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子午穀奇謀與闖王被俘地考證

(2025-04-12 15:48:02) 下一個

本文說的闖王不是指李自成,而是第一代闖王高迎祥。他死後李自成繼承了他的稱號。

最近發現網上自媒體有大量文章說三國時魏延提出的子午穀奇謀,1400年後被高迎祥嚐試了,遭到慘敗,證明此計不可行。諸葛亮是對的。

其實這些說法隻限於網絡文章,我注意到史學界並未為此背書。當然也沒見到駁斥。我來考證一下。

按此說法,高迎祥從漢中率領五萬兵力出發,通過子午穀意圖偷襲長安。但在出口處黑水峪遭遇明軍,最後兵敗被俘。此說法最大的漏洞是,高迎祥從未占領過漢中。李自成部曾經在漢中附近作戰,但未獲得什麽便宜就流竄到其他地區了。支持高迎祥兵敗子午穀出口處黑水峪的史料出自於野史和民間傳說。

明末天下大亂,直到清康熙年,中國百姓才再次過上了太平日子。當年聽故事的小孩此時已是向子孫講故事的老翁了。張獻忠曾經占據四川漢中等地區,老百姓很可能把張獻忠的軍隊與高迎祥搞混了。山區民眾本來就消息閉塞,看到兩撥人打仗,估計一般情況下搞不清雙方主將的確切姓名。不像現在動動手指頭Google一下就行了。

明初《三國演義》成書,到明末時,普通老百姓對此書已經耳熟能詳。當時張獻忠的大西政權肯定會嚐試魏延的子午穀奇謀,企圖拿下長安。但同樣原因,明軍也對此早有防備。所以非常有可能張獻忠的一支軍隊在子午穀出口被明軍擊敗,主將被俘或被殺。當時的小孩子多年後把此事當做高迎祥的事跡來講。

明史中有詳細記載,高迎祥聚集了13路義軍,共十幾萬軍隊由河南向西殺過來。企圖攻下潼關,進而西進拿下長安。流寇政權並非不想建立根據地,而是很難打下大城市,即使打下了也很難守住。高迎祥企圖拿下長安,然後依托潼關守住關內地盤,與張獻忠拿下四川漢中一樣,都是建立根據地的嚐試。但高迎祥最終未能攻下潼關,陝西巡撫孫傳庭重創其軍隊。高迎祥在撤軍時,明軍從潼關殺出,圍困住高迎祥的軍隊。使其在山區分散突圍時被俘。明史明確記載其被俘於潼關以東。他從未打入關內,潼關以東是他最接近長安的位置。

小時候聽紅色史學家兼禦用文人姚雪垠的小說《李自成》,裏麵就多次提到潼關之戰使得革命形勢陷於低穀。不過我現在能回憶起的主要情節是起義軍學習八路軍,幫老鄉挑水種地,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之所以覺得明史更加可信,是因為其官方記載有具體人物,地點和戰鬥情節,也有戰報文書證明。李自成死於九宮山也是有官方戰報,被史學界廣泛認可。但死無對證,所以仍然有不少質疑者覺得可能是軍方為表功虛報戰績,李自成可能逃走當和尚了。曆史上類似的質疑基本上是無解的。而高迎祥是被活捉,然後被押解到北京淩遲處死。中間有無數次機會驗明正身。比李自成的下場更令人信服。

對於子午穀奇謀本身,確實是一個非常冒險的謀劃。《三國誌》記載極為簡單,隻說要分兩路出擊,最後諸葛亮與魏延會師於潼關。描寫曹魏的史書《魏略》記載較為詳細。當時魏延提議率領五千精兵,及五千後勤補給部隊,用十天穿過子午穀,突然出現在長安城外。此時魏國官二代公子哥兼窩囊廢夏侯楙一定會被嚇破膽,為體現執政能力,必然收放自如地從水路倉皇而逃。拿下長安後隻需守住城20天,諸葛亮的軍隊從寬闊大路褒斜道進入陝西殺到長安,大功告成。

