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布羅陀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最南端,其名源於阿拉伯語。公元8世紀初,穆薩•伊本•努塞爾統率阿拉伯軍隊入侵北非,一直打到今天摩洛哥西海岸,並任命其部將塔裏克•伊本•齊亞德(Tarikibnziyad)於公元711年,率7000精兵橫渡海峽,在強行登陸後,站在如今的直布羅陀岩山上指揮作戰,擊潰了10萬西班牙守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典範。隨後齊亞德下令在登陸處修建一座城堡。為紀念這次渡海作戰的勝利,城堡被命名為“直布爾•塔裏克”,在阿拉伯語中,就是“塔裏克山”的意思。海峽稱為“直布爾•塔裏克海峽”,英文譯名為直布羅陀。直布羅陀海峽是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樞紐,又是歐洲大陸和非洲大陸幾乎觸手可及的交通要道。426米高的直布羅陀岩山在平坦的西班牙海岸邊拔地而起,像巨人般的俯視著周圍的一切。
雄才大略的英國人在1704年一踏足此地,便清楚地認識到直布羅陀在其世界戰略中無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英國人來了,就再也不走了。他們將這塊才5平方多公裏的彈丸之地經營成了一個固若金湯般的堅強堡壘。300多年來,曆盡圍攻堵截,戰亂滄桑,米字旗始終飄揚在直布羅陀岩山的頂部。
10月23日我和妻子搭乘早班渡輪從摩洛哥回到西班牙,在阿爾赫西斯港(Algeciras)乘公交車隻要1個小時就到了大名鼎鼎的直布羅陀。走出汽車站3分鍾不到,巨石嶙峋的直布羅陀岩山就霍然挺立在眼前了。雖說岩山才海拔400多米,可在海平麵的襯托下,這岩山顯得格外的雄偉壯觀。
隨著川流不息的人流,步行10分鍾不到就是直布羅陀海關了。出人意料的是,這本該戒備深嚴的軍事重地居然門戶大開,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地走進走出,連護照都不用出示。在我的要求下,海關關員才有些免為其難地在我們的護照上蓋了入境章留作紀念。
過了關,穿過橫在麵前的飛機跑道,就到了岩山的腳下了。巨大的岩山大約占踞了整個直布羅陀4/5的地盤。沿著岩山角向右走,就是直布羅陀的市中心了。英國特色的炸魚薯條的香味隨著海風陣陣飄來,靠左行駛的車流,英語的路牌和廣告,加上路邊紅色的郵筒,使人感到仿佛又回到了熟悉的澳大利亞。直布羅陀沒有參加歐洲關稅聯盟,是個免稅天堂。許多遊客熟門熟路一頭就紮進了百貨商店,這些人大部分來自鄰近的西班牙。煙,酒和電器是他們采購的重點。
我們對購物不感興趣,目標是這座300年都攻不破的堡壘 – 岩山。穿過購物區,走過一些城牆般的要塞建築,就是登山索道站了。站前約100米的地方,一個中年漢子正嚷嚷著在招徠客人,他們是一群自發組織的當地居民,開麵包車送遊客上山遊覽。收費和登山纜車一樣,好處是他們不僅僅送你上山,還帶你到山上的每一個景點,並全程講解。我們一聽有這等好事,那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的司機名叫阿瑟,紅紅的大臉盤,高高的個子,60來歲的樣子。他是退休之後再出來做事當消遣的人,十分健談。他把個人的經曆和直布羅陀的傳奇講得引人入勝。阿瑟的父親年輕時隨軍來到直布羅陀,母親則是來自當地已經定居多代的家庭。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黑暗的1941年,希特勒德國肆虐歐洲大陸,西班牙的佛朗哥也蠢蠢欲動。英國人疏散了直布羅陀基地上所有的婦孺老幼,阿瑟的媽媽在撤退的軍艦上生下了他。直到戰爭結束後的1946年,已經5歲的阿瑟才隨母親回來和父親團聚。歐洲的大戰結束了,但直布羅陀仍不太平,西班牙從沒有放棄收回直布羅陀的努力。從1967到1985,直布羅陀的陸地邊境被封鎖達18年間之久,當地居民的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必須從海外運入,連飲用的淡水也不例外。
驚心動魄的曆史,在久經滄桑的阿瑟口中娓娓道來,是那樣的心平氣和,仿佛他隻是在敘述往年的家庭瑣事。唯一使阿瑟在回憶中動了感情的是:在1969年,當地約15000居民舉行公民投票來決定直布羅陀的前途時,居然有44人投票希望歸屬西班牙。“這麽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找這44個人,可就是找不到,他們一定已經在監獄之中了。”麵容祥和的阿瑟說到這兒,有些咬牙切齒的味道了。
話語之間,阿瑟的麵包車已繞著盤山小路,來到了山頂的一個觀景台。在藍天碧海之間,海峽對岸摩洛哥的西乃山清晰可見。古羅馬人認為直布羅陀岩山和西乃山分別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兩個枕頭。這兩個枕頭相距約20公裏,之間的海峽很深而且水流湍急,豐富的食物常常引來成群的海豚和抹香鯨。海峽的上空則是候鳥遷徙的必經通道。今天向上看不到什麽過往的飛鳥,向下可以看到5條鯨魚深黑色的背影在左前方碧藍的海水中時隱時現。清涼的海風迎麵吹來,放眼四望,從左向右地中海,北非摩洛哥和大西洋曆曆在目,罕世的美景令人心曠神怡。就是這樣的片刻,讓人留下終身的回憶,也讓旅行變得如此的迷人。阿瑟催了好幾次,我們都久久地不願離開。
