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追憶21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雨天談吃

(2021-11-14 16:37:12) 下一個

外邊狂風暴雨,不想出門,我打開電腦劃拉幾筆,打發時間。真是下雨天寫博文,閑著也是閑著。哈哈!

寫什麽呢?已是深秋了,又有貼秋膘的說法,那就說說吃吧。

我小時候很挑食。現在想想自己真是傻,本來就生不逢時,生長在物質匱乏年代,還要挑挑揀揀,豈不是畫地為牢,自討苦吃?在這裏深刻同情我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還得挖空心思,變著花樣給孩子做飯。

我肯吃愛吃的食物,不消兩隻手就可以數得過來,其中一個是土豆,百吃不厭。還記得一個親戚調侃,說我那麽愛吃土豆,長大嫁去南山好了,剛好天天吃土豆。南山產土豆不假,但也是出了名地窮。我那時不過六七歲,卻聽出了這玩笑話背後並不是百分百的善意。

我們當時住的是單位大院,小孩子隨意串門,看到別人家飯桌上有什麽沒吃過的,新奇的吃食,要麽嚐嚐,要麽回家報告。我嚐到了一種新式做法的土豆,回家細細描繪給媽媽聽。媽媽又專門去鄰居家問清楚,回來如法炮製,做給我吃。做法並不複雜,土豆帶皮煮熟後,剝皮,切片,加蔥段和辣椒麵回鍋再炒一下就好。好吃嗎?好吃!隻要是土豆就好吃,哈哈!

等上學了,認字了,在書裏讀到勾起好奇心的食物,也會跟媽媽說起。看過一篇知青寫的回憶文章,提到在四川山區老鄉家裏吃的回鍋肉,油汪汪的肉片,夾著青蔥段和紅幹椒,讀著很有食欲。跟媽媽提起後,媽媽做給我吃了,味道卻不記得了。說到底,回鍋肉隻是吃個新鮮,嚐過就不想再吃了,忘不了的是媽媽的愛和耐心。

不過,這次回鍋肉經曆具有裏程碑式的紀念意義,開啟了我看書看吃,看書學吃的旅程。

文學作品裏吃的集大成者,《紅樓夢》必定名列榜首。古往今來,多少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如淘金般孜孜不倦埋首淘寶。其中最有名的一道菜,當推鯗,因為鳳姐不厭其煩(一半炫耀)地分享了做法。看看配料,鯗應該不難吃,因為茄子吸油;正如劉姥姥感歎,“我的佛祖!倒得十來隻雞來配他,怪道這個味兒!” 我偏偏獨具隻眼,另有新發現,注意到賈府偏好吃鵝,很沾沾自喜了一番。不料,轉頭卻又讀到張愛玲早已對此有過評論。確實,熱愛《紅樓夢》如張愛玲,此等細節又怎會逃過她的法眼!我氣餒之餘也很服氣,還阿Q地自我安慰英雄所見略同。為了方便,我把張愛玲的評論摘錄在此,“《紅樓夢》上的食物的一個特點是鵝,有胭脂鵝脯,想必是醃臘......迎春鼻膩鵝脂,膚如凝脂一般都指豬油。曹雪芹家裏當初似乎烹調常用鵝油,不止鬆瓤鵝油卷這一色點心。” (見《談吃與畫餅充饑》)我吃過雞油拌麵,雞油金黃;鵝油的顏色味道想來也接近。

張愛玲自己的小說和散文裏,描寫過也談論過各種吃食,中西兼顧,但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一碗炒莧菜。她在《談吃與畫餅充饑》裏回憶,“在上海我跟我母親住的一個時期,每天到對街我舅舅家去吃飯,帶一碗菜去。莧菜上市的季節,我總是捧著一碗烏油油紫紅夾墨綠絲的莧菜,裏麵一顆顆肥白的蒜瓣染成淺粉紅。” 很中國的家常美味。

同樣是家常菜,魯迅《風波》裏隨口提到的黴幹菜也很誘人。“女人端出烏黑的蒸幹菜和鬆花黃的米飯,熱蓬蓬冒煙”。普普通通的家常飯菜,卻色香味俱全。相比之下,周作人專門談茶食點心的散文,比如《南北的點心》,旁征博引,反而刻意做作。不過,我很讚同他在《北京的茶食》裏對飲食和享樂的看法,“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 -- 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 這跟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是同一個道理。

