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個人資料
南半球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坐小火車遊阿裏山

(2025-01-13 13:26:33) 下一個

今年初,美國《紐約時報》推薦2025年最值得去的52個地方,台灣的阿裏山因“搭乘古老車廂進入蒼鬱高山”而名列第19位。《紐約時報》的推薦沒有錯,2024年11月我們在台北和美國來的妹妹和外甥女匯合,北上嘉義遊覽阿裏山,是我們四人台灣之行的一個小高潮。

 

阿裏山向來是台灣最富盛名的觀光景點之一,阿裏山的森林、日出、晚霞、雲海與鐵路,並稱阿裏山的“五奇”,而這五奇中又以林業鐵路最富盛名 ,可謂國寶級的文化資產。 阿裏山森林鐵路全長71.4公裏,從海拔30米的嘉義車站曆時近5小時的車程,到達海拔2451米的祝山車站,集”森林鐵道”、”登山鐵道”和”高山鐵道”於一身。是亞洲最高的窄軌登山鐵道,超越印度大吉嶺DHR,也是最長的762mm窄軌登山鐵道。與印度大吉嶺DHR、智利至阿根廷安地斯山鐵路,為世界上僅存的三條登山鐵路。

 

 

1912 年建設通車的阿裏山鐵道,是為了將阿裏山豐富的林業資源運下山去,這是一條以伐木為主的產業鐵道。據說小半個日本的電線杆,都是從阿裏山運過去的。由於原始林已過度砍伐,自 1963 年起停止伐木,林業鐵路開始逐漸轉型向觀光鐵道發展。 阿裏山鐵路包含世界登山鐵道五大工法的其中四項,以獨立山的螺旋線與塔山前方的之字形路段,最為膾炙人口。 火車因獨立山在前無法直線行駛,因此以螺旋型環繞獨立山三圈,約5公裏,爬升200米。 另一特色是阿裏山碰壁,指鐵路以Z字形的方式曲折前進,經過三個分道時,火車就會在前拖與後推中不斷的前進;意思是火車頭一會兒在前拖,下一刻又在後麵推。

 

阿裏山鐵路在1999年的大地震中嚴重毀損,之後又在2009年的洪災和2015年的台風中遭到破壞,直到2024年7月,曆經15年修複,阿裏山本線(嘉義-阿裏山)全線再次全線貫通。小火車汽笛一響,遊客們蜂擁而至,人人都想體驗一次時光倒流,坐百年老車的感覺,火車票居然一票難求。妹妹在10月份提前2周上阿裏山鐵路公司網站購票,嘉義到阿裏山的火車票已經一搶而光。還好發現從嘉義到奮起湖還剩有餘票,趕快付款預定。這次還真靠她先下手為強,總算可以領略阿裏山小火車的大部分行程,要是按照我隨心所欲的旅行風格,我們的阿裏山之行就和小火車失之交臂了。

 

 

 

那是一個晴朗的早晨,小火車上午9點從嘉義車站準時發車,在紅色和米黃色塗裝的車廂裏坐定,前後數了一下人數,整節車廂裏隻有17位乘客,比一輛巴士載客量還少,真是名副其實的小火車。

 

這輩子出門旅行最喜歡坐火車,雖然阿裏山火車小的出奇,卻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夢幻感。聽著火車行駛在鐵軌上的喀擦聲,看著兩旁綠意盎然的樹林,呼吸著帶有微微柴油味的高山空氣,在搖搖晃晃之中,好像到了某個很遠很遠的地方。這讓我想起著名的台灣詩人餘光中,他也喜歡坐火車。在《記憶像鐵軌一樣長》一文中,餘光中說阿裏山小火車給他留下的記憶最為生動:“在阿裏山和東海岸。拜阿裏山是在十二年前。朱紅色的窄軌小火車在洪荒岑寂裏盤旋而上,忽進忽退,忽蠕蠕於懸崖,忽隱身於山洞,忽又引吭一呼,回聲在峭壁間來回反彈。萬綠叢中牽曳著這一線媚紅,連高古的山顏也板不起臉來了。”

