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關注收藏文化,傳承中華文明。
文章分類
正文

踏入鑒寶之門

(2021-08-20 12:59:11) 下一個

踏入鑒寶之門 -  各朝代瓷器底足特征

 

當我們要鑒賞一件瓷器的時候,不外乎是器型,胎釉,辨別紋飾還有器物的背景。但是隨著高價藏品的頻出,仿品更是數不勝數。當今的仿品幾乎可以以假亂真,但仿品終究是仿品,也會很容易發現問題,而且問題大部分就會出在胎底上。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征,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同時會表現出很強的時代特征和窯係特征,故我們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今天我給大家盤點了一下不同時期的瓷器底足特點,供各位感興趣的網友參考。

宋代瓷器的底足特點

宋代瓷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一個非常繁榮昌盛的時期。現時已發現的古代陶瓷遺址分布於全國很多個縣,其中有宋代窯址的就占大多數。宋代陶瓷窯以材料,工藝分很多瓷窯係,有時一個地區出現很多窯係,從生產性質而言,有官窯與民窯之分。以地域而言,受唐朝製瓷業影響,有“南青北白”之說,南方以越窯、龍泉窯、景德鎮影青等青瓷為主,北方以邢窯、定窯等白瓷為主。宋代瓷器一方麵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區是用原材料的影響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麵又有受當時的文化習俗、工藝水平製約而具有的共同性。瓷器底部修足時因各個朝代的製作工藝和方法有異,所以就會產生乳釘、跳刀、同心圓、旋挖痕等等的不同狀況。

就宋代瓷器的底足而言,在宋代“五大名窯”的瓷器底足上基本上都使釉,其他窯如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等等瓷器的底,也基本上都使釉;而北方窯、地方窯的瓷器,基本上不使釉。另外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濕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故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元時期瓷器的一大特征。

    

 

北宋官窯、哥、鈞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也有部分支燒。鈞窯由於是用還原焰燒成的,因此,無釉的胎質表麵(主要是器物足部)一般呈醬黃色。 宋代官鈞窯底足一般抹有芝麻醬色釉或較稀薄的青白釉。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所以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托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托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口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北宋定窯底足簡單形容: 定窯器物的底足類型不多,主要分為平底與圈足兩大類,而其圈足具有與其它窯口器物圈足顯著不一樣的特色。這些特色體現在北宋中期後覆燒成型的定窯器上,因為覆燒的原因,使得器物圈足可以滿釉,而將露胎處移至器上,但是裹上釉層的器足在外觀上的體現並不那麽完滿。

 

元代瓷器的底足特點鑒賞

元瓷足底通常不上釉,處於裸露狀態,因此,它是瓷器上最能吐露信息的窗口。這也是鑒寶元瓷器的重大特點,元瓷足底一般為平底或淺窩底,旋削成型(但個別也有挖削成型的),底足通常為裸態。但是宋朝的瓷器足底是有釉的,怎麽到了元代就退步了?一般推斷是因為元瓷的重量大,器型大,使得足底上釉極為不便,稍不留神就會損壞整體。窯工們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大刀闊斧,對足底也不再講究,直接一刀砍了!螺旋狀切痕和放射狀跳刀痕的就是工匠修胎底時留下的,我們從圖中可以看出削底的手法是從外向底心推進的,一起嗬成,止於底心,但是力度又恰到好處,刀法穩重!明代早期沿用元代習慣,一些大件瓷器的底部也不上釉,但後來多上釉了。

元代瓷盤的足底雖然不上釉,但修削得十分幹淨、平整。即使有螺旋狀切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存在,其印痕也很淺。而瓶、罐類則不然,大多修削潦草,有的竟連修削時在已經修削過的底麵上濺粘的瓷土也不撣掃幹淨。主要原因在於墊燒麵的不同。瓶、罐類是足圈端墊燒的,而瓷盤除了特別受倒重視而修削細致這一點外,它是足圈端與盤底同時墊燒的。

芝麻斑點 + 釉斑

乳釘 + 旋紋

元瓷底部常見火石紅斑、芝麻斑點、螺旋狀切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除了瓷盤,多見釉斑。另一種為放射跳刀痕跡,是由於轉台或削底刀的上下跳動造成的,因為當時的製瓷設備不完善,所以跳刀痕跡常為筋狀凸起,工匠們修底追求效率不追求精致,到了明清時期,這種手法依然存在,明初的時候底足外壁就往往有重刀的斜削痕跡!