現當代作家裏,汪曾祺的懂吃,愛吃,會吃是出名的。他有很多寫吃食的散文小說,但最令我難忘的是他筆下水果的香味。“江陰有幾家水果店,最大的是正街正對壽山公園的一家,水果多,個大,飽滿,新鮮。一進門,撲鼻而來的是濃濃的水果香。最突出的是香蕉的甜香。這香味不是時有時無,時濃時淡,一陣一陣的,而是從早到晚都是這麽香,一種長在的,永恒的香。香透肺腑,令人欲醉。我後來到過很多地方,走進過很多水果店,都沒有這家水果店的濃厚的果香。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遠不忘。那年我正在戀愛,初戀。” 甜美的初戀,如馥鬱濃厚的水果香味,終生不忘。

汪曾祺的回憶,讓人無法不聯想起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瑪德琳小蛋糕。“帶著點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額,頓時使我渾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發生了非同小可的變化。一種舒坦的快感傳遍全身,我感到超凡脫俗,卻不知出自何因。”(見《追憶似水年華》)因為書裏這一段描寫,瑪德琳蛋糕成為了法國文化的一種象征,象征著人們努力想要尋回的回憶,以及隻存在於回憶中的那些人和事。電影 《美食總動員》Ratatouille 也在片中加入了一個回憶橋段,向瑪德琳蛋糕致敬。

三毛住在沙漠時,“試做羊肉,魚煮大蒜和蔥。不能吃。但是非洲隻有羊肉(魚荷西去海邊捉,都是一人高的大魚),中國字 “鮮” 就是羊肉和魚一起煮。天啊,我要吐了。”(見一九七四年家信) 我覺得三毛在這裏理解有誤,“鮮” 是會意字,意思是說魚和羊都要新鮮才好吃,並沒有說要合煮啊。當然,也可能是因為食材有限,所以她不得不因陋就簡,另辟蹊徑。三毛敢想敢做,勇氣可嘉,是第一個吃魚羊菜的人!

蕭紅。雖然自長大離家以後一直都是在生存和饑餓邊緣掙紮,但她也很會寫吃,尤其是記憶裏的童年美味。看看她筆下的黏糕,“秋天裏新鮮黏米一下來,馮歪嘴子就忙著拉磨做黏糕,黃米糕撒上大雲豆一層黃一層紅,三個銅板一條。。。磨坊裏熱氣騰騰,馮歪嘴子用很大一口鍋燒開水,鍋口上坐著門簾,碾碎的黃米粉就灑在竹簾上,撒一層粉,撒一層豆。小女孩子總是能買到剛出鍋的熱乎乎的黏糕。”(見《呼蘭河傳》)我想象剛出鍋的黏糕,又熱又甜,又黏又沙,好吃得不得了。不要說三個銅板一條,就是三十個銅板,我也會買來照吃不誤。

亦舒小說裏的香港白領麗人,個個纖瘦自律。不記得是哪個故事裏的女主,加班回到家已經過了晚飯時間,廚房裏倒一杯白開水,再加一個蘋果,“就足以填飽纖細的她。” 這不就是傳說中的不食人間煙火嗎?難怪不發胖。

《哈利波特》裏,撇開一道接一道上美食的萬聖節和聖誕大餐不談,我對書中的兩個小食品更感興趣。一個是守門人海格爾 (Hagrid) 做的石頭蛋糕 (rock cake) 。Rock cake 這個名字極富童趣,很襯童心未泯的海格爾。想象他那垃圾桶蓋大小的大手 (“the  size of a trash can lid”) 在廚房裏忙活,烤製點心,就自帶喜劇效果,怪不得烤出來的成品要叫石頭蛋糕。哈哈!我猜石頭蛋糕應該和司康餅 (scone) 相似,但是肯定硬得多;海格爾禮節周到地捧上石頭蛋糕待客,但小客人嚐過以後便再不肯碰第二次,讓人忍俊不禁。還有,我在美國南部吃過的名甜點 mud cake,名字上跟 rock cake 對仗,倒好像失散多年的甜品兄弟。另外一個小食品是黃油啤酒 (butterbeer)。我們每次去環球影城玩,一貫挑嘴的小兒子次次點名要喝黃油啤酒。也是,在奧蘭多的烈日下,喝一口甜美冰涼的黃油啤酒,暑意消了大半。

除了小說故事,我有時也看飲食類書籍,其中有些信息會潛移默化地給我 “洗腦”,並改變我的飲食習慣。

幾年前大熱的 The Omnivore’s Dilemma,我跟讀了。讀過之後,對吃素又多了幾分認識。作者認為,所謂吃素者,其實都是在吃 “草” (grass),因為大部分菜蔬都是從草進化而來的;而在美國,無論吃什麽,追根溯源都是在吃玉米。為什麽呢?美國是產玉米大國,牲畜的飼料以玉米為主;各種麵點甜食,醬料和飲料中都有玉米糖漿;就連食用油,也有玉米油占據一席之地!書評說,看過這本書以後,我們對食物的看法肯定會改變。太對了,我現在每次在超市瀏覽貨架,感覺都是站在一望無際的玉米田邊。哈哈!

