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期貨石油,投票資質和影響因子

(2022-05-07 14:55:42) 下一個

最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申請來我實驗室讀博士的學生的簡曆是越來越牛了:以前的申請人也就是有個GPA和英語考試分數加上會什麽技術;現在的國際學生,比如從印度和東亞的來的,動不動就有N篇文章。這些文章往往都發在我沒聽說的期刊上麵,網上一查,影響因子居然有10分左右的!我一直把10分作為大牛期刊來看的:我的博士生,辛辛苦苦幹了4,5年後,畢業的理想標準,就是每個學生最好有一篇第一作者10分的文章。現在的國際學生可真牛啊,本科或碩士畢業就到了我們這裏博士水平了!但是我麵試一下,就發現對方其實水平很多還不如以前的學生;回頭讀讀他們發的文章的內容本身,質量其實比很多2-3分專業期刊差了一大截。這是怎麽回事呢?

從小就聽大人說,國際石油價格是美帝國主義控製的。當時特別迷惑:美帝(那時候)又不出口石油,怎麽控製油價呢?它最多也就給自己買的那部分定價吧?後來出國了,才知道華爾街的石油期貨交易量,遠超實際石油交易量。好像每一桶真原油成交,就有10桶期貨“假”石油成交。這樣,真正買賣石油的人,隻掌控少量的成交量,多數“生意”被虛擬交易所壟斷。換句話說,市場上的大戶,“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於是乎,買賣石油的公司,除非是中俄這樣的大佬,基本上得跟著既不生產也不實際使用石油的期貨炒家走。雖然實際的石油需求和生產遲早要反映在價格上,但是短期的大幅度價格變化,是可以被隨機或人為的因素操控的。

同樣的邏輯適用於美國的投票係統。以前投票是要有財產限製的。有個漫畫,就是描述(諷刺)這個規則的:某人騎一頭驢去投票,到了投票站驢死了,他的財產不夠了,就沒資格投票了。後來慢慢的投票的門檻越來越低,不交稅的人也可以投票了。於是出現很多對國家財政不負責任的投票人。當年羅姆尼同學,就在一個大富豪的小會抱怨過“47%的美國人不交所得稅,我是不指望這幫人選我的”。(後來有人說這句話不符合事實,因為很多窮人還是交payroll tax。我反正不懂到底多少人不交稅,反正是很多就是了。)這就是個問題:不交稅的投票人多了,選舉的結果,就很難選出理性的領導人了。現在據說流行非法移民投票,這樣就更加稀釋正兒八經的選民的意願了,選出來要支持“open border”的議員就不足為奇了。

回到為什麽有些水平不怎麽樣的期刊影響因子能上10分的問題。影響因子是看引用的,如果該數據庫中有大量的文章引用某個期刊,這個期刊影響因子就高了。那麽問題來了:什麽文章有資格被算進去呢?換句話說,引用別人文章的那些文章,應該得是有一定資質的吧?比方說我寫的這篇博客文章,就不被任何學術數據庫收錄,自然不能對任何期刊的影響因子做貢獻。

嗬嗬,在學校工作的人都知道我想說什麽了吧!這年頭,各種水刊如雨後春筍般的野蠻生長出來。從咱華人辦的中餐館水平的MDPI,到高檔皇家酒店級別的Nature,Springer,Wiley,IEEE,都爭相下海,辦出來很多水刊。這些水刊的文章,很多作者都沒有基本的學術道德操守,喜歡惡意“刷”引用(因為關係,互相引用學術上毫不相幹的文章)。這些新出來的文章,數量是非常巨大的。比方說計算機界的居於壟斷地位的IEEE辦的水刊 IEEE Access,發表的文章數量就超過正兒八經的有曆史的其他IEEE Transactions加起來。PLoS的賺錢期刊PLoS ONE,每年發兩萬篇,比其他所有PLoS專業期刊加起來的三倍還多。在相對高端的檔次上,Nature出版社的Nat Communications,每年發五千多篇,而正規的Nature子刊,一般就發一兩百篇。(注意我沒有說NC是水刊,隻是想說明低檔次的“姐妹刊”發的文章遠遠多於其原來的正宗期刊。)上麵說的都是有聲望的大出版社的“高級夜總會”,咱華人搞的MDPI和Frontiers的“站街女”發的可能更多呢。

我在另一篇《青梅煮酒論學術期刊》裏提到過,第一個“隻要正確,就給發表”的水刊是PLoS ONE。當年PLoS ONE火起來的時候我才初出茅廬,就感覺不對勁,問我的院士老板怎麽搞的。老板的回答很有意思:“首先,有些低水平的科研項目是從來就不應該做的。但是這些東西如果已經做了,浪費了納稅人的錢,我們就應該允許他們發表。就算失敗了,也要告訴大家此路不通啊。”當時我比較幼稚,覺得言之有理。現在想想,大院士的說法跟非法移民合法化一個邏輯:“首先他們不應該來美國。但是既然來了,也趕不走,我們就應該允許他們在這裏安家。”這種“木已成舟,就應該接受他們”邏輯,鼓勵了低水平的科研項目的無休止的重複開展。

於是乎,貢獻影響因子的“voter”沒有門檻了!以前隻有有資質的文章才貢獻的引用,現在是個人就可以寫了。這些水文跟烏央烏央的非法移民和10倍的期貨石油一樣,稀釋了正兒八經的論文的權重。這樣就不難理解為啥出現影響因子上10 的水刊了。有人會問,那這些數據庫為什麽要收錄這些水刊呢?首先,很多水刊是行業壟斷地位的出版社撈錢的金庫,自然而然就被收錄了。其次,不收這些水刊還是很不“人道”的:從剛入行的研究生,到美國科學院院士,都是人!是人就有人的弱點(或者叫特點):懶。即便是嚴肅認真的學者,也有時候不願意花很多精力在每一個項目上都做深入的研究,也不喜歡自己的成果被一些審稿人莫名其妙瞎折騰瞎批評;所以這些容易進去的水刊非常有市場,就像大麻合法化一樣有民意支持。這些水刊有錢了以後,又可以聘請大牛做編委,沐猴而冠,把自己慢慢“洗白”。

總之,這些水刊水文,稀釋了嚴肅的科研。現在科研跟投票一樣,都平民化甚至非法移民化了。不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就可以發表文章(在Nature或者IEEE出版社的刊物上哦)會成為學術界的常態。影響因子未來也不能成為好期刊的標注了。以後學術界可能除了CNS這些皇家期刊,就剩下皇家期刊的姐妹水刊和野生的水刊了。學術出版界的“中產階級”期刊大約會被慢慢淘汰掉。這是大勢所趨,不是一般人能扭轉的。我等小民,隻能好自為之,堅守理念仰望星空的同時,也得順應時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