 

阿裏山鐵路全線共有49個隧道,77座橋梁和21個車站,小火車駛過一個個車站,越過一座座橋梁,穿過一條條隧道,持續提升著高度。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車窗外的景色越來越迷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隨著列車的移動,阿裏山連綿起伏,峰巒疊嶂,浩瀚的山景猶如一幅中國山水畫卷在我們眼前慢慢打開,如詩如畫,令人心曠神怡。

 

 

 

小火車開得不快,每小時約20公裏不到,給人的感受和幾天前在福建坐的高鐵絕然不同。坐在每小時2-3百公裏速度呼嘯前行的高鐵車廂,猶如乘飛機那般,一個密閉空間將乘客和周圍的環境完全隔離。而阿裏山小火車不同,山風穿過可以打開的車窗,帶來山野新鮮的氣息,車窗外的山體和林木似乎垂手可得。雖然坐在車廂之中,卻依然感覺和周圍大山融為一體,人和大自然休戚與共。加上我們前排坐著幾個日本遊客,那斷斷續續傳來的日語,更使我們有了那種時空穿越回到百年前的神奇體驗。

 

中午時分,列車抵達奮起湖車站。因為車票的限製,我們不得不帶著遺憾的心情在此下車。奮起湖車站修築在山坡邊一塊不大的平地上,走出車站就是一條陡峭的小路,兩旁都是銷售旅行紀念品的小店。我們沒有多加停留,接著換乘巴士去阿裏山火車站,那裏是阿裏山林業鐵路的終點,同時也是阿裏山支線祝山線、沼平線和神木線的起點。

 

原阿裏山車站於1999年大地震全毀,2007年重建完工,巨大的原木支撐起兩層的車站建築,古樸莊重,目前是全台灣最大的木結構車站。周圍有著許多商店、餐廳和旅館,是阿裏山旅遊最大的集散地。我們去旅館放下行李,回到阿裏山車站,搭小火車去1.3公裏外的沼平車站。搭乘小火車的過程隻有短短六分鍾,可說是椅子都還沒坐熱就要下車了。

 

 

 

如今的沼平車站,以不用任何一顆鐵釘的日本木造技術重建,成為一座兼具功能與美觀的車站。這裏是阿裏山森林景區的起點,我們用散步的方式慢慢走向神木車站。沼平車站海拔2278米,神木車站2138米,鑒於兩地的高低差距,絕大部分遊客都會這樣走,比較輕鬆一些。步道以石板鋪設,蜿蜒於樹林之間。沿途以杉木為主要樹種,樹幹雖然不粗,不過長得挺拔高聳,密度又高,使得陽光不易透至地麵,呈樹影婆娑之姿。漫步在微涼、寧靜和清幽的山林,冰涼清新的空氣中,有著淡淡的草木和泥土的芬芳,最純淨的自然美景令人陶醉。

 

 

 

在經過一片茂密不見天日的柳杉林後,眼前出現兩個平靜無波的小水潭,它們就是有著淒美傳說故事的姐妹潭。首先看到較小的水潭是妹潭,形狀呈圓形,約半個籃球場大小。妹潭一側為日本人在 1930 年種下的紅檜林,是目前阿裏山園區內最密集的檜木群。再往前走就是姐潭,麵積要大上好幾倍。兩座潭都是由高山溪澗匯流而成,水色碧綠,毫無波粼,宛若明鏡。姐妹潭的傳說故事,講述的是山中一對姐妹愛上同一個男子,但不願彼此傷害爭風吃醋,於是分別投入姐潭與妹潭殉情。看著姐妹潭清淺見底的湖水,很難想象有人可以在此投水自盡。不過一個風景區多了這樣的傳說,倒是增加了點神祕淒美的色彩。

 

 

 

