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寫了篇小文談三國時期真實的武將單挑,其中呂布與郭汜的單挑並沒有搞出人命,卻奠定了呂布武力值登頂的單挑王地位。這是因為這場單挑是一場真正的單挑,與演義故事中定義的單挑形式完全一致。
雙方士兵站立在兩邊搖旗呐喊,絕不在一邊放冷箭,使絆子。兩位將軍在心理及體力上都做好充分準備,然後才衝上去互砍。非常的費爾潑賴。這樣的比賽在三國時期絕無僅有,在中國曆史上也不多見。相比之下,其他的單挑要麽象關羽那樣偷襲,要麽屬於混戰中的遭遇戰,先下手者占據優勢。
故此,人們更加看重呂布獲勝的這場單挑。
關羽的那場單挑也非常驚人,因為這是真正的萬軍叢中取上將首級,猶如探囊取物。三國誌的記載很簡單:“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這裏的關鍵詞是“麾蓋”二字,意思是插著旌旗有著遮陽頂棚的豪華馬車。由此可以推測顏良並沒有騎在馬上準備好作戰。戰國初期趙武靈王推動胡服騎射後,戰車就逐漸退出戰場。即使是春秋時期的戰車,也是絕對不能帶遮陽頂篷的,因為支撐頂棚的四根柱子會影響揮舞兵器。關羽是快如閃電般的刺死顏良於車上。還從容地拔出佩刀割下頭顱拎回去。考慮到車子的高度,他不用下馬就可以完成這一套操作,可信度極高。
需要注意的是“刺”字,關羽的兵器顯然是當時騎兵中最常見的矛。青龍偃月刀那種形態的刀是在明朝才出現的。前幾年呂布墓被挖掘出來,他用的兵器也是矛,而不是演義中說的方天畫戟。方天畫戟因為前端除了矛尖,還有兩個小翅---橫著的刺刀,揮舞時也能紮人。騎兵快速衝擊時,若把戟的前端紮入敵人身體,兩個小翅會阻擋兵器繼續深入體內。巨大的反作用力將會把自己從馬上頂下來,即使人不下來,兵器也會脫手。斬殺名將都有重賞,沒了兵器的名將騎著馬在戰場上瞎晃悠,成了行走的五十萬。
而兩馬交錯後,各自檢查一下身上沒有窟窿,就需要撥馬回來再打一合。這樣反複交錯,橫向揮舞兵器的機會不多。所以放棄戰車的同時,方天畫戟也同時退出了舞台。漢朝時應該僅用於儀仗隊。
人們談起戰爭,最津津樂道的是傑出的將軍,天才的統帥。其實這都是表麵現象。最根本的底層原因是科技的發展及由此帶來的戰爭觀念的改變。
古代披厚甲的兵種都是精兵。受到國力限製,往往人數有限,且非常考驗總體經濟能力。戰國時最早配備這種特種兵的是率先變法圖強的魏國,五萬魏武卒重創秦國五十萬大軍,使其幾十年後才恢複元氣。但這是步兵。
隻有騎兵才能配備真正的重甲。要想勝利需要有強大的人才,策略和經濟等綜合能力,但最終要在強大的軍力上體現出來。漢末時最強騎兵是長期與匈奴作戰的政府軍,比如公孫瓚,還有死後老婆被曹操睡了的張濟等(侄子張繡接班)。袁紹率先滅掉強敵公孫瓚,震動華夏,靠的就是更加強悍的騎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顏良文醜這樣的萬人敵,人和馬都披上重甲,然後向敵人的方陣猛衝,撕開一個口子,其他配有鎧甲的騎兵跟在後麵橫掃千軍。主將的這種盔甲極重,非常消耗人和馬的體力。一般當天衝鋒個兩三次就要下班回家休息了。為節省體力,主將和戰馬到了陣前才會披上盔甲,這樣就給了關羽偷襲的機會。
