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前,在一個無底價起拍的Estate網拍上看見一幅精心繪製的但破舊不堪的紙質大幅女性肖像畫立軸(如下圖所示)。當時根據該肖像形貌、色澤及畫軸開裂程度等特性,當即判定,該幅畫像年代不會少於數百年,很有可能來自明代。為了擁有和欣賞該古畫,更為了保護、搶救古物,傳承中華文明,就決定出手將它收入囊中,但意想不到地是最終隻是以近百刀的價格拿下了該畫軸(也算是撿漏了吧?!)。
實際上,到手後的畫軸破損程度遠比照片上顯示的還要嚴重的多,令人大傷腦筋。該紙質肖像畫軸已經沒有了天杆(畫軸上端用來係繩便於懸掛的圓木杆),天頭也破損嚴重或大片缺失,整個畫心及覆背也極其脆弱,隨便動一下卷軸(地杆),就會有細碎的紙片掉落,或者開裂處繼續擴展撕裂。有些原來的破裂處,也許在很多年之前,這幅畫就已經被之前的收藏者打過“補丁”(用膠帶粘過),如今隨著歲月的消逝,膠帶下也早已與紙麵脫裂,無助於保持畫軸的完整,並在紙質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好在整幅肖像還基本完整,除了個別地方有一點點缺“肉”,極大部分的畫心還算完全。
那麽,如何對該畫軸進行修複,並且以後可以對畫軸進行隨意地觀賞和保存呢?因為本人並不是古畫的修複或修補的專家,沒有受過專門訓練,所以決定隻是在自家對古畫的修補技術基本原理的理解基礎上用簡易的方法對該畫軸進行加固,而那種專業的往往是需要經過脫胎換骨似的大幅修複手法本人沒有條件來進行。或許,等若幹年後,如有必要,就讓有專業的修複人士再來進行了。
下麵是對該古畫進行加固和修補的方法:
- 調製漿糊:常溫下按大約一比四(體積比)的比例將澱粉(starch)與水在鍋內混合(最好用純淨水或蒸餾水)調勻,然後在持續攪拌的條件下在電磁爐上慢慢加熱,使漿糊慢慢變稠(漿糊顏色亦逐漸變透明),猶如中國廚藝的勾芡或上海話中的“汁泥”後獲得“漿糊膠”,形似軟軟的果凍(jelly)。將該jelly轉移到合適的容器後放入冷藏備用。(注:用Starch製作漿糊粘接後,該粘接麵可逆,用水浸泡後粘接會脫落。即日後若有需要,對畫軸可以重新再進行專業修複)
- 加固用紙:選擇用於繪畫的宣紙或者其它合適的薄紙,先用來對畫軸的開裂處肖像之背麵進行拚接和加固,我稱之為上Bandaid。因為該畫軸的開裂處麵積彌漫並多重,所以這個拚接活不能操之過急,得慢慢來,必須得等上一次的拚接麵幹了以後再進行第二處。不然,因為處於濕性狀態的修補用紙沒有強度,稍一觸碰,也會斷裂,使完成的拚接前功盡棄。
- 上Bandaid:取一塊之前準備好的漿糊凍,放入一些水後徹底調和(稠度根據個人preference,以形成可塗刷的液體為宜),使膠凍徹底溶化水中,沒有顆粒感後就可作為漿糊(也可使用過濾方法進行配合,收取無顆粒漿糊,可以減少調和熔化的時間)。然後,將薄宣紙剪成一塊塊大小合適的紙片或紙條, 在其麵上塗布漿糊後在畫軸背麵的開裂處進行拚接和粘貼,使其幹燥後,再進行第二、三,,,(拚接時為防止畫軸移動,應該使用一些底麵平整的器物,如鎮尺、厚重的書本等具有一定重量的物件對拚接表麵進行鎮紙)。因為畫軸破損實在過於嚴重,在經過細心拚接後還是在肖像畫正麵留下了有細縫的遺憾,但應該不影響對該畫的藝術欣賞。
- 背麵加固:等畫軸的所有破裂或缺損處在背麵進行補缺和拚接後,再用一整張(或數張拚接)厚一些、強度高一些的用紙再進行二次裱褙,對整張畫進行加固。因為加固用紙比較厚,所以所使用的漿糊應該調得厚一些,以增加粘接強度。
- 天杆修複:采用一段截至自家竹園裏的青竹用作天杆,這樣可以質輕一些。將長出的一段新裱褙加固用紙在塗布漿糊後把竹製天杆包裹卷入,待徹底幹燥後,畫軸修複就算完成,然後就可以隨意打開或卷閉肖像畫而不用擔心畫軸再破裂。
通過對該畫像的研究,包括其服飾的特點,紋飾的特征,用彩以及人物的年齡表現等等,可以初步確定該女性應該是一位明代時期的皇太後或者皇後。因為穿有立領的服飾,這又將該女性的年代聚焦到明代晚期,即嘉靖年(1521年)以後,可能就是萬曆皇帝的生母,明代的最後一位皇太後。此外,因為該畫軸可以被保留至今,也很有可能該女性就是傳說中的被整個清代帝皇們二百多年來一直供奉和祭拜的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太後,因為她曾經說服了萬曆皇帝把被俘的清朝始祖努爾哈赤釋放。
“大外宣”啊,傳承文化。見識了你的皇太後,還萬曆生母呢。最後一句是關鍵啊,我學到了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