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幾十年的經濟改革,中國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站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成為世界舞台的主要玩家之一,與昔日備受欺淩的悲慘境遇不可同日而語。全球化進入了新的世紀,由於文化與曆史的原因,對中國社會的質疑不絕以耳,眾說紛紜,說白了,中國似乎站在了十字路口,中國何去何從。這是一部對宗教,意識形態思想,中國傳統文化與曆史,以及未來發展進行思考的雜思錄,分十一個章節對一係列的社會文化問題與價值進行分析思考,人類所有社會現象包括價值都是本質的表現,社會的本質就是生命,隻有生命的本質能夠回答所有這些追問。
第一章《生命與自由》,分析生命的本質,生命的自然屬性生存與記憶,生存與記憶互為基礎,是生存與繁衍的根本。記憶又分為物種基因記憶,家族基因記憶,個體生命記憶,這些記憶的相互關係構成生命適應環境與進化不可或缺的不同環節。生命自然屬性衍生其他的相關屬性,自由是生命的衍生屬性,生命本質追求利益的必要手段。對利益的追求促成群體與社會的產生,與群體與社會相關的秩序文化都是生命追求最大利益的必然結果。秩序文化思想等一係列精神意識現象都最終以生命的本質為基礎,這個本質就是生命都是物質的,物質的生命最終以利益為依歸。宗教與意識形態價值本質都是生命本質追求利益的意識化抽象化精神化。
第二章《意識形態與批判》分析宗教與意識形態都是特定的社會物質生產與社會文化的產物,既是時代與社會的進步,又具有特定的社會與時代的局限,同樣不論自由主義,自由民主意識形態,還是馬克思主義都有時代的局限性。生命為追求最大利益而組成群體與社會,所有社會文化現象,包括宗教與意識形態思想也最終以利益為依歸,利益同樣是意識形態價值的基礎與本質。對生命的物質本質而言,隻有普世的利益,沒有普世的價值。
第三章《蘇聯成敗》,對蘇聯從革命成功到解體的過程進行簡要分析,許多對蘇聯解體的分析往往以意識形態價值為基準,也普遍帶有意識形態思想意識的偏見,將意識形態價值作為社會與個體生命的唯一標準,忽略了社會改革的本質,以及社會權威與文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與引導作用,過於強調意識形態的主動作用,忽略了社會權威與利益對社會變革的引導與規範作用,以及最高權力樞紐在社會變革中的關鍵作用。
中華民族近代所遭遇的苦難與艱辛,凡炎黃子孫無不憤然,然而華夏大地所遭苦難乃時代偶然,還是民族文化之必然,眾說紛紜。據說中國曆史存在四大必須解讀的問題,其一,中國為什麽未能在西方之前實現工業化。其二,不僅未能在西方之前實現工業化,西風東漸,工業化進程累遭挫折而落後於日本,中華民族幾遭滅頂。文化是一個社會亦或國家民族的靈魂與根本,中國傳統文化鑄就著中華文明的根本與中華民族的性格,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文明與民族命運的深刻影響,也埋下近代悲劇的種子,是中華文明與工業化失之交臂必然存在文化的因素,文化不僅是一個社會的基礎,對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曆史與文化文明的國家,隻有文化才能說明其文明競賽中落後的根本原因。其三,中國革命成功之謎,革命累遭危難,卻又最終破繭而出,中國革命的成功,不僅改變了中國走向現代化,乃至中華文明複興之路,更由於中國的超大體量,也必將對未來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其四,相較於全球許多發展中國家或經濟體改革的失敗,中國改革開放何以獲得舉世矚目的成績。