這個計策有許多問題,怪不得諸葛亮認為過於冒險,不願采納。子午穀是一條狹窄的崎嶇小道,十天到達是最理想狀態。稍不順利就有可能延誤時間。而諸葛亮的大軍用三十天時間打到長安談何容易。後麵的六出祁山,每次就是在剛出秦嶺後就與魏軍糾纏,從未深入到靠近長安的位置。最關鍵的是,夏侯楙雖然是個草包,但其手下將領不是,長安有相當力量的兵力把守,夏侯琳萬一沒被你區區一萬軍隊嚇破膽,決定不跑呢?從預計十天時間來看,五千精兵應該是鐵騎,擅長野戰,而不是攻城。攻下長安這樣的大城基本不可能。如果五千鐵騎覆滅,小小的蜀國基本就game over了,從此隻能防守,幾十年間將不再具有進攻能力。

《三國誌》中說的兩路軍隊會於潼關值得注意。如果夏侯琳不棄城而逃,魏延軍可以繞過長安直接拿下潼關。因為潼關在魏國腹地,不可能有兵力把守,但拿下後,如果二十天後諸葛亮的大軍未能如期到達,魏延這一萬人很可能在關內關外的魏軍夾擊下被全殲。

最主要的是,雖然潼關可以擋住關外的魏兵前來支援,但關內其他地區還有司馬懿和郭淮兩位名將。隻要時間稍長,兩路援軍就趕到了。

看三國演義,郭淮就是一個庸才。在諸葛亮死後的司馬昭時期,薑維進攻魏國失敗時,他死追薑維,被薑維回身一箭射死。成為羅貫中為薑維失敗找回麵子的工具人。在各種三國遊戲中,都被設定為武力值極低的四五流武將,是專門給玩家送人頭攢積分的。曆史上,郭淮在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時,準確預測到趙雲率領的從褒斜道大路進攻的部隊是佯攻,加強了其他幾個穿過秦嶺道路口的防守。使得諸葛亮一出祁山就遭遇魏兵,沒有賺到什麽大便宜。而名將郭淮最終是正常死亡。這其實也從側麵證實了魏國有人才,魏延的奇謀很難得逞。

高迎祥出子午穀不真實,但曆史上還真有借用此計的。東晉時,桓溫北伐,就派出了一隻軍隊穿過子午穀直取長安。但是路上遇到雨雪交加,花了一個月都未走出子午穀。最終被人發現。前秦苻堅急派兵前去以逸待勞,在出口處一舉將疲憊不堪的東晉軍隊殲滅。

由此可見子午穀奇謀確實及其凶險,勝算不高。但曆史上的名將除了一點運氣,都是庸才造就的,對方犯錯,名將才能一戰成名,否則隻能耐心的對峙等待。所以,魏延的計策也不能全盤否定,在形勢不利時,可以作為圍棋中的勝負手那樣的放大招來使用。

戰國時,廉頗與秦軍對峙於長平,彼此都沒有犯錯,隻能長期對壘。但趙國國力弱,對於供給四十萬大軍感到吃不消。趙王隻好尋求突破,讓有著很高名望的青年才俊趙括去賭一把。趙括其實並非第一次統兵,以前跟隨父親趙奢打仗,曾立下幾次戰功。所以才會有名望,不是全靠嘴巴。所以秦國才會知道有這麽一號人物,才會派間諜鼓動趙王用他換下廉頗。趙括一上任,秦國立即悄悄派名將白起接管軍隊。因為與廉頗不同,趙括有可能給名將機會。而趙括被任命的前提就是要主動出擊,所以他挺冤的。

孫權啟用有名望的青年陸遜其實也是一次賭博,但運氣不錯,火燒連營,大破老江湖劉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野彪 回複 悄悄話 學習了。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