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世紀末,歐洲爆發了追捧來自東方的“瓷熱”,王室們以及富商都被收集和使用亞洲瓷器的熱情所吞噬。因為當時從遠東以高昂的代價運來的中國和日本瓷器的價格都非常昂貴,所以擁有它們就被視為聲望和品味的有形標誌。瓷器甚至在當時被稱之為“白金”,被認作是18世紀歐洲最珍貴的材料之一,隻有非常富有的人才能買得起這種極其易碎材料製成的物品。
中國人都知道,帶有瓷器屬性的瓷是在東漢時期開始在中國發展起來,但其配方一直是一個嚴密保守的秘密。直到近1600年後的18世紀初,在經過多次實驗後,歐洲的約翰·弗裏德裏希·博特格(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才發現了製作真正硬質瓷器的含有高嶺土的神奇配方(注:在中國的曆史裏,說是由西洋傳教士從中國偷盜而得之),並在1710年在一個德國的小鎮名叫梅森(Meissen)的成立了梅森工廠來進行瓷器生產和研究。還有一位名叫埃倫弗裏德·瓦爾特·馮·茨欽豪斯(Ehrenfried Walther von Tschirnhaus)的陶藝家也因為發現了製作硬質瓷的秘密(技術),這是一種在中國和日本以外沒有人知道如何製作的精美瓷器。結果,梅森一炮打響,很快就取得了成功,而且也變得很富有。
而一個屬於西洋歐洲地區的官窯故事也由此開始:
雖然當時在處於巴黎郊區的一個不起眼的小鎮上,有一家製作陶器的陶瓷廠也許並不是有史以來最引人注目的話題,但塞夫爾(Sèvres)國家製造廠的故事 - 通常就被稱之為塞夫爾 - 則是一個充滿了陰謀,間諜,戰爭,革命,皇室以及在那裏製作了一些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裝飾藝術作品。隨著在德國的Meissen瓷器的成功,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對此極為嫉妒。所以他命令他的陶藝家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來找到製作硬質瓷器的秘密 - 無論這意味著是複製,間諜還是偷竊......
最初的工廠成立於巴黎郊區的文森斯(Vincennes),由法國陶藝家Jean-Claude Duplessis領導。到18世紀50年代,他們甚至開始雇用來自梅森的陶藝家,包括著名的陶藝家Jean Hellot。蓬巴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是18世紀法國最重要的藝術讚助人之一(她也是路易十五的情婦),正因為她對該工廠產生了興趣,使之後其生產開始蓬勃發展。在1756年,她要求將工廠搬到塞夫爾鎮,這樣它就可以離她所居住的城堡更近了。
在塞夫爾,最初還隻是試圖進行模仿梅森瓷器。比如,一些小壺和蓋子模仿了早期梅森作品的形狀和裝飾,上麵畫有海港場景。然而,塞夫爾很快就開始與德國競爭對手保持距離。到了18世紀後期,塞夫爾已經發展出自己獨特的裝飾風格和式樣。1770年,塞夫爾終於發現了硬質瓷器的秘密,成為在歐洲的第二家這樣做的製造商。當時生產的第一批作品是帶有色地和鍍金的小型飲茶和咖啡器皿。其早期的青金石或綠鬆石色地特別獨特,具有美麗的水洗狀或“斑駁”品質。該工廠還以其絢麗的藍色céleste色地而聞名,是生產成本最高的顏色之一。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在該產品開發後不久就訂購了該顏色的整套器皿。塞夫爾(Sèvres)瓷器底部經常是用兩個藍色塗成“交錯”的L標記。在這方麵,塞夫爾還是一個有著特別紀錄的工廠,因為畫家和鍍金工都被允許在他們工作的作品上添加他們的“標記”,以識別自己。故而這些畫家中的許多畫家和他們的作品都記錄在工廠記錄中(現在保存在塞夫爾的檔案館中),由此是可被識別的。
因為Ls標記很容易會被各種用模板,印刷或繪製的標記所仿製,所以塞夫爾標誌經常被其他大陸的工廠偽造,最常見的是在19世紀。所以若僅僅因為一件瓷器底部有交錯的Ls,它也並不一定意味著它是由塞夫爾工廠生產的。有時這可以通過辨認繪畫標記的熟練程度來進行判斷,有時也可以通過作品的質量及其裝飾內容來揭示。 比如,“假”的可能是一個花瓶,但上麵畫著一個畫工很差勁的場景,或者一個綠色地但又太花哨的茶碗,或者一個鍍金地又厚又亮的紋飾。其中也還有些作品可能是在18世紀被留空白的塞夫爾白胎瓷器,後來又再被繪畫和裝飾。但這些作品的特點是它們通常在白瓷體中有黑色斑點......
