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媒體,發現許多老美對美國製造業的流失憂心忡忡。全球化,確實造成了美國製造業空心化,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許多鐵鏽帶的產業工人失業,這也是川普主義崛起的主因。現在的關稅政策徹底結束了左派和巨富推動的全球化。
從某種角度來看,其實問題並沒想象的那麽嚴重。特別是如今全美國都認識到了這一點,也開始著手解決這一問題。
雖然許多產業沒了,但美國對各種製造業都有理論和基礎研究,三十年前那批有經驗的產業工人多數還活著,隻要有決心,恢複起來很快。
所以,要看民意願意多快恢複,在哪些行業恢複。主要因素包括環保,利潤,戰略意義的考量等。
我經曆的一些例子也許能夠很好的解釋這一進程。
我為了發展自己的生意,會自己擔任總承包商,建造一些商業建築。這樣當然可以大幅降低總成本,隻要你能獲得資格證書即可。而且,如果我願意,還可以根據已有經驗,開一家公司,專門幫別人做。
我發現,類似這樣的項目,在藍州中等以上城市,最耗費時間的是獲得政府的各種準證。在一個紅色小鎮,類似的準證隻需要一兩個月就能拿到,承包商的主要工作是在工程建造方麵。但在大的城市,他們會強迫你隻能在網上申請,申請了以後,往往過兩個星期才會有人看一眼。有時我還需要發幾個email催問秘書,然後她轉給在家辦公的某位技術官員。最後得到個回複:還需要再補交某份材料。
環保,排水,綠化,工程標準和規格審核,哪一個部門都能阻礙你幾個月。花費一兩年才能拿到準證屬於正常轉態。而項目工程建造本身可能隻需要總共六到八個月,因為這個階段主要與各相關私人公司協調,效率很高。
所以,如今與二戰前的美國比,效率的差別主要來自於過度監管。而私人公司賺錢的渴望沒有區別。
當然,這些監管也是必要的,可以避免許多潛在問題,關鍵是發達國家的人能夠承受得起這些飆升的額外成本費用。發展中國家監管低,不考慮貪腐的話,效率還挺高,但一下雨就發洪水。美國隻有小鎮,偶爾局部會有淹沒到腳脖子的洪水,媒體會大肆報道。
川普第一任期,政府在金融業去除了一些過度監管,對經濟繁榮立即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所以,如果真的到了關鍵時刻,比如戰爭狀態,去除監管,效率就能迅速回來。被左派長期禍害的歐洲,如今右派普遍崛起,就是民主體製自身修複的機製在發揮作用。隻是相比於美國,他們走得更遠,都奄奄一息了,才開始轉變。左派不僅傷害經濟,對社會的禍害更加嚴重。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造船業。美國目前造船數量隻有中國的1%,主要是軍艦。這活兒需要許多幸苦的產業工人,利潤又低。如果你看一下二戰前,美國製造軍艦產量也就這麽回事,那時奉行門羅主義,美國隻管南美洲這個勢力範圍,對全球事物不感興趣。所以海軍方麵隻求當個地區強國,不求數量多。天塌下來有英國頂著。
珍珠港事變後,羅斯福說:美國要大力造軍艦,要比被擊沉的速度快。
於是,兩年後,美國造艦產能增加了十倍。碾壓日本....
一夜之間,依托強大的技術儲備,成功動員女性投入工業生產以彌補產業工人的缺乏。美國成為造船強國。當時有個著名的海報“鉚釘女工羅西”。
所以有沒有能力發展,與願不願意投入巨資發展產能是兩回事。
美國現在正致力於恢複稀土產業鏈。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一般需要五到十年。如果真的緊急到火燒眉毛,有必要按照戰時機製來運行,減低監管,也就是一兩年的事。
大家努力,美國到我們這代人(6-70 後)退出了,就可能真的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