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 “又“,是因為先有蒲鬆齡《姐妹易嫁》的故事,諷刺做姐姐的嫌貧愛富。再有張愛玲的《十八春》。顧曼楨中了姐姐曼璐 “借肚子生孩子” 的暗算,被姐夫祝鴻才奸汙,懷孕,生子。兜兜轉轉,無奈嫁給姐夫。最後再嫁給姐姐的初戀情人張慕瑾。淒慘陰森的故事,離奇,離譜。讀了莫不恨姐姐的狠毒,厭姐夫的下流,深深同情曼楨的不幸。門羅小說 Friend of My Youth 《我年輕時代的朋友》講的也是一個姐妹易嫁的故事,不過事情前後都是外人旁觀臆測,當事人始終沉默著沒有辯白,更覺撲朔迷離。
二十年代的加拿大小鎮,芙羅拉 (Flora) 跟妹妹愛麗 (Ellie) 相依為命。芙羅拉已經訂婚,未婚夫羅伯特 (Robert) 寡言少語。姐姐的婚期近了,妹妹卻好像著了魔似的變了個人。她犯惡心,嘔吐,哭,躲在稻草堆不肯出來,逼急了就跳到農倉地板上,還滿雪地打滾。大夫請來了,但是根本近不了她的身,更做不了檢查。最後實在瞞不過下去了,羅伯特支支吾吾吐了實情,愛麗懷孕了,懷的是他的孩子。長姊如母,芙羅拉能怎麽辦呢?為了妹妹和家族的體麵,她讓出了未婚夫。妹妹嫁給了羅伯特。
原來的農舍一分為二,新婚夫婦住大的半邊,芙羅拉另一邊。日子到了,生下的是個死胎。再懷孕,流產。再懷孕,又是死胎。十幾年過去了,一連串的流產和死胎,耗盡了愛麗的身子。她蒼白虛弱,少女的活潑勁兒早已消失殆盡,隻不改那一不順心就撅嘴賭氣的小孩子脾氣。
孩子一個也沒有生下來,愛麗的病勢卻愈發沉重。傳言漸起,她得的是癌症 (“a growth”, p.9)。這樣的不治之症,當時的做法是請護士住家,照顧病人。護士奧黛麗 (Audrey) 年輕,但矮胖,粗鄙,是個 “撈女” (“Had some rich fool altered his will on her behalf?” p.13)。一年後,愛麗病逝。
村裏人都說這下好了,芙羅拉終於可以嫁給羅伯特了。然而,接下來的婚訊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 奧黛麗嫁給了羅伯特。如果說,芙羅拉錯過第一次是為了自己妹妹作犧牲,那再次錯過,是為了什麽?很多人不解,甚至憤憤不平。這打抱不平的人裏,有一個是門羅的母親。母親是如此的義憤填膺,她雖然彼時已經遠嫁異鄉,但意難平之餘寫信給芙羅拉。愛之深,責之切,母親慷慨陳辭,為芙羅拉再失良緣痛惜,為奧黛麗橫刀奪愛不齒。但,她一廂情願的關心碰了個軟釘子。芙羅拉的回信來了,口氣禮貌而疏遠。她含蓄地提醒母親不要為別人的家事操心,還是多關心自己的小家庭吧 。母親沒有回信。
但是,母親一直耿耿於懷。
她多年後一再跟女兒門羅提起這件事,堅信奧黛麗是不擇手段的心機女。門羅有自己的判斷。她認為芙羅拉兩次(終生)未嫁,也許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選擇。說不定,她是不婚不育主義者。幫妹妹清理了數次流產的血汙,任誰都會有點有婚孕陰影吧?!或者,芙羅拉是天生的性冷淡 (“her turning away from sex.” p. 22)?