就像和梅森瓷一樣,塞夫爾是一個受歡迎的工廠,用於委托和生產皇室和外交禮品,以及皇室和貴族直接購買。法國女王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是早期的支持者,她從塞夫爾訂購了花瓶裝飾品,茶器和晚餐用器皿。在1784年,女王下令在胭脂紅色地上裝飾玫瑰,並鑲嵌人造珍珠和三色堇裝飾。原本打算在凡爾賽宮使用,然而在完工後,國王路易十六將其作為紀念瑞典國王訪問的外交禮物送給古斯塔夫三世。但法國瑪麗女王不習慣對此作出自我犧牲,所以她並沒有等待太久,又以同樣的訂單為自己使用。 同樣,在1782年,夏爾特公爵路易-菲利普·德·波旁(Louis-Philippe de Bourbon, duc de Chartes)下令為他的朋友、英國駐法國特使納撒尼爾·帕克·福斯(Nathaniel Parker Forth)的法定妻子提供了精心製作的藍色塞萊斯特器皿。
當時,一些西方世界的君主和領導人都向塞夫爾進行委托生產和做重大的采購。俄國的凱瑟琳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 )在1776年從塞夫爾訂購了一整套神話般的器皿,但最終在1779年交付給她的情人格裏戈裏·波將金王子(Grigori Potemkin)。凱瑟琳大帝還指定色地是模仿綠鬆石的藍色塞萊斯特的器皿,該係列中最壯觀的部分是貼有浮雕。這些浮雕用肖像仿真以製作出真正的浮雕,生產成本極其高昂,塞夫爾花了將近四年的時間才得以完成,使其財務,技術以及藝術等資源的使用達到了極限。這批器皿的大部分都保存在聖彼得堡的冬宮,但多年來已經有一些作品有出售,包括出現過一對冰桶(含蓋)以及其內襯,售價達85萬英鎊(含傭金)和一個湯盤,售價為137,000英鎊。
對塞夫爾來說,法國的皇室及其政治性的讚助對其連續持續了幾十年,直到19世紀及以後。拿破侖訂購了“Marly Rouge”係列的器皿,於1809年10月交付給楓丹白露城堡,不久後國王抵達並在那裏停留了一個月。這些器皿在紅色和鍍金邊框內裝飾著精美的蝴蝶。其中的一部分於2018年5月在佩吉和大衛洛克菲勒(Peggy and David Rockefeller)的收藏中以1.8多百萬美元的世界紀錄價格出售。
1790年代發生的法國大革命使得塞夫爾工廠處於特別困難的狀態,尤其是在財務上。但到了19世紀初,塞夫爾已經超過了梅森,成為歐洲最受尊敬的瓷器製造商。當時,人們的注意力也隨之轉移到了東方來尋找靈感,即出現了中國風。1846年製造的塞夫爾鍍金金屬和象牙鑲嵌茶壺和蓋子在檔案中被描述為“Chinoise ronde”,並將這種新形式與歐洲裝飾相結合。
從那以後的200年裏,無論誰統治了法國,塞夫爾工廠一直是法國國家的寶貴財產,無論是在革命、戰爭、繁榮還是和平時期,都掌握在當時的政府手中。 因此,塞夫爾國家製造廠不僅僅是一個位於法國小鎮上的陶瓷工廠,它更是法國國家權力和聲望的象征,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西洋地區的官窯。塞夫爾的創新在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持續不斷,即便是今天工廠仍在進行著創新。
下圖是本人收藏的一對產自塞夫爾的玫瑰紅地上畫玫瑰花的花瓶,其底部上寫有法文“Palais Royale,Exhibition de Londres 1851”字樣。據查,1851年,在英國倫敦曾經舉辦了一屆著名的世界博覽會,這對器物當時應該是代表著法國而去參展了,隨後被購買後流入民間,而今又被我收藏著。
從照片上可見,所畫的玫瑰花非常逼真,立體感極強,初看還以為花瓣、葉子都是突出瓷麵的呢!這對瓷瓶是否屬於是在1784年由法國女王瑪麗·安托瓦內特下令生產的在胭脂紅色地上裝飾玫瑰的那批貨之一目前不得而知,但是我們能夠感受到為什麽在清三代時期的康雍乾三帝會著謎於使用西洋技法和洋彩(琺琅彩)來禦製琺琅彩瓷器皿了。
謝謝大家欣賞和指教。
粉色的,超漂亮。
在楓丹白露也看到了一些。曆史大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