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禪的博客

體悟人生真理,通達智慧覺悟。自覺覺他,自利利他。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4fjoWGlYx4&list=PLXXuRYOXx2fKoL33puVNg_m7JH9th7Wu4
正文

扁鵲六不治和古代醫家十不治(轉)

(2021-11-17 01:38:16) 下一個

導讀:近來關注《黃帝內經》及中醫的治療問題,發現傳統醫學真的很講究天人合一及病人自身的能動性,所謂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好的醫生對病人也有一定的要求。據說郭玉當時給那些當官的治病,一定要他們先住陋室,穿破衣,去掉驕浮之氣才給他治,實是“醫者,意也”的最好詮釋。

古有扁鵲言 “病有六不治”,也就是六種病人他不治。分別是: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這六種病人讓神醫也束手無策。
 
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
 
就像扁鵲望齊侯之色的時候,齊侯致畸上就屬於驕恣不論於理。就是說不講道理這種人。扁鵲看他有病了,他就誤解扁鵲,說扁鵲無非想謀利,把沒有病的人看好當做自己的功勞,這個就是不講理的一種表現。患者明事理,首先就是要相信大夫。
 
輕身重財,二不治也。
 
所謂輕身重財,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當其實也是滿多的。像一種比如說的你拚命工作,愛財如命,這都屬於輕身重財。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很多人大量的都是儲存了金錢,透支了健康,有人甚至管這叫時尚叫實現自我價值,這在中醫看來,非常不可取。
健康是革命的本錢,這個才是很根本的東西,所以我們現在把身體放在第二位,把外物,在外的那些名啊,利呀,利益啊,這些東西放在前麵。這個,在扁鵲來看就很難治。
 
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
 
很多人現在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衣食能適,簡單講就是人的行為要適應一年四時、一天十二時辰的規律,並根據變化及時調整。人體能夠及時適應四時變化,身體就能始終處在有機的和諧狀態。
 
首先身體先和諧然後你在對待人接物上你再處於一個和諧。然後你肝火不旺了,你待人接物肯定不會有問題。你待人接物不會有問題,然後社會也就相對地和諧。所以和諧社會在很大的根基上是我們的身體,五髒六腑先和諧,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要點。
 
陰陽並,藏氣不定,四不治也。
 
所謂陰陽並,是指陰陽在人體裏指的就是氣和血。氣血如果錯亂的話,那麽五髒六腑就跟著亂。實際上,五髒在中醫裏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一個話題,就是五髒皆有神明。
 
比如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看到一些人,會出現錯語或亂語。說話的時候,舌頭出現僵硬。本來要說,現在咱們馬上要開會了。他心氣不足,所以他去上台開會的時候,他先說:好,現在大會閉幕。這在西方醫學叫做錯語,在我們中醫來看首是心氣不足。
 
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
 
羸是什麽意思呢,羸就是身體特別特別地弱,連服藥都已經不能服進去了。病已經到了很深的層麵,連喝藥都喝不了了,那還怎麽治啊?如果要治的話那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灸法。但是一定要找個很好的中醫師去給你救治。
 
《扁鵲傳》裏他就曾經說過一句話,就是使聖人預知為,能使良醫得早而事,可機可以,生可活也。說是假使聖人能夠預知生命的最初的那個細微的變化,那麽這樣的話。就能使名醫得早而事,可以早早地從事治療。慢慢的就可以治愈。所以形羸不能服藥,就是說你不能在你身體特別特別虛弱的時候才想起來去找醫生。
 
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因為過去人得病比較單純,碰到狂躁這類病就覺得好像被鬼附了身,然後就去找這些巫師去看。其實呢,在那個寫符的過程當中,畫符的工具是一味中藥,叫做丹砂。就是朱砂,就用那些朱砂來寫這些符,畫上這些符以後,把這些符他一燒,再給你喝點符水。喝的那個符水有可能就是葛根湯,那麽葛根,又是入陽明胃經的。朱砂能夠安神,在神農本草經裏麵,它是上品藥的第一味。而這個藥本身,它是重金屬的,所以它可以更多地調元氣上來。於是治好了這個病,而你以為是巫師給你治高了,其實還是中藥。


後人在扁鵲的基礎上又發展出“十不治”,也就是:
 
操欲慆淫,不自珍重,一也。
 
就是說一再地我們人都是被欲望所驅使,淫是指過度。《黃帝內經》裏曾經說過,就是誌閑而少欲。閑在古代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柵欄的意思。就是說你要對自己的欲望有所有所約束,欲望不是不可以有,但是要少,這樣呢,首先在一個層麵上,它是養生的。他對身體會很少。然後你有了人,將來才會有別的東西。
 
