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嬉水

告老不還鄉,葉落難歸根;從心所欲不逾矩,任爾東西南北風。
正文

千年惡俗豈止一條鐵鏈(附視頻)

(2022-02-18 10:58:22) 下一個

販賣、拐騙、摧殘婦女的惡行古已有之,數千年綿延不絕。

古代人口販賣多種不同的交易方式。僅以回贖來說,有“活賣”與“絕賣”之分。活賣,即典賣,隻賣使用權,保留回贖權,如常見的“典妻”;絕賣,則不得贖回。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曾一度提倡和鼓勵民間“賣兒賣女”,並視之為救荒的手段。東晉的官府還從人口交易中收稅。販賣婦女甚至成為古代的一種職業,所謂“三姑六婆”中的“牙婆”,又稱“牙儈”,就屬牽線搭橋的中介。拐賣人口被稱為“誘口”,分為“略誘”“和誘”。晚清縣令何耿繩所撰的《學治一得編》介紹了審理誘拐人口案的原則:“凡誘拐之案,當分略誘、和誘。略者,罔其所不知;和者,因其情願,或先被哄騙,事出不得已而始行曲從。”

數千年的文化,泥沙俱下,千年的文明伴隨著千年的枷鎖。正如魯迅所說,曆史的每一頁都寫著“仁義道德”,但字縫裏卻都寫著“吃人”兩個字。無數“民俗”“傳統”的背後都隱藏著對人性的摧殘,特別是對婦女精神和人身的折磨。隨著時代進步,科學昌明,這類惡俗本應該隨著時代大潮銷聲匿跡,但根深蒂固的陳腐觀念如同未根除的毒瘤隻會蟄伏一隅伺機待發,有了一定的氣候和土壤必然會卷土重來。

借屍成

2020年,廣西財經學院街舞社一段以《殙》為題的視頻刷屏全網,展現了現代“冥婚”的場景,難以想象現代社會還殘留著這種陋習。

 

根網上刊登的《冥婚為何在部分農村再度流行?》一文,冥婚作為一種文化習俗,在中國有著久遠的曆史,從西周開始,冥婚就受到儒家主流價值觀批判。但儒家學者的批判從來就沒有深入到民間社會,所以,冥婚被當做一種社會習俗流傳下來。在今天,一旦社會精神文明出現空心化,冥婚就會回潮。根據山西等地的冥婚習俗, 人們可以賄賂醫生,用18萬元高價買女性屍體,甚至偷盜女屍……。據新聞報道,山西曾一名15歲的男孩被圍毆致死,父母隨即為其配冥婚。

溺殺女嬰

早在戰國時期,就有溺殺女嬰的現象,《韓非子》中記載,“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

據史料記載,乾隆年間“凡胞胎初下,穩婆率舉以兩手審視,女也,則以一手覆而置於盆,問:‘存否?’曰:‘不存。’即坐,索水,曳兒首倒入之,兒有健而躍且啼者,即力捺其首,兒輾轉其間甚苦,母氏或汪然淚下。有頃,兒無聲,撩之不動,始置起。” 女嬰被生下之後,接生婆會直接詢問是否殺嬰,然後將女嬰按入水中,直至死亡。封建王朝結束後,殺女嬰的惡俗並沒有絕跡,如今父母殺死女嬰的新聞也常見諸報端。

童養媳

童養媳的習俗大概在宋代形成,清代達到鼎盛。一些貧困家庭,為了“節省”養育女兒的開支和嫁妝,通過送養、買賣或者交換等形式,將女兒送到別人家撫養。

這樣的“民俗”同樣沒有隨著時代前進而消失。據《半月談》2008年報道,福建首莆田市坪洋村有著童養媳的“傳統”,當年村中最小的童養媳僅有3歲。童養媳還會成為童婚、人口販賣、性侵的遮羞布。直到2020年11月仍有汕頭17歲男孩“迎娶”13歲女童的新聞爆出。

棒打求子

棒打求子,或稱“拍喜”,指每到正月十五毆打已婚未育的女性,以求生子《中華全國風俗誌》曾記載了福建閩侯縣“拍喜”的習俗:“閩侯西門外某鄉,風俗鄙陋。其最足以令人噴飯者,則為鄉民娶婦,至次年正月十五,親鄰持竹杖覓新婦打之,謂之‘拍喜’。隨拍隨問曰:‘新娘有喜未?’應曰:‘有’。則挾竹再往他家。設畏羞或倔強不答,則連打連問以逼之,必使答應而後已。婦呼號痛苦,至於身無完膚不恤也。設若未孕,次年如舊,直至有孕生子後才能擺脫這種噩運。”

這種對女性進行人身侵害的行為至今仍不罕見。2020年11月,曾有網友“現身說法”,要求“花錢請長輩打老婆屁股”。另有在婚禮當天,賓客要求新娘吃生麵條、餃子,仍是另一種虐待的形式。

針紮女嬰

針紮女嬰則是一種民間巫術。2013年,哈爾濱一出生56天的女嬰被4根鋼針紮透內髒;2014年,山東聊城一女嬰體內被紮入16根鋼針。實施這些行為的,都是女嬰的親人。根據當地民俗,針紮女孩可以嚇走來投胎的女鬼魂魄,保證下胎生男孩。據新聞報道,河南一29歲女子在車禍後拍腦部CT,意外發現自己腦部裏有兩根針狀金屬物。接診醫生表示,成人的骨頭非常硬,因此考慮可能是在她幼年時,因意外或者人為因素紮入。

惡意鬧婚

鬧婚的習俗可以追溯到漢代,據說也是一種辟邪的方式,所謂“人不鬧鬼鬧”。鬧洞房給性壓抑的中國人提供了一個宣泄口,成為一些人借題發揮進行性騷擾和性侵害的溫床。  

山東省濱州鄒平市多部門曾聯合發布關於打擊惡俗婚鬧的公告。其中列舉強行親吻、摟抱或采取其他方式侮辱、猥褻新娘、伴娘等七類“低俗、惡俗婚鬧行為”,可追究刑事責任。其他一些地區甚至又恢複了雇傭性工作者來當伴娘的“傳統”借習俗之名、行淫亂之實。 “那是中國人五千年來的性壓抑!”(《喜宴》)

千年易逝,積惡難除。人性不彰,文明何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