曹操最終能夠滅掉北方所有強豪,軍力上靠的不是幾個重甲將軍,而是一個七八千人的重甲兵團:虎豹軍。最常見的戰法是,左中右三軍擺開陣勢對壘交戰,正處於膠著之際,突然特定模式的號角長鳴,中軍將士紛紛向兩邊閃避,戰場中間露出一塊一二百米的空檔。伴隨著低沉的馬蹄轟鳴聲,重甲騎兵滾滾向前,徹底衝垮敵軍部隊。
後來形成了三國局麵。從軍事上分析,因為江東有著綜橫交錯的河流,蜀國則是山地,曹操的騎兵優勢無法發揮。
重甲兵團強悍的戰力達到頂峰有賴於南北朝後馬鐙的發明。馬鐙發明前,騎兵無法完成刀劈這個動作,因為反作用力會讓騎手脫離馬背,掉到地上。用刀隻能是從下向上撩。用矛也要注意不要頂住自己身體,必要時矛的長杆子要能在手中滑動。非常考驗技巧,很受限製。
馬鐙發明後,加上鐵器冶煉科技的普及,擁有豐富馬匹資源的遊牧民族普遍裝備了重甲騎兵。輕騎兵也具有強大的騎射攻擊力。這就是漢朝後,再也沒有出現衛青霍去病的原因。漢朝時匈奴鐵器技術尚未普及,箭頭都是獸骨製成。漢軍的鐵製箭頭殺傷力大,批量製造,對付騎兵非常有效。
關於北宋,曆史課本上說到金兵的鐵浮屠,也叫拐子馬。重甲騎兵每三匹一組,中間用鐵鏈連接,所向披靡。但清乾隆嚴重質疑其真實性。因為金朝史書上對此隻字未提,宋元當時的各種書籍上隻有宋史-嶽飛傳提及。鐵鏈連接嚴重影響機動性,而且一匹馬倒下,一組馬都完蛋。乾隆的質疑很有道理。北宋早期,倒是有漢人提出此戰法。雖然北宋有先天缺陷,缺乏馬匹和天生擅長騎馬的廣泛兵源,但可以用變態的加級來反製遼國的重裝騎兵。相當於華為手機謀劃打擊iPhone,比亞迪夢想擊垮特斯拉。《水滸》中呼延灼的連環拐子馬就能證明北宋很可能真的有這樣的兵種。但估計實戰效果不佳,史書上都懶得提。屬於厲害了,我的國一類。
與吳國一樣,最後南宋擋住金兀術鐵蹄的也是靠江南縱橫交錯的河流。
重甲騎兵的巔峰是歐洲中世紀的重裝騎兵(Calavier),盔甲重量達到變態程度。武士需要幾個人幫著穿上鎧甲,再抬上馬,然後一字排開象推土機一樣向前平推。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力量達到極致,但機動力極差,轉彎不靈活。如果從馬上掉下來,靠自己的力量無法爬起來,隻能躺在那裏挨敵人一刀。後來,蒙古人的騎兵打過來。他們的輕騎兵根本不和你正麵對抗,而是繞到側麵或者後麵打你。重甲主要集中在正麵,側麵後麵則比較薄,很容易被箭射穿,被刀砍透。如果受地形限製,輕騎兵沒機會繞到側麵,那也不要緊,就向後緩緩後撤。重甲騎兵跑一會兒就跑不動了。最後,歐洲的城堡主的軍隊脫掉部分盔甲,從馬上下來拿著盾牌在地麵擺開陣型作戰,才第一次阻擋住了蒙古騎兵。最後蒙哥戰死釣魚台,歐洲的蒙古兵急忙退回去爭奪汗位,歐洲才算有了喘口氣的機會。從此重裝騎兵退出曆史舞台,人們更加注重機動性和在馬上射箭的攻擊力。
如今,那種歐洲的重裝盔甲往往作為藝術品擺在博物館或家裏,供觀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