門羅坦承,母女倆對芙羅拉看法的不同其實正體現了兩代人時代觀念的變化。(“The odd thing is that my mother’s ideas were in line with some progressive notions of her times, and mine echoed the notions that were favored in my time”. p.23) 在母親生活的一戰後年代,性仍然是神秘黑暗的,禁忌不可說。二戰中長大的一代如門羅,則對傳統嗤之以鼻,包括茶會,白手套,和性禁忌。
除了性的觀念差異,小說裏還數次提到了職業女性。我覺得,這是小說一個隱藏的主題,也是芙羅拉回信時態度變化的原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數百萬男性勞動力應征入伍,女性就業選擇和規模因此擴大,產生了大量的職業女性。比如母親和奧黛麗,一個是鄉村小學老師,一個是出身低下但靠努力往上爬的家庭護士。作為受過教育的,獨立的 (“independent”, p.23) 時代女性,她們自掙自花,享受著自食其力帶來的經濟獨立和旁人豔羨的目光。母親攢了薪水作嫁妝 (“to work on her trousseau”, p. 5),嫁衣和婚禮遠比父母一輩隆重奢華。(“Her dress was to be appliquéd with silk roses, her veil held by a cap of seed pearls.” p.15) 奧黛麗開一輛漂亮的小轎車 (“shiny and smart” p. 13)。旁人對此有嫉妒,但多欣賞和愛慕。比如《年輕的時候》裏,大學生潘汝良對洋行秘書的傾慕就有代表性。潘汝良愛上了俄國女孩沁西亞,因為 “沁西亞至少是屬於另一個世界裏的。汝良把她和潔淨可愛的一切歸在一起,像獎學金,像足球賽,向德國牌子的腳踏車,像新文學。” 跟家裏 “庸脂俗粉的姊姊” 完全兩樣。
此外,母親可能沒有意識到,但她當時的教師身份,使芙羅拉對她青眼有加,成就了兩人的友誼。當母親出嫁,回歸家庭,失去了職業女性的光環,芙羅拉對她的態度自然隨之改變,才有了那封 “休管他人瓦上霜” 的客氣信。拿奧黛麗對比一下,這一點就更明顯了。芙羅拉自始至終都尊稱奧黛麗為 “Nurse Atkinson”。就算她嫁給了羅伯特,也很久沒有改口。這是因為芙羅拉的潛意識裏,認定職業女性身份不容小覷,值得禮遇。
多年後,芙羅拉給母親寫了一封信,簡述了近年的生活變化(已經離開農場,在小店做收銀員,租住公寓)。她說到了奧黛麗,直呼其名,不再稱她為 “Nurse Atkinson”。這個很有意思。為什麽改口?是因為芙羅拉覺得自己終於躋身職業女性,不自然流露跟對方同起同坐的自信?!信末,她對母親每況愈下的身體表示同情。母親沒有回信。一個是她中風後握筆困難,另一個是心境和境地都不同了。
母親沒有回芙羅拉的信,但當她偶爾興起,也曾試過寫信給故舊。“我最親愛的瑪麗”,“我親愛的茹絲”....... 還有 “我年輕時代的朋友”(“Friend of my youth”, p.24)。一封封開了頭的信,散放各處,但都沒有下文。母親當時不過人到中年,但經濟和健康情況都不如意,回想做老師時(職業女性)的無憂歲月,隻怕有隔世之感。
想起《同學少年都不賤》裏的恩娟和趙鈺。上海教會學校的同窗,幾十年後美國再見麵,卻沒有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的相見歡。一個是為生活四處奔波的小小口譯員,一個卻是妻隨夫貴的闊太太。短短一頓午飯,恩娟三次對趙鈺的話表示懷疑。趙鈺說往事套近乎不成的尷尬和失落,和恩娟居高臨下的打量和矜持,處處說著今非昔比的 “雲泥之感”。
母親對奧黛麗的態度比較複雜。奧黛麗初來農場時,曾盡力對母親示好。這一個是她生存者的本能和手腕,想在新地盤拉一個盟友。另一個也有惺惺相惜之意,都是年輕時髦的職業女性 (“both stylish, intelligent women who liked a good time and had modern ideas.” p. 13) 想起蘇青給張愛玲的約稿信,“叨在同性”。哈哈!然而,同性相斥。母親看不上奧黛麗。不喜她矮胖的身材 (“stout”, p.13) 和紅發,“her pinkish-orange eyebrows” (p.13) —— 紅發,常常跟低賤和惡作劇聯係在一起。厭惡她把愛麗從床上拉扯起來的粗暴和戲謔,更不愛聽她對芙羅拉橫挑鼻子豎挑眼以自抬身價。此外,芙羅拉自始至終敬奧黛麗如上賓,難免讓母親心生嫉妒。有點像爭奪大姐注意的幾個妹妹:)
母親仰慕芙羅拉,讚美她的容貌氣度,幾次說她像女皇 (“like a queen”, “a gypsy queen”, p. 8)。她的黑發,曬得小麥色的皮膚和苗條的身材,都讓母親羨慕。這是互補心理,母親長得豐滿。妹妹愛麗的容貌,跟芙羅拉小別而大異,“was like a copy of Flora – the kind of copy you often see in families, in which because of some carelessness or exaggeration of features or coloring, the handsomeness of of one person passes into the plainness – or almost plainness – of the other.” (p.9) 寫得有意思,但還是張愛玲更高明。看她筆下《年輕的時候》裏沁西亞的妹妹,“ 一個散漫隨便的姑娘,長得像跟她一個模子裏印出來的,就是發酵粉放多了,發得東倒西歪,不及她齊整。” 這個 “發酵粉” 的比喻實在妙絕,形象,出新。
是不是所有二婚再娶的故事,隻要有一個病妻,就會讓人想起《簡愛》?這篇也不例外。在女人的八卦和閑話裏,男主羅伯特一言不發。他沉默是金。
秋意濃,雁南飛。上周末遛狗時,兒子幫我抓拍了一張。
小 C 新周愉快!
+1 沉默是金
遙祝追憶秋日安好
祝菲兒新周愉快!
祝 xiaxi 新周愉快!
祝新周愉快,日日好秋!
同意芙羅拉很獨立,不怨天尤人值得一讚。
祝沈香新周愉快!
祝新周愉快!
問好海風,新周愉快!
追憶的文都極有自己的見解和思想。兒子的照片也抓拍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