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追憶21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聖誕樹和春聯:中西節日漫談

(2022-01-23 12:44:44) 下一個

一月份,家家戶戶都往外搬聖誕樹。被扔出門外的聖誕樹橫七豎八躺在小區的人行道邊,等著垃圾車來運走。光禿禿的聖誕樹風光不再,看著怪寒磣的,還有幾分滑稽。滑稽是因為我想起了 Jerry Seinfeld 講的笑話,“People snap out of that Christmas spirit like it was a drunken stupor. They just wake up one morning and go, ‘Oh, my God. There's a tree inside the house. Just throw it anywhere.’" 太形象了!

    聖誕節過完了,種種節日裝飾,如彩燈,樹和花環,要麽棄而不用,要麽束之高閣。這點和春聯不同。中國人的春聯和年畫是要貼一整年的,曆經春夏秋冬四季風雨,除非期間家有紅白事才會被喜聯喪聯蓋住。春聯和聖誕樹的差別待遇,不知文化學者對此有沒有什麽文化心理方麵更深層次的解讀,譬如 “長情” 對 “時效性”,或者 “活在當下” 對 “物盡其用” 之類,lol。不過,在如《菊花與刀》之類的民族性權威研究出爐以前,姑且容我牽強附會一把。 春聯為什麽一貼一整年?我給出的解釋是源於中國人對春天的喜愛,和對春節的留戀。 “春”, 不但要 “滿人間”,而且要 “四季常駐” ,外帶實用主義小心思,最好天天過年!

    除了聖誕樹和春聯,中西節日慶祝的差異還引發了我一些小感想,順便寫在這裏。

    中國的節日,總是跟味道和氣味聯係在一起。春節,讓人想起彌漫在空氣裏的煎魚香味,煮餃子時霧騰騰的水蒸汽,還有劈裏啪啦的鞭炮聲和空氣中的硫磺氣味。我記憶裏的清明節,飄散著春耕的泥土氣息和新開桃花淡淡的清香。我們家鄉上墳的祭品裏,一定有糯米粉做的炸油餅和紅綠蝦條。祭拜完畢,一家人圍坐墳前草地上,分食多出來的祭品和其它野餐小吃,因為清明節的寒食傳統,食物無一例外都是冷的。冷的糯米油餅又硬又韌,嚼起來口感筋道,至今難忘。端午節,吃粽子的時候,聞著粽葉的清香,覺得夏天就要到了。雄黃酒獨有的辛辣氣味也在我的記憶裏,但不記得嚐過。中秋節,除了各式月餅的糕餅芳香,還有剛上市新鮮水果的果香,尤其是甜脆多汁的黃皮梨,一咬一口汁,甘洌爽口,離開家鄉以後再沒有吃過那麽甜美的梨。

    西方的節日慶祝,我個人認為跟色彩和服飾的聯係更緊密。

    聖誕節是紅色和綠色。多年前在北京時,我跟兩個美國女友逛街陪她們找回國伴手禮。在緊挨友誼商店的小鋪子裏看到了紅綠配色的餐巾和餐墊,覺得非常驚豔。叫女友過來看,她們點頭讚許,“Nice!  Very Christmas.” 但是最後沒買,現在想來估計是嫌季節性太強,實用性不高。我卻因此上了第一課,原來西方的節日是有顏色的。

    我剛到美國的時候很喜歡看家庭裝修節目。記得有一個改裝後的客廳是黑色和南瓜紅兩個色調,結果女主人淡淡地說了句,“Oh, so Halloween.”  哈哈,記住了,南瓜紅和黑色是萬聖節的顏色。

    此外,跟節日聯係在一起的還有什麽顏色和裝飾呢?粉紅專屬情人節 (Valentine's Day),是甜得冒泡泡的甜美少女心,大小心形圖案在節日期間隨處可見。紫色,綠色和金色讓人想起二三月份新奧爾良的狂歡節 (Mardi Gras) 。 節日期間,無論男女老幼,身上都披掛了花車遊行沿路拋撒的小紀念品,最多的是金色,綠色或紫色的珠串。綠色,是聖派屈克節 (St. Patrick’s Day) 專屬顏色。節日當天,不拘什麽身上最好帶點綠意,比如綠色大禮帽,或者三葉草 (shamrock) 項鏈,才不會被愛爾蘭傳說中的小妖怪或朋友掐一把。芝加哥慶祝最 “出圈”,把整條河都染成了綠色。紅藍白是獨立日的顏色,跟星條旗呼應,戴一頂星條旗的大禮帽最入時 。萬聖節慶祝的就是妖魔鬼怪,各種奇裝異服都往身上招呼,正好裝神弄鬼,自娛娛人。聖誕節呢,除了聖誕老人帽子,少不了大紅大綠的聖誕毛衣。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最醜” 聖誕毛衣比賽年年舉行。

    這些傳統節日之外,美國還有一種全民性節日,看球賽!特別指出,球衣文化在美國體育文化裏舉足輕重,其色彩組合不但具有極高的辨識度和標誌性,而且結合隊徽設計折射反映著當地文化曆史 —— 這倒正呼應了我認為美國節日重色彩重服飾的看法。馬上,美國人民的 “春晚” 超級碗 (Super Bowl) 就要開打了,恰好是農曆新年正月十三。無論是否橄欖球迷,總之又多了一個慶祝理由,節上加節,一起歡慶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追憶2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是,很多東西比較一下會很有趣:)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非常有趣的視角。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