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嬉水

告老不還鄉,葉落難歸根;從心所欲不逾矩,任爾東西南北風。
正文

上海式幽默無懼高壓封城

(2022-04-12 09:23:29) 下一個

上海重大疫情爆發以來,民間出現了很多發人深省的新段子,看似輕鬆、調侃、搞笑,其實其中包含了太多的無奈、痛苦,甚至憤怒。

隔江封城之初,恰逢愚人節和清明。人們在手機上頻傳這樣的段子:

“浦東封到愚人節,浦西封到清明節,重點地區不過節。

浦東解封之日是一個笑話,浦西解封之日是一束菊花。

以前浦東到浦西,叫擺渡;現在浦東到浦西,叫偷渡。

浦東決戰愚人節——騙人;浦西決戰清明節——騙死人”。

 

“上聯:城一半一半的封

下聯:人一半一半的瘋

橫批:封得發瘋”

突然封城使全城的日用品供應斷了來源,一度造成搶購風潮。有人把封城的急促和供應的短缺濃縮為短短一句話:“留給浦東人民買菜的時間不多了,留給浦西人民的菜不多了”。

還有網友想出在輪流封城期間跨區通勤的妙計:“從浦西去浦東,可以從虹橋機場飛廣州,再從廣州飛浦東機場”。

另有網友提出一個腦經急轉彎的問題:

“浦東的朋友今天去淮海路喝酒,11點50叫到出租車。問:他幾點能到家?答:4月6號。”

“網格化篩查”正推向全市時,又聽到《蛤蜊燉蛋》的上海說唱 ,“伊本來是隻菜。在上海 ,吃過的人全講讚……醫護工作者 ,沒日沒夜上班;社區誌願者 ,有家不能回……隔離等待,春天就要來。”

上海話“蛤蜊燉蛋”與“隔離等待”同音,為“隔離等待”的苦日子增添了一點酸楚的“詩意”。

前些日子看到一幅漫畫,圖中一名身穿旗袍的燙發女子躺在搖椅上,配有一段文字:“一直有一個夢想,等我有錢了,啥也不用幹,天天在家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沒想到,錢還沒有呢,夢想卻實現了,幸福來得太突然了。”

最近又出現一段新發布的視頻,題目是“清零了!都清零了。”視頻的上海地域色彩並不濃厚,也未使用方言,但在上海傳播甚廣。視頻中一名時髦女子很認真地在與友人通話,“現在基本上已經清零了。最早清零的是冰箱。後來就是那個微信錢包。支付寶是今天早上清的零……行,那我先不跟你說了噢,我話費馬上清零了。基本上現在可以說全清零了。”

上海居民在封城期間表現的幽默或許與上海市民喜歡滑稽戲的傳統有一定的淵源。三四十年前,上海的滑稽舞台上出現以姚慕雙、周伯春及其“雙”字輩徒弟為代表的鼎盛時代。當然,限於政治環境,他們的作品往往以歌頌為基調,即使是辛辣的諷刺,也隻針對社會上的所謂不良風氣和行為。近來上海的疫情和高壓政策迫使人們突破政治禁忌,以幽默為武器針砭時弊,發泄不滿。

美國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曾對幽默有這樣的表述,”One cannot do humour without a great sympathy for one's fellow man.” (同世為人,若無宏大的悲憫之心,何來幽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上海市民在重磅封城期間表現的幽默有苦中作樂的成分,以圖緩解憋屈的生活造成的精神壓力,但何嚐不是對抗高壓和權威的武器,努力為人性發出自己的呐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