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據考證,初始於唐代。河南鞏縣窯燒造了我國最早的青花瓷,青花料為波斯地區進口的鈷藍料,唐青花燒成的溫度平均在1250攝氏度。
在宋代,青花也有燒製(注:因為沒能發現實物,故當代的結論對此尚有爭議)。根據民國出版的由吳仁敬、辛安潮所著的《中國陶瓷史》一書說,“釉裏青,為宋代最大發明。阿拉伯人販來蘇門答臘之蘇泥,檳榔嶼之勃青,印度之佛頭青,畫花紋於薄質之泥坯上,再施一層薄釉,使成為美麗絕倫之青花。”又說,“其法始於宋代何年,不能的考,但大觀政和時,則確已有此種作品之製造,可謂為宋代瓷器之特色。”
元代朝廷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經景德鎮陶瓷研究所鑒定,元代窯爐高效,改良後的窯爐使熱的利用率高,燒成溫度可達1350°C。
高溫環境下燒出的元青花胎土瓷化程度高,堅白硬朗。同時由於蒙古帝國的擴張,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空前便利,從西亞傳入的進口鈷料,即蘇麻離青的使用,使燒製的青花瓷發色藍豔鮮明。成熟的青花瓷在元代問世,並風靡於世。尤其到了元代後期,官窯、民窯競燒,不光是內銷,還大量出口外銷東南亞、歐洲等地。
元青花紋飾的總體特征並非都是我們印象中的繁縟和華麗,而是對不同的使用地區分別有進行繪製:有的繁縟精致,有的簡約粗放。其紋飾的裝飾題材可謂豐富多彩,即繼承了宋以來的瓷器裝飾題材,還從其他工藝美術品種中汲取營養,取材範圍廣泛,不限於遼闊的中原,還受西亞等地區的影響。元青花主題紋飾按內容可分為三類, 即植物、動物、人物,或單獨使用,或搭配使用。元青花中的高足碗、高足杯等器型,就比較適宜元代的遊牧生活,便於在席地而坐或騎馬時抓取或握拿。
據研究,放大後的元青花鈷料呈相表麵特征十分鮮明。在肉眼不能辯別的極細微處,就能顯示出高鐵低錳鈷料所特有的錫光和鐵鏽斑現象。這種現象,使元青花在鈷料呈象具有流動性,鮮活性和生命力。除了明早期永宣青花器上有類似的特征外,在其它各朝的青花瓷都沒有相同的症貌。這一特點決定了元青花特有的審美特點有超然脫凡,無拘無束的寫意風格。此外,元青花也開創了一筆點畫之繪畫技法,且運用得極為成功。一筆點畫作為青花技法中最簡單但也是最考驗畫師功夫的技法,雖不需要工筆勾勒,也不需要輪廓強化,而是畫師本身的經驗與筆力,一筆下去既要瓷器整體的風韻,也要輕重濃淡兼顧。隻有筆畫自然,大小和宜,同時兼具一筆畫的簡約優美,才能符合元青花清秀雋逸的風格。
元青花鈷料的“高鐵低錳”特征源自西亞的鈷料。從鈷料的呈色來判斷用西亞進口料的元青花器,是目前能用的最為直觀與簡便的方法。當然,在元代所使用的青花料,除了進口的蘇麻裏青鈷料,也有使用了其它的青料報道。而現代仿品使用的往往是純淨的化工料,它燒不出元青花所能呈現的“鐵鏽斑”征象。若有,也是人為地刻意所作,看上去很不自然(如圖五所示)。
一般來說,元青花瓷器(主要是指出自景德鎮的元青花)具有如下特點
上述特點可以在本人有幸收獲的兩小件元青花器皿上得到驗證,如下麵係列圖示。
圖一:元青花小罐
圖二:元青花一筆畫法及“墨”重處的鐵鏽斑
圖三:元青花高足杯
圖四:元青花局部橘皮紋及青花串珠現象
圖五,仿品元青花,呈現刻意的錫斑和串珠現象
元代景德鎮燒造的青花瓷在中國陶瓷史上擁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明清青花瓷發展的先導,也是古代製瓷技術與工藝的結晶。元青花的生產時間隻有短短幾十年,國內外傳世作品數量亦不多,國內窖藏、墓葬、窯址出土十分有限,因此尤顯珍貴。吾等有生之年若能擁有一件,也實屬幸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