上直布羅陀岩山,第一是居高臨下觀景,第二是看當年英國人挖的隧道。為了在這塊孤懸海外的彈丸之地站住腳,英國人在山腳修了不少城牆和炮台,在山頂建了觀察哨和雷達站,還在半山腰挖了許多隧道,長度多達近60公裏。現在當局開放了一小部分供遊客參觀,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1779 - 1783年大封鎖期間,完全用人工挖掘的那一段。在岩山半山腰沿大陸的那一邊,200多年前的英國人硬是用雙手,在岩石2 - 3米深處一寸又一寸地鑿出了一個完整的隧道防禦體係。每隔20米左右,隧道會向外打出一個窗口,黑森森的大炮在這兒伸出了自己猙獰的嘴臉,無情地俯視腳下的西班牙領土。除了炮台,隧道裏兵員宿舍,指揮中心,軍火和食品倉庫,甚至醫院一應俱全。這一切在當時構成了一個世界上最堅強的防禦體係,以致在西班牙人中流傳有“像直布羅陀那樣堅不可摧”的成語,來形容任何難以逾越的障礙。
岩山頂部另一使人流連忘返的景觀是那成群的獼猴。這些非洲無尾獼猴的祖先,是300年前第一批登陸的英國水手從摩洛哥帶來的寵物。在1779 - 1783年的戰爭期間,當敵人試圖偷襲時,這些獼猴曾向駐守的英軍發出預警的叫聲。使英軍有備而戰,立於不敗之地。隨著歲月的流逝,獼猴們的傳奇故事在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口中流傳。也不知從什麽時候起,這些獼猴已不僅僅是寵物,而成了英國人的吉祥物和守護神了。“一旦這些獼猴全部消失,英國人就會失去對直布羅陀的控製。”漸漸成了當地英國人難以擺脫的一種迷信。對此就連老謀深算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也不敢掉以輕心。近幾年解密的英國二戰時期的機密檔案中清楚記載著:當年丘吉爾曾正式向直布羅陀殖民地長官下令,“獼猴的數量至少要保持在24隻,應立即采取行動將這一數字維持下去。”因為丘吉爾知道,在那艱難的戰爭歲月裏,這些小小的獼猴維係著直布羅陀的人心士氣。
和直布羅陀一樣,獼猴們經受住了戰爭的洗禮。戰爭結束了,當地的獼猴監測製度卻維持了下來。直布羅陀的官員需每6周向倫敦上交獼猴的情況報告,內容包括每隻猴子的姓名,年齡和健康狀況。政府還同意每天為每隻猴子提供9便士的津貼,以保證它們的“基本生活水準”。在戰後的和平環境裏,獼猴的數量逐年上升,目前已近200隻。為獼猴采取避孕措施被提到了當局的議事日程之上。
阿瑟常年帶人上山遊覽,許多猴子都和他很熟。一看見我們坐的麵包車出現,猴子們就爭先恐後地跳上車頭和車窗,有幾隻猴子甚至爬進了駕駛室。眥牙裂嘴得向阿瑟要糖吃,要求倒也不高,一顆小小的彈子糖就可以打發一隻猴子。我的位子在前排,阿瑟的旁邊。一隻猴子索性爬到我的肩上等它的那棵糖。剛剛在陰森的隧道裏體驗了直布羅陀充滿了“鐵和血”的曆史,現在人和動物之間這種親密無間的關係就更加顯得讓人感慨萬千。
太陽漸漸西斜,我們來到了岩山頂朝向大陸的那一麵。西班牙那邊鄉鎮上的車來人往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就連西班牙通往北非的門戶阿爾赫西斯港也完全落在視線之內。控製了岩山,在這兒架上幾門炮,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控製歐洲和北非,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間的交通。正是因為直布羅陀占據了這種舉世罕見的重要戰略位置,才造就了它300多年的傳奇曆史。
山腳下,直布羅陀鎮高樓林立。靠海邊的一麵,5 - 6架起重機伸展著長臂忙碌著,看得出這兒的城市建設正方興未艾。因為土地有限,隻能一邊填海一邊造樓。阿瑟介紹說:隨著世界形勢的緩和,英國人在1991年撤走了最後一個營的陸軍。直布羅陀從戒備深嚴的軍事基地成功地演變成了著名的旅遊勝地,近年來直布羅陀大力發展銀行和博彩業,以免稅的措施,豪華的賭場和旅館,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富豪來此避稅和博擊人生,少數富起來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地將眼光投向此地。直布羅陀經濟發展的勢頭強勁,不但完全解決了當地居民的就業問題,還雇用了不少臨近的西班牙人。
下午5點多,我們隨著下班的西班牙雇員的人群走出直布羅陀。因為語言的限製,不能了解一下這些在歐洲最後一塊殖民地工作的西班牙人的真實感受,是今天唯一的遺憾。對驕傲的西班牙人來講,這塊殖民地的存在實在是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直布羅陀歸屬的最後解決仍然遙遙無期。眼下雙方能互撤軍隊,開放邊境,讓人員和物資自由流通,互通有無,大概已是在現實條件下最為理性的選擇。也許台灣海峽兩邊的人們都可以從直布羅陀得到一些啟示,使僵持的局勢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