有政治色彩的,沒有權利壓力的,是公正的,是客觀的,總而言之,是可信的。
曾同一位曆史學家的太太有些交往,聽她描述,那位退休的曆史學家每天至少要利用4個小時的時間看報紙,各種報刊幾乎是應有盡有,無論大小都不放過。當時還覺得納悶又好奇。
後來才明白,各個報紙的資助人不同,立場有異,對同一條新聞的報導視角和重點也自然不同。想要了解一件事情的真實情況,隻有盡量地多讀各種報道,才能象拚圖遊戲一樣,盡量掌握整體畫麵,才有可能接近真相。
更因為媒體都有各自的金主:有的是財團,有的是富豪,有的是黨派,哪怕是以稅款支持的公共媒體,也是掌管在執政黨的手中,所以媒體也都是各侍其主,沒有客觀和公平公正的可能。
因為這些主流媒體的受控性,他們自然而然地成了宣傳工具,金主的喉舌,目的是用來引導和左右群體思維。
如果某個領域的專家對問題有與主流媒體不同的看法,他們的觀點是得不到主流媒體的報導和宣傳的。有些甚至被人身攻擊並被戴上“陰謀論”的帽子,被封口。
與此同時,有新聞人想做真正的公平報導,想給各種觀點和思想提供平台,更有大眾渴望看到客觀的報道,聽到有科學依據的理論,看到更全麵的事實。
在這種強大的需求推動下,在如今的網絡時代,就產生了很多集資和公眾讚助的非主流媒體,為讀者提供更多的渠道去獲取信息。
豐富獲取信息的渠道,就增加了更全麵更真實地了解事態的可能性,讓我們的思考和判斷更有依據。
尤其是自疫情開始以來的兩年中,更充分地體會到多渠道,多信息,多方觀點的了解,對自己評估疫情和局勢,從而選擇決定的重要性。
每個人大都有固定的獲取信息的渠道,也許嚐試一些新的媒體,會帶來不同的思考,會改變我們,改變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