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二娃好朋友的媽媽在電話上跟我聊了半天,說她兒子老宅在家裏、不願出門、好像學習壓力很大。下午5點多又電話我:那孩子2點騎自行車出門了,說出去蹓躂一下,可那會還沒回,並且電話聯係不上,定位也關了。我這心裏頭開始緊張哦……娃給他打電話、發短信也都沒回音。一會那媽媽說找到他的自行車了,鎖在火車站、人不見了!我和娃都沒心思做晚飯、巴巴地盯著手機、盼著那孩子回話。等到晚上8點多,終於那孩子的媽媽回話了:他在離家一個多小時車程的海邊,他們開車去接他……我不由自主地淚奔,更難以想象那孩子父母所經曆的。
這是一個在學習上拔尖的孩子,父母都是印度人、醫生。我家娃跟他從6年前上中學起就是好朋友。他很活潑、風趣,喜歡插科打諢地開玩笑、戲弄人,但我家娃說他並不喜歡認真地交談內心的問題或壓力。盡管還不了解他出走的真正原因,但估計是跟最近考試結果有關,他應該是考得不理想。我家娃的成績斷斷續續地都出來了,但他媽媽說完全不知道成績出來了。
這孩子壓力大是跟他去年的A-level選擇有關的。5年中學後,最後兩年的A-level有的孩子會換學校,他從所在的私校換去了本地區一所非常有名的公校。那所公校光A-level課程就有兩千多學生,據說每年都有好幾十考上牛劍的。牛劍和其他頂級的英國大學都在努力提高公校畢業生和貧困生的錄取比例,所以同等條件下公校錄取也許會有優勢。當時就覺得這決定不是很明智,因為新冠疫情還在蔓延,從他家去學校要坐半小時的火車。不知道他們家是不是有經濟壓力,所以作為好朋友就祝福他吧。結果是,去年9月份轉去新學校,大部分時候是網課,就很難交上新朋友,而公校和私校在資源投入和對個體的關注方麵的差距在疫情期間更加凸顯;去年年底他全家都染上新冠……最後就是今年複活節後轉回原來的私校了,有差不多一個月的課程需要補!
他媽媽強調這都是他自己的決定。是的,十七、八歲的年輕人,強調獨立、都想要顯出他們能對自己負責,可他們畢竟不成熟(這後一點是和我家娃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他說的)。做父母的,如何在尊重娃們的前提下、參與和指導他們的決策,真的是一件需要智慧的事。
他父母都是很關心他的,媽媽還是心理醫生,可也常常在尊重孩子意願和提供指導之間進退維穀。這回也許是著急了,急切地想知道這孩子到底遇到了什麽問題,結果孩子逃出去了。也許他隻是需要一點空間去釋放壓力。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給他們時間和空間去處理自己的問題,這恐怕也是和交流一樣重要的。畢竟,成長過程中的痛他們要自己承受、心裏頭要過的坎得自己過,父母並不能替代。他們不願意說的時候,也不一定要強求知道。父母能做的,也許就是守候、用愛和耐心守候,潛移默化中,就成為了他們前行路上的安全港灣– 口頭不被承認,卻是必定在潛意識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