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一件十分罕見的寶物,整體表麵呈現奇怪的紋飾,說它似乎規則吧,是因為其內含物大都俱多角形(五角星最多)的空心圓柱狀或類似圓柱狀結構,甚至還有網狀或蜂窩狀結構,排列緊湊;但又可以說它更像雜亂無章的隨機圖案,因為各個圓形截麵大小不一,各個圓柱的方向亦各不相同,沒有規律可循,有些還呈褐色或粉紅色,如下附的局部照片所示,實令人費解該石源自何處。城裏若有相關的專家,如地質學專家看見了此文,還望賜教一二 ,謝謝!
圖一,放大的布丁石局部;圖中近中部的最大的褐色類圓璧最長直徑處是1.5厘米。
根據一般的認知,這類岩石或玉石通常有一個比較流行的名稱:布丁石(Pudding stone)。據Wikipedia,布丁石,也稱為梅子布丁石,是一個流行的名稱。適用於由明顯圓形鵝卵石組成的礫岩,其顏色與周圍更細粒的、通常是沙質的基質或水泥的顏色形成鮮明對比。圓形鵝卵石和鮮明的顏色對比使這種類型的礫岩看起來像聖誕布丁。
布丁石有不同的類型且具有不同的成分、產地以及地理分布。而各個地點一般都是由不同材料組合而形成各種花紋或結構不同的布丁石。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紅碧玉、黑燧石、白石英岩、赤鐵礦和半透明石英等內容物是最多見的。在極少數情況下,人們還發現了含有鑽石、黃金和其他寶石,但這些往往是少之又少。另外,這些石頭在高溫高壓的狀態下才能粘合在一起的材質也各不相同。但所需要的主要物質是它最初必須是沙質材料,猶如水泥。目前,已經發現了帶有白色、棕色、黑色和紅色然後結合各種內含物料的布丁石。
一般認為,布丁石至少在230億年前開始形成。想象一下,最初開始於一個快速流動的溪流附近,各種類型的鵝卵石在急流中被衝來衝去或者滾來滾去(各種有銳角的石塊本身也可以因為這樣的反複互相衝擊而形成鵝卵石)。這些鵝卵石包括紅色和棕色碧玉、赤鐵礦、燧石和石英等寶石,以及該區域的其他寶石。隨著天氣的變化,其中一些鵝卵石後來全部被混合在一起,並沉積在河床的溝槽中。當水流已經減慢,一些較重的石頭落入沙質沉積物中;當許多溪流和河流幹涸,留下了岩石。又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冷熱的變化最終導致沙質沉積物變硬。當它這樣做時,鵝卵石被困住,最終被現在的堅硬沙子粘合在一起。壓力和熱量大約在這個時候發生。這導致整個結構變成石英岩,一種非常堅固的材料。
在冰川時代來臨,石英岩地層凍結在冰川中。隨著時間的流逝,地球開始變暖,那些冰川掙脫了束縛,開始與再次流動的河流一起旅行。被困在冰川中的布丁石就一直行進,直到冰融化到足以讓它們落到地上,再次自由。但到那個時候,已經開始有人類。 據信,這一事件在世界各地都發生過,而每個發現布丁石的地方都是河流翻滾、高溫、凍結和融化循環的產物。
但現在的疑問是,就如圖所示的布丁石結構切麵所呈現,其內含物(圖中疑是空心的淺色或紅褐色的圓形或類圓形物質)基本上都不是屬於實性的鵝卵石,雖在放大鏡下看也類似石英材質,但其形狀又似乎是來自於一度有生命的卵狀或圓柱狀海洋生物,即完全和鵝卵石不是一個屬性的物質。這種布丁石又是何以形成以及形成的年代呢?這應該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
回到所收藏的寶物,這是一件清代的用布丁石雕琢出來的鼻煙壺,見下圖。
圖二,布丁石鼻煙壺,高約7厘米(含蓋)
古代用布丁石製作的鼻煙壺存留到現代並不少見,但用這種含有古生物化石的布丁石來製作的鼻煙壺卻非常罕見,它很有可能就是一件孤品。雖然我們知道該鼻煙壺出自清代中國,但該鼻煙壺所使用的布丁石料出處卻無從考證,除非在中國的某一處有類似的布丁石存世,值得專業的考古學、地質學、古生物學、材料學以及人文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