窘苦拘囚,無瀟灑之趣,二也。
 
很多人得病是因為寂寞,是因為沒有情趣。由於你情致老壓抑,你就會得病。比如說像女子得乳腺增生,乳腺結核,還有子宮,子宮肌瘤這些,其實都跟我們情緒的鬱悶有很大關係。如果你過思就會傷脾,過恐就會傷誌、傷腎,這樣像這樣性情出現了很多的問題,這樣就會造成方方麵麵的情致病。
 
怨天尤人,廣生煩惱,三也。
 
古人把頭發稱作“三千煩惱絲”,頭發跟煩惱又有什麽關係呢?因為你一煩惱的話,那就肝淤,肝藏血,然後肝血的功能不強,你頭發就慢慢慢慢幹枯,然後變白。還有腎經不足,這是一個相。如果頭發花白呢,像這種人就情緒特別不穩定。這種人很聰明。就是一會兒這麽想,一會兒那麽想,就是成天到晚。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所以他頭發一會陰,一會兒陽,就是變成花白了。如果說人們為已經出現的麻煩事兒煩惱,傷心又傷身也算情有可原,還有一種人,為將來所未知的事情發愁,則是典型的庸人自擾。
 
今日欲愁明日,一年常計百年,四也。
 
這種人很可笑,就是有點杞人憂天的意味。就天天想著明天是怎麽怎麽著。老是想明天我會怎麽怎麽樣啊,明天我會不會讓車撞著啊,這不是胡思亂想嗎?
 
室人噪聒,耳目盡成荊棘,五也。
 
就是說如果工作了一天辛辛苦苦回來了。然後家裏人老是叨嘮來,叨嘮去,天天在那說起來沒完沒了的話。使得這個人,耳目皆成荊棘。就是耳朵裏也不清爽,眼睛也不清爽。看的什麽都不舒服。回到家看到什麽都不舒服。這也會造病。
 
廣行殺戮,六也。
 
就跟那個扁鵲的六不治就很像了。他說聽信巫師啊,禱啊,這些,廣行殺戮。中國文化還講一句話,就是如果殺生以求生的話,你像你要是聽巫師啊,他過去的巫師就是經常會祭祀,就會宰一些畜生。那麽這個從中國的醫學的本質上來說,就是殺生求生,去生更遠。
如果你靠殺生的方式來求生的話,那麽你離生命的本意就越來越遠,對生命本身並沒有太大的益處。所以這是第六條。
 
寢興不適,飲食無度,七也。
 
就是起居沒有調適好,在《黃帝內經》第一篇他就專門去講起居和飲食的。叫做“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這個“常”就是順其自然。飲食它講究過午不食。如果做不到的話,最好每頓飯保持著七八分飽的這麽一個狀態。然後就是吃當季的食物。
 
諱疾忌醫,使虛實寒熱妄投,八也。
 
就是我們說,不願意說自己有病的事兒。比如人家一看你臉色不好,一說你有病就不高興。這都是諱疾忌醫。那麽“虛實寒熱妄投”又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說你沒找對醫生,這樣呢,就使得虛實寒熱妄投,你本來是熱症,他就給你就是又誤下了熱藥,如果你本來是寒症,又給你誤下了寒涼藥,那麽這樣都會很危險,就會造成你的病難以挽回。
 
多服湯藥而敵腸胃,元氣漸耗,九也。
 
對於我們現在人來說,古代這句話什麽意思呢,就是沒事兒就想喝這藥,或者沒事兒就補著,動不動就去找大夫,說你給我補補吧。老是覺得自己虛,現在生活都已經很好了。關鍵是我們有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性。
 
在現實生活當中,奉勸大家能靠鍛煉身體的方式,能靠洗洗腳,喝點薑糖水啊,能把這些問題解決的,就不要去亂吃藥。
 
以死為苦,然後以六親眷屬長生難割舍之想,十也。
 
就是很多人懼怕死亡。經常地牽掛不斷,其實牽掛也會造成我們人體的很多病。
 
《莊子-大宗師》中提到“泉涸,魚相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意思是說泉水乾涸了,兩條魚為了生存,彼此用嘴裏的濕氣來喂對方,苟延殘喘。但與其在死亡邊緣才這樣互相扶持,還不如大家安安定定的回到大海,互不相識的來得好。
 
所以這是莊子裏邊就是在講這個故事,大家沒事兒要好好想想,不要老牽掛那麽多。
 
這個我也想,那個我也想。首先先管好自己,這個才是最重要的。第一不要貪生怕死,要想的通透一些,第二呢,要管好自己,讓生命能夠盡量地活得燦爛一些。


(來源:微信公眾號—中醫思維十)
來自http://www.acminfo.net/a/meihuazixun/yangshengbaojian/2016/0421/552.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