第四章《中華傳統人文基因》分析中華傳統社會的人文基因與社會物質生產環境,古老並延綿數千年的農耕文明奠定了氏族家庭為紐帶的社會結構,滋養了中華傳統社會的人文與民族性格,以及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集體主義精神,集體主義是中華文明累遭磨難而又能涅槃重生的活水源頭。而在文化思想方麵,作為中國主流宗教思想的道教與佛教屬於多神教,在宗教思想屬於巫文化與多神教的思想曆史時期,儒家思想受權威欽點而成為社會主流的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禮製德治仁治實質上就是人治,本質上是以君為本,天下安危係與君王個人品性好惡,實為長治久安的重大危機。儒釋道與農耕文化相互交織形成中華傳統文化的人文思想與倫理道德基礎,也是數千年保守與不求進取的文化思想根源。
第五章《中華傳統社會的命運》,闡述人類社會由原始野蠻走向文明是暴力文化與法理文化的平衡,中國傳統社會的權力本質與結構,也有曆史與思想文化的原因,暴力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在根本的基礎,中國一直無法擺脫暴力文化的桎梏,中華傳統社會與人文思想一直在暴力的陰影之下,這不僅妨礙了中華人文思想的健康發展,也使中國傳統社會陷入周期性的皇朝顛覆興替的命運,其根本原因就是暴力文化的危害。傳統中國曆史反複再現的現象的文化根源,暴力文化對中華人文的戕害。
第六章《人類不同思想曆史時期》分析人類曆史走過了四個思想曆史時期,分別為巫文化,多神教,一神教,與意識形態思想時期。一神教開啟社會共同價值的先河,為社會文明築起第一道思想價值平台,而意識形態思想理論是現代社會的基礎。中華文明曆經數千年之發展仍停留在巫文化與多神教混合的曆史時期,儒釋道作為中華文化的根本與主流並不具備完整健全的社會文化與思想功能,中國傳統社會未能孕育出健康的思想文化,戒除改變叢林暴力文化對社會文明之荼毒,且依附於皇權暴力,社會思想萎縮,中華文化文明失去新思想之引導,無法跳出皇朝興替的怪圈,暴力文化實為中國傳統社會萬惡之源。文化是一個社會承先啟後的模板與平台,儒釋道從思想成果與思想方法上都不足於作為承托中國傳統社會走向未來的台階與抓手,也回答前述第一個問題,中國傳統社會無法以自身內在思想文化獨自走向工業化。
第七章《近代中國之道路》,探究其二其三及其四問題之答案。在西方列強艦船利炮的陰影下,工業化就是救亡圖存之路,然而中國社會現代化之路充滿艱辛磨難與挫折,在工業化的進程中又落後於日本,使中華民族落入進度最悲慘的境地,其中也同樣有著內在的文化的必然。中國走不出皇權末期社會與權力重組的宿命,清末皇朝權力中樞與社會脫節,喪權辱國,苟延殘喘,社會朝野萎靡不振,致使工業化延宕。工業化之路必然首先是權力重組之路,也就是改朝換代之路,辛亥革命是社會文化的曆史必然。辛亥革命之後走過戰亂的曆程,這一曆程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基礎。中國近代國家曆史人物對中國社會的深刻影響,. . 而中國革命的成功不僅有著中國社會特有的曆史與文化因素,特定的社會領袖人格與能力對社會與革命的發展無疑同樣具有重要與關鍵的作用。
中國是一個具有長期人治文化與曆史的社會,具體時代的社會領袖對相應時代與社會的發展都有著深刻的個人印記,甚至鑄造了特定的時代。分析中國革命與改革開放能夠獲得成功的原因,強有力國家政治領導集團,講求服從與協調的社會文化,其中也包含著傳統文化所起的積極作用,中華傳統文化的作用也不總是負麵影響,也有相對積極的因素。中國社會具有的無與倫比的其他社會與文化所不具有,卻又被忽略的超強社會軟實力,這種軟實力與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同樣是中國社會經濟迅速崛起的關鍵因素。傳統是文化文明的根,善用傳統文化,揚長避短,是中國這樣一個古老民族與文明必須接受與麵對的問題,簡單的肯定與否定都不利於民族文化的延續與發揚光大。
第八章《何去何從》闡述實現工業化的中國走到十字路口,何去何從,超大的體量,中國的抉擇無疑將影響世界的未來。再度檢視意識形態思想意識對人類社會進步與文明的影響,無論是宗教還是意識形態思想價值僅是特定曆史時期產物,都有一個從社會進步的抓手與台階到成為文化思想桎梏的過程。同樣不論是自由民主還是馬克思主義對人類後工業化時代的社會問題與矛盾都過於理想與簡單化,顯露出明顯的工業化時代曆史局限性,意識形態與社會現實存在不可跨越的鴻溝。意識形態遭遇的是生命本質的根本問題,思想精神價值是意識形態理想的依托,而生命的物質本質是生存即利益,意識形態價值遮蔽了生命的物質本質,這是意識形態對社會誤導的根本原因。
