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參學2:
今天繼續參學六祖壇經第一品中的三個偈子三種心性境界:
神秀的偈子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惠能的偈子: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何其自性,本不生滅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無動搖
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先來看神秀的偈子:
身是菩提樹:是指把握自心在身體六根的作用。因為我們的心,如果緣根緣塵就是變成了六識,六識執著於六塵的真實,就變成了妄想執著,執著於六塵的真實,就會起貪嗔癡慢疑,就會造善惡業,就會被善惡業力牽引,而輪回六道!
如果我們能夠把握自心在身體六根的作用,也就是覺自心在身體六根的六種作用“見聞嗅嚐覺知”,就是“眼見即心見、耳聽即心聽。。。。。”,馬上就可以把握自心本自清淨的見聞嗅嚐覺知,馬上就可以“見相離相、離幻即覺”,馬上就是自心清淨六根清淨的本不汙染的清淨心!
心如明鏡台:當我們時時把握自心的見聞嗅嚐覺知這六種清淨作用時,我們的心就不會在六塵外境中汙染,也不會起貪嗔癡的內心三毒,經過長時間的熏修,常覺不昧,就可以入禪定。待到“水清則月現”,光明智慧心顯現,徹底破了無明妄想業識,就是照徹內外的明鏡了。
時時勤拂拭:是指時時反省,時時覺照,事事覺照,常覺不昧。祖師說:“道不用修,但莫汙染自心。”自心常清淨,道自來居!這就需要我們保持自心清淨光明,也叫守道。
勿使惹塵埃:不要讓自心往外攀緣奔馳,緣根緣塵執著於六塵假象,被欲望和情識所驅使,追求財色名利而汙染自心!
總起來說,神秀的偈子是凡夫修行小乘聖人的道路,是針對小乘人根機而言的,而不是直接契入本心本性!
但神秀的修行方法,又特別適合現在人修行。因為去聖遠兮,魔強法弱的時代,能夠把握自心覺自心清淨都是很難的!
千萬不要認為神秀一無是處,在唐代那個佛法最興盛的時期,神秀大師能夠成為“兩京三帝之師”,自然不是平常之輩!
再來看六祖慧能的偈子:
菩提本非樹:覺悟不是在身體六根上下功夫,而是在智慧覺照下,一念悟本心本性!正如六祖壇經所說: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
因此說: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性淨明體的本心本性,也不是我們麵對一個明鏡台,而是佛性遍及一切處。
如果是我們麵對一個明鏡台,那還有人與心(明鏡台)的相對,是不究竟的!
而我們的自性本就是照寂、寂照的大圓滿,也叫理圓融!
本來無一物:是指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這一切事物現象,本就是妄想虛妄心所顯現,本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本心本性是空性體!
何處惹塵埃?
是指本心本性哪裏還有什麽十二處?哪裏還有什麽六塵假象可以染著?
因為有了光明智慧心,就可以照破一切假象,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總的來說,六祖慧能的偈子是針對大乘菩薩根性而言的,是智慧心顯現之後,直接契入本心本性的大道的!
從六祖初見五祖是,六祖的自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我們就知道六祖已經具備“照見五蘊皆空”的智慧了,《圓覺經》上說:“一切諸如來,皆以智慧覺。”
再來看五個“何其自性”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何其自性,本不生滅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無動搖
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是指我們的本心本性,本就是性淨明體,是清淨本然,遍及一切處,遍及法界的!
何其自性,本不生滅:是相對於我們妄想意識心,念念生、念念滅而言的。我們的見聞覺知性,本來就是不生滅的,不隨人的妄想意識轉移的!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是指一切唯心所現的心性境界,都依本心本性為本體。就如同宇宙萬物都依天空為本體一樣!
何其自性,本無動搖:本心本性的本體,本就是如如不動的!不因人的心念動靜而改變!這同凡夫控製自己心念不動完全不同!
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心生則種種法生,因為本心本性是各種心性的本體本源,一切唯心所現的萬法,都在本心本性中顯現,因此說“自性能生萬法!”
逍遙禪於20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