很快來到一座金碧輝煌的廟宇 - 受鎮宮,廟中供奉玄天上帝。據說1927年間,阿裏山林業工作者為求平安,向南投鬆柏嶺受天宮玄天上帝求香火,因神跡靈驗吸引信奉者;但時值日本皇民化時期,禁止台灣人建廟祀神,1948年才由當時在阿裏山的工人發起建廟,1993年重建廟宇與後殿。我們抵達時,正逢一輛白色轎車駛抵廟前停下,一位中年男性司機下車,去廟中取了一束香,用香冒出的煙霧在汽車裏外熏炙,大概是給這輛車祈福,讓玄天上帝保佑這輛車永無車禍。世界各地,人們總是不約而同祈求神靈保佑,但是如此求神保佑一輛汽車,倒是第一次看見,不得不佩服台灣人的想象能力。

 

 

我們在受鎮宮吃些零食,短暫休息之後繼續出發,去看周邊的景點三代木和香林神木。顧名思義,三代木就是三代檜木共生交錯再一起。最底部橫倒的為第一代老樹根,樹齡 1500 年;枯死後 250 年,檜木種子飄落其上長出第二代;二代木經過 300 年歲月榮枯演化,逐漸根老樹空,再度萌發新芽,長出至今仍枝葉繁茂的第三代。我們人類有富不過三代之說,不知道這檜木能不能順利長出第四代。

 

 

香林神木,舊名“光武檜”,因推算神木落地發芽的時間約為東漢光武帝年間而得其名。神木位於慈雲寺及香林國小旁,樹高45公尺,樹高直徑4.1公尺,給人粗壯厚實高聳入雲之感,為阿裏山最大巨木之一,在 2007 年正名為“香林神木”,成為延續阿裏山神木生命力的象征。神木周圍有許多遊客靜靜地席地而坐,許多人麵色沉靜若有所思,似乎在向這株千年巨樹感受歲月的滄桑,討教生命的智慧。

 

 

 

最後一段通往神木站的路,是巨木棧道,呈 S 型下坡。一路經過八-九棵高大的巨木,雖然樹齡沒都沒有香林神木那樣資深,不過同樣非常壯觀,也讓人肅然起敬。神木車站有一座木造的候車亭與島式月台,比起沼平、阿裏山這兩座車站來說,顯得相當原始,卻給人更原汁原味的樸實感。看看時間還夠,我們放棄坐車,選擇走回阿裏山車站。沿著蜿蜒曲折的小路,身旁是鬱鬱蔥蔥的大樹,樹林裏的空氣清新撲鼻,置身其間好像能夠從大自然中吸取能量,我們絲毫沒有疲勞的感覺。

 

 

第二天一早,我們摸黑來到阿裏山車站,去趕每天隻有一班的小火車,前往阿裏山海拔最高的祝山車站,去看慕名已久的阿裏山日出景觀。走出車站,爬上樓梯,來到祝山觀景台。天空已經放亮,蔚藍的天空上飄著幾朵棉絮般的雲彩。能不能看到日出的擔心,到這一刻總算徹底放下了。我們和許多遊客一起靜靜地站立著,翹首遙望東方。這時左手邊一群年輕人的對話飄入我的耳中:“我已是第三次來阿裏山了,這次總算看上了!”“這周連假才來阿裏山,大部分人都是來了兩三次才看得到。”“公司一個同事來了11次都撲空,我們運氣不錯。”最後這句話說到了我的心坎裏,我們運氣真不錯!

 

 

 

約20分鍾之後,等候的人群中傳出激動的低語:“來了,太陽升起來了!”隻見一個閃光的亮點,從巨大的黑色山體上緣躍出,帶著噴薄四射的光芒,為微冷的高山帶來絲絲暖意。晶亮耀眼的太陽,火一般鮮紅,火一般強烈。山林亮了,幽穀亮了,溪水也亮了,曠野青翠欲滴。陽光普照大地,也點亮了每個人的心,一場絢麗無比的日出將阿裏山深深地銘刻在我們的記憶之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