“乳突”是底足中心有一圓點隆起,這一特征獨具一格。在元代時期,瓷器底足“乳突”非常明顯。明早期“乳突”也較大,洪武中期漸漸變小,永樂宣德時期有細小“乳突”。到了成化弘治正德時,“乳突”較少見了,但到嘉靖萬曆時又出現,隨後一直到崇禎才消失。所以說“乳突”是明及明前瓷器鑒別的重要特征之一。

有的元瓷底部附有泥沙或礦物質,它們是長時間浸泡在泥水中, 在水逐漸幹枯時, 水中所含物質在底部慢慢沉積的結果。

元瓷底部常常有釉斑,見上一張圖。這種現象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在明初還可以見到底部的釉斑現象,以後就幾乎見不到了。這種釉斑顯然不是偶然沾染上去的,也不像釉工不經意塗抹的,到像是釉工為自己繪畫上釉的瓷器隨手做的標記

瓷器底部的裸露狀態在明瓷上還時不時的出現,被稱為砂底無釉工藝,因為這樣處理簡單,省時、省工、省料。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如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明代瓷器底足特點

從明代中期,瓷器底足又有了新的突破,瓷器接底工藝一直到民國。什麽叫做“接底“,就是一個瓷器的身子做好後,再將胎土做成一個帶,接得瓷器的底上,成為底足,才後進行修邊。 從明代宣德開始,到民國時期,瓷器的底足基本上都是接底,下圖就體現了器底相接處因為不完全而留下的痕跡。

明代洪武時期的瓷器底足與元代瓷器的底足,基本是一致的,到了永樂時期,瓷器的底足發生了變化,出現了雞心底,也有一些玉壁底(象玉璧一樣的底),由於這階段就幾十年,存世明朝的瓷器不是很多,所以,藏品的價值也是非常高的。

另外,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特有玉璧底。唐代宋代窯係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批壺也都是玉璧底,但從紋飾和器型一般很容易區分。

明清時期的玉璧底

清代瓷器的底足特點:

清代景德鎮製器時,圈足做好後仔細修理打磨,底麵也總有一種柔軟和滑潤之感成為半圓形,現在我們稱之為“泥鰍背”。多是先浸好釉後再修出圈足。因而足釉與坯的分界是以鋒利的切線斷然分開。清乾隆後出圈足後,再用筆和布加以揩拭。因而像泥鰍的背一樣,在康熙一朝官窯瓷器大量使用大明宣德年製、大明嘉靖年製的番號,作為寄托款,俗稱官仿官。

 

“敲底”,見於道光時鈞紅,由於其釉肥厚,流到底足處燒後與所墊物粘連在一起。為使其分開,隻好人工敲開,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盡管如此,由於年代較長,所敲處一般胎色變深,且手感平滑。

“沾窯砂”,因為古代特定的燒窯工藝,往往在盤碗底足沾有較粗的窯砂,如米粒一般附在釉上。如上圖所示的宋代青白釉蓋盒底部,以及明清時不少盤碗等瓷器足內也沾有窯砂。上述瓷器的底足中的“旋痕”、“跳刀痕”、“火石紅”、“乳突”、“敲底”、“沾窯砂”等都是古瓷留下的時代痕跡。了解以上的胎底特征雖然並不能讓我們一眼斷真偽,但隻有抓住這些特征,經過綜合分析後可以得出結論。

