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代人,最初接觸遺囑這兩個字,不是在西方小說裏,就是在港澳台電影中。遺囑和我們平民百姓無關,隻是豪門貴族高牆深院之中的玩意兒,而且總是和鉤心鬥角爾虞我詐相關聯,似乎不是什麽好東西。第一次在生活中接觸到遺囑這件事,那是30多年前剛到澳洲不久。當時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有一天同事菲利普請假沒有來上班,第二天一起工作時問起他昨天去幹什麽事。出乎我的意料,這個30歲的漢子坦然地說自己去律師那裏立遺囑了,口氣之平淡就如我們說起自己去購物一般。“你去立遺囑?”我當時的本能反應是不相信,心想你年紀輕輕,連住房都是租的,你去立什麽遺囑?!菲利普則是對我的反應感到吃驚,他的回答是自己的女兒已經1歲了,言下之意現在立遺囑已經晚了一些。
從那次對話開始,我知道澳洲白人一般從有孩子那天立下自己的遺囑,因為他們覺得展望人生,隻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無疑的 - 那就是死亡,而且沒有人知道自己的死期。既然有了孩子,那就得給孩子(尤其是生活不能自立的孩子)一個確定的財務交代。像同事菲利普這樣沒有財產的工薪階層,他們通常會買人生保險和收入保險,確保孩子在自己不幸發生意外之時,能夠有保障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當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人生態度,是很震驚的。“展望人生未來,隻有死亡這一件事情是確定無疑的。”這是多麽淺顯的道理,卻平素沒有聽任何人說起,自己也從來不曾想到過。
中國文化有著諱言死亡的傳統。孔子言:“未知生,焉知死。”既然活著的事都沒弄明白,死後的事就更不可知了。連孔夫子這樣的聖人先賢都避談死亡,遑論常人。從回避死亡話題,甚至發展到不願意去想到這一點,我們在這樣的生死觀中度過了兩千多年。中國人忌諱談及死亡,更忌諱早夭與枉死,人們下意識地認為,意外不可能降臨到自己身上。記得一個在國內保險業工作的朋友曾和我聊起,上世紀末美國友邦保險來華發展,公司照搬美國人壽保險的“原教旨主義”推銷話術,結果處處碰壁,始終無法在中國打開局麵。誕生於中國本土的平安保險則深知中國人死亡禁忌的深層心理,於是他們繞開了保險控製風險的一麵,把它們包裝成理財、兒童教育金等等,這種本土化策略讓平安保險的生意蒸蒸日上。
死亡的話題可以忌諱,真正的死亡卻無法回避。終其一生,我們必將經曆它和走向它,包括至親的死亡和自己的死亡。經典心理學名著《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斯科特·派克曾言:“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在人一生諸多重大決定中,遺囑可能是唯一毫無挽回餘地的一個。它既關乎一個人最後的體麵,也是一生最重要的收官之作。但偏偏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很多人不敢也不願深想的。
中國人因為 一直忌諱談論死亡,於是常常忘記了生命的局限和人生的短促,既沒有認真考慮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沒有給後代規劃可靠的經濟保障。很多人的一輩子隻是被社會挾裹,讓物欲驅使,受生活牽製,稀裏糊塗地活了幾十年,直到不情不願離開人世的時候,才發現實際上這輩子沒有為自己真正活過。事實上,不討論死亡就無法確立人生的意義感,不能夠真正按照自己的心願規劃人生,也不能坦然自若地走向生命的終點。
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的研究證明深層次思考死亡對精神健康具有積極作用。這位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級人物,也是造詣高深的心理治療思想家認為能夠接受和麵對死亡的人,他們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他們的行為和目標與自己心中的價值更加吻合。思考死亡還會讓人認清自己,同時寬恕他人,從而更輕鬆地遊戲人間。畢竟在死亡的背景下,許多讓人耿耿於懷的事情都變得微不足道了。隻有認識到死亡的必然,才能真正活得通透、瀟灑和自如。
古羅馬政治家和哲人西塞羅,早就認識到沒有永恒的生命,同樣認為死亡存於自然之中。在他的作品中,將死亡喻為瓜熟蒂落、晝夜交替,都是自然現象。他在《論老年》中寫道:“我認為,接近死亡的‘成熟’階段非常可愛。越接近死亡,我越覺得,我好像是經曆了一段很長的旅程,最後見到了陸地,我乘坐的船就要在我的故鄉港口靠岸了。”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更是身體力行,以平靜的心態迎接大限的降臨。在智者的眼中,死亡從來不是可怕的劫難,隻是我們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歸宿。
疫情期間自駕去昆士蘭內陸旅行,在莫裏泡溫泉時,和坐在旁邊的一位大叔聊天。這位大叔約70歲,是位成功的建築商,他說自己是從有了第二個孩子時立下第一份遺囑的。隨著生意的發展和資產的增加,他每過幾年就會更新自己的遺囑。”每次坐下重寫遺囑的時候,既是對自己人生的回顧,同時也是前景的展望。“大叔說話的時候,蔚藍色的眼睛裏投射出智慧的光芒。“立遺囑時你才會發現很多東西都是身外之物。你會意識到什麽東西才是當下最重要的。”對這位大叔來說,立遺囑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通過更新遺囑,讓人向死而生,所謂“向死而生”,就是明白生與死的關係,勇敢地麵對死亡,積極地生活。參悟生死,是人類最高級的智慧。
最近讀到2023年度大陸的《中華遺囑庫白皮書》。白皮書顯示,截止至2023年12月31日,中華遺囑庫遺囑谘詢數量達478850人次,遺囑登記保管數量達311868份。《中華遺囑庫》成立於2013年,為每一個6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訂立遺囑,推動遺囑進入每個中國家庭。經過10多年的努力,“立遺囑無須忌諱,隻關乎愛與責任”的概念日漸深入人心,百姓對訂立遺囑的需求越來越旺盛,中青年訂立遺囑的數量猛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多歲的00後已經開始有人寫下遺囑, “立遺囑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以後會更加認真地活著。”這是他們的內心想法。
時代在變遷,民族在進步。現在環顧四周,反倒是幾十年前來到西方定居的國人,大部分依然因循守舊,沒有將訂立遺囑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來。以前我們很少談遺囑,一方麵是文化使然,另一方麵是時逢亂世,人人一窮二白,如果留給後人的僅僅是幾件舊家具,確實也沒什麽值得寫。但現在我們越來越多的擁有了房子、股票、現金、貴金屬、甚至古董等資產,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再說遭遇意外或者喪失意識後,誰是自己信任的代理人;如何捐出此生最後一筆善款;誰是我們最想照顧和留下關愛的人;誰又是我們不希望染指自己資產的人…… 如果沒有一份完整有效的遺囑,我們哪天離開人世之後,天知道會留給家人多少麻煩。早點立一份遺囑吧,它並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壽命,隻會讓自己更珍惜活在當下的可貴,同時讓自己的意願在身後依然得到貫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