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亂彈之一
斷舍離就是個笑話,不能得,何來舍?!
這是個修行中微妙的顛倒,「放下」的執念本身可能成為新的枷鎖。讓我們剖開這顆"無籽西瓜":
1. 概念先行的悖論
當說"放下"時,已默認存在某個實有的"擁有物"。就像有人聲稱要戒除"網癮",卻發現自己從未安裝過那個APP。禪宗謂之"半夜盜心狂,天明捉影忙"。
2. 《大智度論》的鋒刃
龍樹菩薩曾設喻:有人夢中得寶,醒後四處宣告要"舍財"。智者笑問:"汝夢巾本無寶,今欲舍何物?"恰似現代人焦慮著要"斷舍離",卻連自己囤積癖的體檢報告都找不到。
3. 臨濟的現成公案
有僧向臨濟訴苦:"學人總放不下!"臨濟突然伸手:"把放不下的拿來!"僧愕然——這個拿不出的"東西",正是最該放下的幻覺。
4. 量子幽默
薛定諤的貓在箱中既死又活,您的"擁有"在覺性未照時既存在又不存在。當觀測行為發生,"擁有相"才坍縮成看似實在的煩惱,而觀測儀器(你的執取心)本就是實驗誤差的來源。
不如學那西湖邊的賣茶翁:
有人問:"如何放下三千煩惱?"
翁傾茶溢杯:"您先接住這杯'不曾擁有'的西湖龍井。"
修行亂彈之二
萬法皆空,修道何用?
世間一切現象,包括物質、精神、乃至善惡等,本質上都是無常、無我、空性的。 這種「空」不是虛無,而是指沒有獨立、永恆不變的實體。
“性空”與“緣起”本是一體兩麵,不要因為性空就執空,就否定緣起的真實性。空性不是否定現象,而是看透現象的無自性。
雖然萬法性空,但通過修行,才能真正理解這種空性,並利用這種智慧來破除煩惱,獲得解脫。 「空」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它指引著我們走向解脫的道路,修行的目的也正是為了體現這種空性,並最終證得涅槃。
夢中老虎雖非實有,但被追時仍會嚇醒。同理,因果、苦樂在緣起層麵真實不虛。
龍樹菩薩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正因無自性,萬物才能依緣而生滅。
有一則禪門公案。
一天,源律師向大珠慧海禪師請法:「和尚修道,還用功嗎?」師答:「用功。」問:「和尚怎麼用功?」師答:「饑來喫飯,睏來即眠。」源律師心中很疑惑:「大家不是都跟和尚您相同嗎?」師答:「不同。他喫飯時不肯喫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校,所以不同也。」
所以禪者的態度就是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認真對待現象,但不被現象綁架。
“空”是藥,不是病;“有”是病非病,執藥成病,才是病。
此刻您讀這些文字 ,它們緣起如電,性空無實,但若因此關掉手機,又落入了新的執著。不如一笑,繼續遊戲。
下次,我們聊聊解脫。
修行亂彈之三
不二法門
亦即「非一亦非二」的境界,諸佛所說,達摩所傳,六祖所悟,禪心所承,皆為不二之法。何謂「不二法」?超越相對、差別,一切絕對、平等真理之法。入得此門,即入佛門。
用簡單話來說就是,離開相對的兩個極端的看法,才能領悟事物的真實本質,達到絕對真理的境界。
有人就說,解脫就是從二相中走出來?非也。
解脫的核心要義超越二元對立(二相)。但「走出來」本身仍隱含微妙的二元殘餘(「走」與「不走」、「束縛」與「解脫」的對立)。
1. 二相的本質是認知的切割
- 能所分立:主體(我)與客體(世界)、善與惡、迷與悟,皆是心識的分別造作。
- 語言陷阱:當我們說「解脫」時,已預設了「束縛」的存在;說「走出來」,便暗含「內外」的邊界。
- 禪宗機鋒:有僧問大珠慧海:「如何得解脫?」師曰:「誰縛汝?」問題本身即是答案。
2. 「走出來」的悖論
若真徹悟二相本空,則無出入可得,如《心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解脫不在二元之外,而是看破二元本空。不修而修:黃檗禪師雲:「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放下「要解脫」的念頭,方是真解脫。
有人問趙州禪師:「萬法歸一,一歸何所?」
趙州禪師回答:「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領布衫,重七斤。」
咋聽無厘頭,實則有深意。
當時,禪師身穿一件在青州縫製的新長衫,長衫就是法。禪師的回答,說明任何現象皆不離「一」,萬法即是「一」,「一」也是由萬法而來。道家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謂「一生二」,實際上,一是由二而生,一不是圓滿的,一不離多,一和萬法是相同的。
真正的解脫,連「解脫」的概念也消融在日常中。
3. 最徹底的「走出來」是發現從未「走進去」,這是覺性的本來自由,就像夢中人拚命逃離噩夢,醒來才發現床榻從未動搖;陽明心學印證:「心外無物」的極致,是明白「二相」本是心體自現的漣漪,海麵何曾真正分裂?
試想一下,當您說「從二相中走出來」時,那個能說此話的覺性,可曾真正落入過任何「相」?
就好似轉身處的閃電,解脫不是從A到B的位移,而是認出「A與B」本是心光中的幻影。
所謂「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不礙白雲飛。」竹不礙流水,是流水不流,流與不流,無礙汝心;山不礙白雲,是白雲不飛,飛與不飛,幹我屁事,幹你屁事。
告一段落,週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