清順治時期瓷器底足,釉麵漸趨細白,底足趨深,內足牆較垂直或向心傾斜。足端兩麵斜削有棱邊感。獨有的特征是,由於外足端向外上方切削角度較小,使外足牆無釉離台麵部分較高。

醬色口沿沿用並不作修飾(隻平切,口沿兩側有棱邊感)。康熙時期開始修圓,玉璧底繼續沿用並且開始出現雙圈足和二層台底。二層台的圈足是康熙特有的圈足。二層台多用在色釉琢器上,是為了防止釉流到器底與匣粘住,後也成為一種器底的造型。於圈足外牆處旋削一圈釉而露胎,使釉不能抵達足端,從而形成兩個高低不等的切麵,使著地麵的足端呈齊平硬折方形或略圓的尖狀,如下圖所示。

二層台式修足

康熙早期瓷器底足挖足稍有過肩,圈足內斂。大部分內足牆與底的交接處呈弧折。內足牆側呈弧狀。足端滾圓,雙圈足盛行,並且延續到康熙晚期。器底較厚的釉麵上,常見縮釉點,瓶內底足多數有二層台;中期瓷器底足圈足多內斂,內足牆呈離心或向心狀,與底交接處呈不同角度的銳角或鈍角折,足端平切。部分底足還具有明早期的修足特征。足端修整,底心落款;晚期瓷器底足器壁和足牆明顯趨薄,外足牆由較垂直轉變為有些向心,足端有單側滾圓趨向雙側滾圓。接近雍正時期足牆趨低矮。盤類內足逐漸呈離心狀態,雙圈足逐漸消失。

康熙無釉沙底臥足

 

清代中晚期旋轉-跳刀-泥鰍背-粘沙底

通過上述對古代瓷器底足的介紹,希望讀者可以對古器物瓷器的底足特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從而至少可以最大程度地分清一個器物是新時期的製品還是老物件,是否有收藏價值。

(文中部分內容來自網絡,若有侵犯版權之處,敬請留言告知刪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4)
評論
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哈,用別家的老物件碗給客人用,確實不妥,因為別人還是會有忌諱;就是自己也不會用,除非是老祖宗留下滴,,,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來不及細讀。不負責任先留言。想到一件趣事-我這邊忘年交朋友曾說過,她去表弟家吃飯,表弟收藏古董,特別拿出什麽古董小碗給她與客人盛飯,以示貴客。沒有想到我朋友雖是世家出身,卻不愛這一套。她說我不要死人用過的碗。
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謝謝菲兒,,,現在還有中國來的展覽麽?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海風隨意吹' 的評論 : 絕對的!

最近去看了個中國的展覽,挺不錯的。
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海風隨意吹' 的評論 : 謝謝海風欣賞,由愛好變成“行家”,其實人人都可以,隻是時間問題。
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momo_sharon' 的評論 : 謝謝墨墨欣賞,隻是我還真沒有計數過呢,反正看見好的價格合適的就買下,經常品味,挖掘藏品背後的故事,其樂無窮,嗬嗬!
海風隨意吹 回複 悄悄話 學問很深啊,一般人當不了收藏家。
momo_sharon 回複 悄悄話 這個得要花時間和精力去學。很好奇,你收藏了多少寶貝?
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pot321' 的評論 : 謝謝spot欣賞,周末快樂!
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梅華書香' 的評論 : 謝謝梅花欣賞,周末快樂!
spot321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專家的詳細講解,但估計我這雙拙眼見了實物還是傻傻地搞不清。”+1 我這等凡夫俗子的眼睛,就是把寶貝擺在我麵前,也看不出來。
梅華書香 回複 悄悄話 真是又寶貝了啊!學習和分享了!!有
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麥姐' 的評論 : 謝謝麥子光臨,感興趣的話就慢慢來,到處都可以碰見寶貝。
麥姐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專家的詳細講解,但估計我這雙拙眼見了實物還是傻傻地搞不清。收藏家的寶貝真是不少。
登錄後才可評論.