無論中外文學,食人的記載和描寫並不罕見。比方說,《西遊記》裏的唐僧肉,《水滸》裏的李逵和其他吃人好漢,甚至電影《新龍門客棧》裏的人肉叉燒包。這些故事和情節都被戲劇化了,讀者和觀眾最多覺得血腥刺激,但潛意識裏自知保持了安全距離,不會把自己代入進去。小說 The Road 則打破了這層玻璃牆。故事設定是大災難後瀕臨滅絕的人類社會,幸存者為了食物和生存無所不用其極,其中包括把俘虜當作牲畜豢養,非常驚心動魄。最可怕的是,書中根本沒有細節描寫,隻一兩處暗示而已,就足以看得人毛骨悚然。書看完了,我也完成了到素食者的轉變,徹徹底底地跟肉食製品告別。

在 The Road 之前,我還看了 Fast Food Nation。書中披露了養殖場和屠宰場對動物的虐待行徑,曝光了快餐店後廚的種種黑暗料理和報複性操作。太震撼了,書還沒看完,我就堅決拒絕吃快餐店的漢堡。吃素以後,我在正經飯館裏坐下來點餐時,有時會點素漢堡。直到某一天靈光一閃,猛然驚起,省悟到廚做飯的時候才不管什麽素漢堡,肉漢堡,多半都是擱一個烤架上烤出來的。這樣,我就無論什麽漢堡都不肯吃了。

哈佛校園對麵有一家漢堡店,叫 Bartley’s 。他們家的漢堡口碑極佳,門外總是大排長龍。店家的口號也很有意思:“You can’t beat our meat!” 記得一個認識的導演朋友,有一年從外州去波士頓參加某個電影節時,誠心誠意地沿著麻州大道,跨河過橋,從波士頓一路走到劍橋,專程去 Bartley’s 吃漢堡,不料趕上店家歇業一天!不過這個小故事正好說明了Bartley’s 是何等地聲名遠播。我有幸在轉吃素之前光顧過一兩次,好吃嗎?很好吃!

萬萬沒有想到,去年在網上看到一則消息,說 Bartley’s 要掛牌出售!轉手原因眾說紛紜,老板出來辟謠,反倒越描越黑。我自己的推論是老板年事已高,再加上餐館生意受疫情影響,所以幹脆關門大吉。Bartley’s 一九六零年開鋪,是哈佛廣場地標性商戶,沒想到會被疫情衝擊倒閉。可笑我這個多年不吃漢堡的人反倒為它難過。畢竟,看著一個早已存在並以為會一直存在下去的的事物消失,是一件傷感的事。我感歎疫情強大的破壞力,懷念逝去的前疫情時代,並希望後疫情時代早日到來

(網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追憶2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西雅圖登山' 的評論 : 謝謝鼓勵! 歡迎常來逛逛。
是的,老話說得對,“養兒方知父母恩”,有些東西要在回憶裏才領悟得到。。。。
西雅圖登山 回複 悄悄話 寫得好!羨慕你有媽媽疼愛的幸福的童年。希望看到你更多的博文。
追憶2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ayoufan' 的評論 : 問好博友。謝謝鼓勵!
Dayoufan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追憶2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被既懂吃又會做的大美食家菲兒如此誇讚,激動!!

香港一些周刊雜誌特辟有美食專欄,每期有特約美食評論家撰文分享一個美食故事和菜譜,我住在那裏的時候常常買了來看。蔡瀾是其中名氣最大的一位。

“蔡瀾” 這個名字起得也很妙,剛好跟 “菜籃” 同音。更妙的是,不是筆名,是本名,看來他的美食生涯是老天注定,哈哈!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沙發,天哪,追憶真是個大吃貨,比汪曾祺還厲害,哈哈哈。我有他和蔡瀾的美食書。《The Omnivore’s Dilemma》也讀過。這次在酒店天天吃各種口味的瑪德琳蛋糕,甜的鹹的都有。

這篇美食文章要收藏,寫得太好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