第九章《中國體製》闡述現代中國體製的基礎與文化曆史傳承,與民主體製的比較與優劣。中華民族的最大利益是一切改革的根本標準,這個最大利益就是國家的統一穩定,社會的有效治理,平等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民主帶來社會群體與地區的利益衝突,必然觸發的社會危機,損害中華民族最大利益。曆史文化與國際環境決定一個強大的政治集團或黨的領導是中國最大利益的根本與保障。
第十章《未來中國的三種可能發展》闡述中國社會未來的可能三種發展,第一種可能,堅守既定意識形態,將科技進步與民生作為第一考量,一條保守與穩妥的路,以中國傳統社會朝代之時運周期,老船新海,航行兩百年亦是可期。第二種可能是走民主改革之路,然而文化與利益的衝突,外部勢力見縫插針,覬覦挑撥擠壓顛覆,這是一條自取滅亡之路,蘇聯是最佳例子。第三種情形就是在左右兩種意識形態思想理論之間走一條適合中國文化與社會現實的道路,而選擇的標準不是所謂的意識形態價值,而是社會大眾利益既是中華民族的最大利益,意識形態僅能作為提示方向與危險的航標,而不是前進的目的地。讓社會改革回歸生命與社會的本質,最大利益。公開透明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民意監督精英決策是達到社會最大利益的手段,也符合中國社會文化與傳統。
第十一章《理想中國》,中華民族的複興就是建設一個理想的中國,思想是一切人類文明的基石,文明與文化的核心。中國的複興不僅是文化大國科技大國,更是一個思想大國。然而思想是中華文化之短板,中華文明之痛,中華民族曆史的周期性顛覆與近代之悲慘遭遇就是思想缺失之必然。實現工業化並站上世界舞台成為焦點,既是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努力,也是吸收消化西方人文思想的成果,認為中國人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今日之成就是不客觀與危險的,如果沒有西方工業文明與社會思想之引導,中華文明可能仍然在周期性的怪圈中徘徊。中國不能依靠現有思想一蹴而就,思想是中華民族複興必須補上的一課,沒有思想的大國充其量就是一個土豪,與曆史上的皇朝盛世並無本質不同。思想大國的基礎首先是思想的自由,解脫舊傳統文化與意識形態思想理論的束縛,然而自由思想同樣需要底線,這個底線就是維護中華民族的最大利益。自由思想需要健康的思想批判文化,寬容的社會環境,這些都是中國社會與文化所欠缺的,中國社會需要培養健康的思想批判文化。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與後工業時代,所有社會都需要強有力的政府進行協調社會各方麵的協作與利益,而中國得天獨厚,無論是社會現實與曆史文化,集體主義是中國社會寶貴的文化資產,將使中國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進程中處於有利地位。
本書文字章節或顯粗糙鬆散,拖遝,甚或離題,卻不同於普遍流俗,非黑即白的思考,希望以獨特的視角與思想方法,喚起對中國社會何去何從的思考。不論人們願意接受與否,中國傳統社會累累在皇朝顛覆的周期中徘徊,無以自拔,近代又幾遭滅頂之災,這都是文化與思想的缺失所至。中華民族曆盡災難,對文化與思想的欠缺,仍然缺乏痛定思痛的反省精神與深刻反思之批判。得過且過無疑是我們民族文化之弊習,既有文化思想之弊端,也有社會環境之局限。一個偉大的民族應該是胸懷廣闊之民族,這也包含對世界先進文化,包括西方思想文化的學習與吸收。改革開放幾十年,中國終於站上一個新的台階,一掃近代以來的陰晦之氣,然而中國應該認識自己的不足,即文化思想的不足,中國能夠取得社會工業化即改革開放的經濟成就,離不開西方文化思想的引導,吸收理解融會貫通西方文化思想無疑會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與思想開拓更為廣闊與深遠的視野。思想需要批判,失去批判的思想也許是活知識,卻是死思想。有興趣者不妨留下評語或評判,做為思想相互激蕩的激勵,謹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