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染,其實就是江南的藍印花布。喜愛她,純屬偶然,如同我的愛情故事,一見鍾情,一世相伴。
那一年回國探親,家人帶我去逛上海城隍廟。生長在魔都的人都知道,本地人不去城隍廟的,隻有外地人來滬遊玩,才去那裏踩點。而我這個外國人,難得回國一下,家人就一定要我去那裏逛逛,拍些照片回去北美展示給周圍的各國各族人民,以傳揚中華文化。
來到城隍廟,見到人潮擁擠,摩肩接踵,好像趕廟會,是我已經非常不習慣的了。隨著人群走進商品街沒多久,我看到一家小店的櫥窗裏,掛著幾件藍白印花的衣服,奪了我的眼目,我一下子被吸引了。進入店鋪裏,發現幾乎沒有客戶,空空如也,隻有兩個售貨員在聊天。我在各種款式的衣服麵前佇立良久,媽媽說喜歡嗎?是否試穿一下。
我慢慢地一件一件地試穿著,發現自己的心已經完全沉浸在那一片藍白世界中,仿佛置身在希臘的聖托裏尼島。愛琴海的湛藍波光漣漪,白雲映照在水麵,與白色的浪花搭配,仿佛藍底白花,人間仙境。
我年輕的時候,身上隻有黑白灰三色,從來不穿帶花的衣服。可是怎麽都沒有想到,以前認為很不起眼的藍印花布,居然讓我愛不釋手。我一激動買了各種款式的襯衣外套裙子褲子,把售貨員都樂壞了。後來在多村的許多場合,我穿著這些衣服聚會訪友,常常引起朋友們的好評讚譽,讓我好不得意。
我喜歡藍印花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喜歡這個藍色。據說民間利用藍草素染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戰國後期的思想家荀子,目睹了綠色“藍草”的色素轉化過程,以及染出由黃變綠、由綠變藍、再變青的過程,發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的感歎,成為形容後人超過前人的千古名言“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藍染屬於江南一帶特有的傳統手工印染工藝,使用藍草作為染色成分,通過紋樣設計、刻花稿、塗花版、拷花、染色、整平、曬幹這幾道工序才能完成整個加工程序。藍染準確地說是靛藍色的,色澤靚麗,凝重而充滿江南人的自信,同時又充分體現了江南水鄉的風情。
藍印花布的曆史非常悠久,又叫“拷花藍布”,其曆史最早可追溯到漢晉時期,宋元時期發展迅速。在我國眾多傳統的民間工藝中,藍印花布屬於精品之作,而烏鎮所在的桐鄉地區,更是藍印花布的原產地之一。史料記載桐鄉石門的“豐同裕”染坊店,就是著名藝術家豐之愷先生家祖傳的老店。
2017年的秋天,我來到向往已久的木心先生的家鄉烏鎮西柵。在去木心美術館的路上,我看到一個廊坊裏,掛著許多的藍色布匹。它們從高處垂落,隨風飄動,非常壯觀。朋友說這是烏鎮有名的草木本色染坊,是西柵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在這裏可以看到染坊傳統工序的製作過程以及曬布的場景,同時可以買一些藍印花布留著紀念。因為那次行程的安排太緊,我沒有時間去參觀整個工序的過程,但是那些難忘的畫麵,一直銘刻在腦海中,揮之不去。最近閱讀了豐之愷先生的《緣緣堂隨記》,書裏多處寫到其幼年在染坊生活的場景,使我更迫不及待地想要再去烏鎮一遊,好好觀摩領會這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的精髓所在。
今天去醫院上班,看到一個黑皮膚護士穿了一件藍白花樣的工作服,雖然不是用傳統的棉麻製作,但是藍底白色花紋,煞是好看。我稱讚她穿的衣服漂亮,她非常高興地告訴我服裝店地址,推薦給我。看到中國的許多古老工藝,現在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我感覺特別的自豪。
每年換季的時候,我會做斷舍離的工作,把不經常穿的用的,不合適的不合身的衣物,都會打包捐贈。但是這些藍印花布衣衫,我卻一直視為珍寶,精心嗬護。她們是我的鄉愁,是我的思念,是我的夢園,一旦愛上,就是一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