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很迷席慕容,又抄錄又背誦的。(現在想想,有那麽大勁頭幹點什麽別的不好?!)最喜歡的應該算那首眾口傳誦的《一棵開花的樹》,一字一句我都記得。
出了校門以後,很多年我不讀詩;生存生計大事就夠我忙活的了。
突然有一天,這些詩句又浮現在腦海裏,但感覺和記憶中的完全不一樣了。
詩並不長,我且抄錄在下。
--------------------------------------------------------
一棵開花的樹 (席慕容)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它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你走近請你細聽
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
通篇念下來,有什麽感覺?跳入我腦海的都是一連串的負麵概念:男尊女卑;男性占統治地位;女性是從屬的,被動的,卑微的,沒有獨立人格,是依附關係;女為悅己者容,女性被物化,容貌壓倒一切,希望憑顏值勝出,。。。。反正跟獨立自主,積極向上什麽的都不沾邊。
詩的畫麵淒美唯美至極,可是一旦看穿了底下的精神實質,就不喜歡了。
我已經不喜歡《一棵開花的樹》了!我被自己這個結論嚇了一跳。
擔心自己理解有誤,到網上一搜。哇,鋪天蓋地都是對這首詩的批判,基本論調和我的直覺相符。更有甚者直接點明:“喜歡席慕容,但不喜歡《一棵開花的樹》”,態度非常決絕明確,毫不含糊。看到這些評論,我一邊欣慰 “和者眾”,有一種找到了知音,找到了組織的安心;一邊又驚訝自己年輕時是何等地一葉障目(其實是盲目)。華美的詞藻下麵那麽多消極的信息,當年怎麽一點都沒讀出來?!
詩還是那首詩,我卻已經不是原來的我了。不同的人生閱曆完全扭轉和改變了我的讀後感。認識並接受這個變化時的心情很複雜。傷感嗎?有一點,為了那回不去的青春年華和心境。更多的,好像是莫名的一種解脫感。也許是人到中年,情感思緒的新陳代謝減慢,所以更加需要精神上的斷舍離?
無獨有偶,我又想起一個例子,是同樣可以棄之如敝履的。
《Twilight》第一部電影剛出來時,我覺得男主彈鋼琴那一場戲簡直帥呆了!因為喜歡到了癡迷的地步,所以雖然後來的四部續集慘不忍睹,簡直是呈幾何級數遞減地爛下去,我也硬著頭皮一部不落地看完了。還記得當時《Twilight》小說也順勢跟風再版,放在各書店最顯眼的入口處。
我簡直對吸血鬼走火入魔了,看了不過癮,還拉著朋友專門探討。這個朋友是名副其實的真學霸:伯克利生化博士畢業,正職在一家大醫藥公司;但業餘愛好是寫奇幻小說 (fantasy novels),而且還寫有所成,出了兩本小說!(我覺得她的履曆也很奇幻!)我們談話的時候,她的先生就坐在旁邊安靜地聽。末了,他談了一點看法,我到現在還記得;跟女友的熱烈討論反倒記不清了,lol!他說,《Twilight》中的女主溫和柔順(他用的原詞是“meek”),願意為她的男友放棄或犧牲一切,這種行為和愛情觀很容易誤導其他正值青春期的少女。我不得不承認他言之成理,但也打趣他三句話不離本行,因為他是高中老師嘛。
現在再想起來,仍然覺得他的見解一針見血!(見的是不是吸血鬼的血?哈哈!)
網上有影評批判《Twilight》中背離現代獨立精神的愛情觀讓人覺得壓抑( “quiet depressing”)。我覺得這個評價放在《一棵開花的樹》上也適用,因為整首詩宣揚的就是一種傳統的,甚至陳腐的,男尊女卑的價值觀。
那麽,有沒有什麽樹的意象值得我保留回味呢?
有!是舒婷的《致橡樹》。生活在異國的土地上,這首詩尤其能引起我的共鳴。作為第一代移民,遠離故土,紮根海外,如果沒有一點獨立和自主的精神是走不遠,也走不久的。同樣地,在兩性關係裏,不論依附 “攀緣”,或者 “炫耀”,“癡情” 都注定不會長久。“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唯有“共享” 和 “分擔” 才是愛情和婚姻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最後還有一個疑問,《致橡樹》是一九七七年寫的,《一棵開花的樹》是一九八零年寫的,中間隻隔了三年,何以差別之大,不可以道裏計?想想彼時海峽兩岸懸殊的文化氛圍和時代背景,也許值得另外開篇討論。
在網上找的《致橡樹》,還附帶了英文翻譯;就一起貼在下邊。
-------------------------------------------------------------------------------------------------------
再次同意,我們現在的時代更需要這樣“讀來更有力量” 的文學作品。
謝謝分享!新周愉快!
謝謝來訪留言!
讚同 “不過一首詩可以如此經年,廣泛流傳也就說明了它的價值和不朽。詩的好正在於每一個人去讀,都會讀出不一樣的意境和真諦。”
再謝留言慧語,亦敬祝秋安!
文學作品在文字層麵呈現出來的畫麵感,甚至意境都是比較直白的,但是怎麽挖掘理解文字底下的蘊意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所謂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嘛。哈哈!
再讀舒婷,更覺得她作為新時代代表詩人的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