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趙婷是各種條件的最佳結合

(2021-06-04 14:50:59) 下一個

1 首先她是1.5代。在7到20歲價值觀培養的的時候,她一半在中國,一半在英美,東方和西方的文化影響各占一半。她兩種文化都進入很深,兩邊遊刃有餘,比如無依之地,東西文化元素無縫銜接,相得益彰。講得完全是美國人的故事,美國傳統西部公路片的延續,電影審美上卻隱含中國元素。比如鏡頭裏麵煙雨朦朦之山水,跟唐宋山水畫的構圖和空靈韻味很相似。她鏡頭裏頭美感是有來源的。電影中那種哀而不傷的氣質也是中國人詩經的審美觀,有淡淡禪意在裏頭。

趙從小吸收的是中國文化,香港電影啟蒙。十幾歲遠赴英倫,輾轉去文理學院又師從美國導演學電影,後來又和美國的攝影師男友合作。她對東西方文化是同等深入。

趙之所以兩邊都能深入的很好,她屬於帶著自己故土文化,又勇敢擁抱異國他鄉的人,不膽怯自己是外來者,甚至不覺得自己是外來者。我挺理解她說我是美國人的心態。因為趙如果覺得自己是外來者,她會沒有底氣來拍別人的電影題材,她如果沒有故土文化做底蘊,也拍不出別樣的味道。

我們教孩子的時候最好也要這樣,把故土文化美的地方給孩子早早看到,其實中國人審美觀挺好的,要給孩子看看唐宋藝術品,古建築,學學書法,讀讀唐詩那是必須的,不然孩子看到都是唐人街的髒亂差和鴉片男人辮子頭招貼畫,美國一直有排華和貶低中國人傳統,沒有父母故土文化自信的孩子, 進入另外一種文化時心態也是虛弱自卑,弱者的心態在別人的文化領域隻能跟從,不能作主見,不會出創作成就。

第2,家裏不為五鬥米折腰,沒有生存焦慮,就大膽追求詩和遠方,選學校時去讀文理學院,去讀那些可能不賺錢的專業,沒必要為了賺錢,放棄特長去做高級技術工。

趙婷父母未必給孩子時間和關注,她父母離婚,後媽肯定不會像關注巴圖那樣去關注她。但是趙婷爸超有錢,我們那個年代沒有什麽人讀英國私校。本科文理學院,說明人家不愁畢業賺不到大錢。本科讀完不去找工作,再去學什麽電影藝術,說明她沒有生存壓力和我必須賺錢的想法。心態上是富孩子啊。

回到我們自己教孩子,如果家裏有餘糧,孩子有明顯才華,就鼓勵孩子讀文理學院,學文科,學藝術,追求詩和遠方,不需要給孩子灌輸學技術掙大錢的想法。

若沒有餘糧,孩子喜歡文科,藝術,政治,文化類,也告訴他這些可能非常難掙錢,搞不好挺潦倒,但還是給他選擇的自由。

第3, 認識到自己的特長和才華並勇敢追求之。這點可說最難。認識到自己有沒有才華其實很難。姚公主可以說屬於沒有表演才華的,但是她自己偏偏認識不到這一點。世間有才華而沒有助力的孩子,做了多年冷凳,最後默默無聞,黯然離去大有人在。這個堅持的過程大多需要十年甚至更久些,能不畏不懼,努力追求下去的人,心態都超級好,肯定不為名利所羈。

還是需要觀察孩子心態,最好對功名利祿,成功失敗看淡,求不得乃人生一苦,在求的過程中,也可說殊無樂趣。

觀趙婷的心態,她肯定想我喜歡拍電影,而不是想我要靠拍電影成名。前者能支持她拍下去,後者會使她患得患失,就算出名,還擔心自己江郎才盡。

觀察自己孩子功名利祿心重,就取那些成功有路徑看得見,努力後還失敗的風險係數小的專業。

其實以求功名利祿的心態去爬藤,也是痛苦焦慮的,遠遠不如我就是喜歡求知識的心態去讀書愜意。人生最美好的求學年代,何必老是焦慮呢? 推媽要放下功名利祿心,推孩子去求知識本身,學習樂在其中,藤也許是副產品,副產品來與不來,我亦安之若素,本身已從讀書中求得樂趣,沒有顏如玉和黃金屋也沒有關係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